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益民老中医临证经验集·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急性淋巴结炎辨治体会

急性淋巴结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中医“痈”范畴,儿童较为多见。中医认为,本病由于外感风温、风热或火毒之邪,与痰湿凝结,气血壅滞而发。若因风热痰火上壅则发为“颈痈”;若与肝胃积热聚结则发为“腋痈”;若与肝胆湿热凝结下注则发为“便痈”。由于湿热毒火蕴蓄,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因正复邪退,热势渐减,毒化痰消;或破溃出脓,毒随脓泄,腐脱新生,疮敛收口而愈。若正气衰弱正不抗邪,也可造成痈毒内陷等危候。

根据本病的发展规律,可以分为红肿期、脓肿期和破溃期。在治疗上适用消、托、补三大法则。具体的辨证施治要点如下。

(1)红肿期 又可分为轻、重两种情况。

①轻证:仅有局部肿硬、轻度疼痛,无明显全身症候。辨证属于痰火壅聚、气血凝结。治宜清热化痰、活血散结。多用中成药治疗,热偏盛者可选用连翘败毒丸或栀子金花丸,每次3~9g,日服2次;血瘀明显者,可选用活血消炎丸(服法用量同上)。外用铁箍散软膏。

②重证:局部红肿灼痛,张口转颈时疼痛加剧,伴有恶寒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渴,尿黄赤,大便干燥,舌苔白腻或黄,脉滑数。属于痰火凝聚、毒热壅盛。治宜清热泻火、化痰消痈。经验方药:蒲公英30g,连翘15g,板蓝根15g,黄芩10g,夏枯草15g,赤芍10g,浙贝母10g,陈皮5g,柴胡10g。外用化毒散软膏。方中蒲公英、连翘、板蓝根、黄芩清热泻火,解毒消痈;柴胡、陈皮疏气和胃;夏枯草、浙贝母、赤芍清热化痰散结。表邪未解者选加薄荷、荆芥穗、牛蒡子;气分热盛者可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肿硬不消者加生牡蛎、玄参;大便燥结者加大黄;湿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

对于本期治疗的原则是突出清热泻火,“以消为贵”,其目的在于集中药力阻断病势发展。

(2)脓肿期 高热不退或伴有寒战,局部红肿光亮,胀痛或跳痛,按之应指,舌苔黄,舌质红,脉滑数。证属毒热炽盛,肉腐成脓。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透脓。经验方药:金银花15g,连翘10g,蒲公英30g,赤芍10g,当归尾10g,白芷10g,桔梗10g,炒穿山甲10g,炒皂角刺10g。外用铁箍散软膏。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赤芍、当归尾凉血活血散结,白芷、桔梗、炒穿山甲、炒皂角刺活血透脓(加减用药参见红肿期)。

在“消之不应”时,则以促溃透脓为要。亦即采用“清托”之法,使之进一步消散或透脓泄毒。

(3)破溃期 身热已减,少气乏力,局部破溃流脓,延迟愈合,苔少脉细数。证属气阴两伤、余毒未清。治宜益气养阴、清解余毒。经验方药:沙参15g,玄参10g,佛手参10g,夏枯草10g,赤芍10g,连翘10g,天花粉15g,生黄芪15g,生地黄10g。外用药:甲字提毒药捻纳入疮口;若脓毒已尽,可外用甘乳膏。

疮疡破溃出脓易耗伤气阴,应以补法收功。因证属阳证易溃易敛,又因毒热为患,故于补法之中,佐以清解余毒之品,以防余热复燃。

  附注:

①取市售铁箍散60g,加蜂蜜120g调匀成膏。

②取市售化毒散20g,加凡士林80g调匀成膏。

③北京中医医院经验方:甲字提毒粉(净轻粉30g、京红粉30g、朱砂10g、血竭12g、麝香1g、琥珀10g、冰片6g,分研极细末,再混合研匀)用棉纸卷成纸捻;

④北京中医医院经验方:赤石脂4g,龙骨4g,乳香4g,炉甘石4g,海螵蛸4g。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80g调匀备用。

  [高益民 撰,中国农村医学,1982,(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