水产养殖用药问题解析与“零用药”的实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寄生虫病害防治的反思

一、寄生虫病害防治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曾在2011年做过郑州市鱼病流行情况及用药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写出了相应的调研报告。在涉及寄生虫病害防治药物及其诊治工作中暴露的主要问题,就是寄生虫病害有效治疗药物的欠缺以及诊治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1.鱼类寄生虫病害有效治疗药物的欠缺

现在渔药市场,一些被用于寄生虫病治疗的药物投入已经几十年,至今还在使用,其病原体的耐药性大大增强。如0.7毫克/升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治疗车轮虫等寄生虫,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筛选研发出来的,一直到现在,治疗车轮虫还在使用。刚开始使用时,治疗车轮虫效果很好,但随着车轮虫对其耐药性逐步增强,原来的剂量治疗效果大减,如提高施药剂量,将损及鱼类。

由于渔药研发工作的欠缺,养殖生产中将一些化工产品和兽药、农药简单拿来作为寄生虫病防治药物来使用。如硫酸锌、甲醛溶液、高锰酸钾、亚甲蓝、硫黄、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菊酯类等。有些养殖户甚至将人用药物直接搬来作为渔药使用,如使用人用的肠虫清来治疗鱼类肠道寄生虫。

原来治疗一些寄生虫病(如小瓜虫、车轮虫等)疗效比较好的药品,如硝酸亚汞等,被列为禁药不准使用,其替代药物欠缺,或替代药物需要进一步研发完善。小瓜虫病、车轮虫病作为养殖生产中的顽疾难以治愈的原因就在于其替代药物的缺失。特别是这两种寄生虫病对鱼、草鱼等养殖鱼类的苗种阶段危害非常大。如鱼鱼苗患上小瓜虫病,若不能采取相应正确的措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名优养殖品种及一些无鳞鱼类养殖的兴起,使渔药的缺乏体现得更加明显,它们对常用的寄生虫类杀虫剂往往非常敏感,治疗剂量往往导致其中毒死亡。

2.鱼病诊治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鱼类病害防治方面,其诊断、用药、治疗等环节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范。先从诊治人员主要的也是常用的仪器工具显微镜来说,所用的显微镜多是几百元钱购置的,养殖区域的道路崎岖颠簸,加上巡诊人员对显微镜的维修和更新不到位,所以经常是下去巡诊的人员带的显微镜,其物镜5倍、10倍、40倍、100倍齐全能正常使用的不多。这还跟巡诊人员对寄生虫病原体的认识误区有很大关系,大多数人员认为5倍、10倍这些低倍的物镜头就能鉴别看全寄生虫病原体,个别人戏称一个镜头就能“包打天下”。试想一下,常见的指环虫(体长1~2毫米)长度大小是毫米级的,而一些孢子虫(5~15微米)的大小是微米级的,一个物镜头岂能“包打天下”?

一些微米级的寄生虫,需要放大400~640倍才能清楚观察到,如果只有低倍镜头,出现漏诊、误诊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物镜镜头齐全,由于大多数基层巡诊人员做片子时都是用两个厚厚的载玻片叠在一起,而不是正确使用盖玻片,这样导致低倍镜头难以顺畅转换到40倍镜头,所以就算有40倍物镜头,也很少用到,常常会出现漏诊、误诊,不能正确鉴别寄生虫,也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一线巡诊人员即使正确鉴别出了寄生虫,在开具处方时其药物剂量也是偏保守的。近几年来,池塘水体环境缓冲度大大降低,易变难控制。养殖鱼类免疫力和抗病力也大大降低,施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问题,造成大量的死鱼损失。一些养殖户对于病理发展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在病害初期、发展期施药不当,都有可能造成施药后死鱼增加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巡诊人员常会被埋怨、责怪。所以,一线巡诊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其药物剂量常常是偏保守的,以避免出现问题。

在养殖生产中,有不少养殖户和一些巡诊人员将杀虫药物作为鱼病预防的一项措施,这是很大的误区。包括养殖过程采取的“治病先杀虫、杀菌先杀虫”,不管寄生虫数量的多少,也不顾寄生虫是否有危害,一律经常泼洒杀虫药物的措施都是错误的。杀虫类药物与抗生素类药物一样,是不能作为预防药物的。

所以,以上这些鱼病防治过程中的种种情况都是寄生虫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施药成了鱼类寄生虫病原体耐药性培养的“锻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