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
原典
《诗》:『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也。』『瓬①,周家搏埴之工也。』
《古史考》:『昆吾氏②作瓦。』
《释名》:『瓦,踝也。踝,确坚貌也。亦言腂也,在外腂见之也。』
《博物志》:『桀作瓦。』
《义训》:『瓦谓之(音縠)。』『半瓦谓之(音浃),谓之㼽(音爽)。』『牝瓦谓之瓪(音敢)。』『瓪谓之㡲(音还)。』『牡瓦谓之(音皆),谓之(音雷)。』『小瓦谓之(音横)。』
译文
《诗经》中说:“生下女孩,就让她睡在地上,让她玩瓦片,希望她日后能够胜任女工,纺纱织布,操持家务。”
《说文解字》中说:“瓦,即烧制的陶器的总称。”“瓬,周朝百工中拍击黏土制作瓦器的工人。”
《古史考》中说:“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制作瓦。”
《释名》中说:“瓦,就是踝。踝,指凸起的样子。也有腂一说,显露在外的是红色。”
《博物志》中说:“(夏)桀制作了瓦。”
《义训》中说:“瓦称为(读縠音)。”“半瓦称为(读浃音),称为㼽(读爽音。)”“牝瓦称为瓪(读敢音)。”“瓪称为㡲(读还音)。”“牡瓦称为(读皆音)。”“称为(读雷音)。”“小瓦称为(读横音)。”
注释
①瓬:古代制作瓦器的工人。
②昆吾氏:昆吾,本名樊,居住在昆吾(大
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古代传说其为陶器
制造业的发明者,氏族被赐姓为“己”,后
以地名氏,称为“昆吾氏”。
琉璃瓦
原典图说
中国瓦的发展史
瓦是用泥土做坯子,然后焙烧而成的。在中国,早在西周前期就已开始使用瓦;东周春秋时期瓦得到普遍使用;到了秦汉时期,独立的制陶业形成,使得瓦的生产工艺有了很大改进,如改用瓦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从而取代了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瓦的制作工艺取得更加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得到较大提高,因此称为“秦砖汉瓦”。
瓦从西周到现在,一直被使用着,未有间断,只是青瓦和琉璃瓦在如今主要用于仿古建筑上。现代人经常使用的是石棉瓦、水泥彩瓦、彩钢瓦、合成树脂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