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古说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皇室诸侯 授佩金印

古代典籍中,对皇室成员用印多有记载说明。如《汉官仪》:“诸侯王黄金玺,骆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侯之章’。丞相(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国)、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

《文献通考·王礼考十·圭璧符节玺印》:“唐制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及妃玺,皆以金为之,藏而不用。”

由此可见,古代皇室和官员中唯有皇太后、皇太子、太子妃、诸侯王、列侯、丞相、三公、前后左右将军等,有资格佩用金质、龟钮、紫绶之玺或章。不过,从上述记载来看,汉代曾用玉质玺印的皇后,及至唐代,也改用金质玺印了。这里将《汉官仪》中涉及佩用金印的诸侯王、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将军等分述如下:

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封国制度拟于朝廷。各种汉代文献都说诸侯王黄金玺,而实际上曾经发现个别诸侯王玉质玺实物,可能同汉初封王较乱、多叛逆有关。据《史记·五宗世家》记载,汉初天子也为诸侯国设丞相之职,且佩黄金印。只是后来由于吴楚七国诸侯谋反,朝廷为了削弱诸侯的地位和权力,不仅将“丞相”之职名改成“相”,而且还将其地位削减为二千石,改佩银质印章。东汉银质相印最精致者,当为前举“琅玡相印章”。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发巴蜀兵征服西南诸蛮,置益州郡,赐滇王印,“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1956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了滇王印,印文“滇王之印”(图4-1),金质,蛇钮,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知汉武帝时改诸侯王玺为金印,确有其实。

◎图4-1 滇王之印

东汉官制虽然基本沿袭西汉旧制,然对官制、印制也有少许改变。东汉刘珍等撰《东观汉记·百官表》中,对当时的职官俸禄以及所佩印绶记载甚详:“建武元年(25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绶,公、侯金印紫绶。”由此可见,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元年恢复西汉初诸侯王黄金玺、绶的制度。

古代文献中,也有汉晋之间,汉中央政府赐授东夷诸国官印的记载。东夷,指的是东方诸国或居住于东部边境的少数民族。《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倭国,亦称倭奴国,即是今天的日本。其先无国名,求汉皇赐其名,因其人矮而赐名“倭国”。后来,倭国派遣留学生至唐,方知“倭”之不雅,议改“日本”。又因汉人居天地之中央,为中国;倭国居其东瀛,为日出之所,遂改称“日本”。1784年日本九州筑前国郡志贺岛(今福冈县志贺町)出土了一枚2.4厘米见方的蛇钮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图4-2),据专家考证,即是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光武帝赐予倭国的官印。现藏日本福冈市美术馆。

◎图4-2 汉委奴国王

所谓“列侯”,是秦汉二十等爵制的第一等爵位,原名为“彻侯”,因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故改为“列侯”或“通侯”。列侯仅仅是表明社会地位、有一定的食邑,是皇帝特殊的恩赐但并没有政治权力的虚衔。列侯同诸侯王的区别在于:诸侯王受茅土,列侯不受;诸侯王可以建立类似朝廷的宫室,而列侯不立。除此之外,还有服饰上的区别:诸侯王系朝廷赐予朝服,列侯则不赐朝服。

据史籍记载,东平王刘苍与众诸侯王进京朝觐汉明帝,盘桓月余,纷纷辞别,归返封国。明帝对兄弟离别甚感忧伤,当其读《诗经·采菽》“尔之远矣,民胥然矣,民胥效矣。此令兄弟,绰绰有裕”时,突然想起当年问刘苍在家时何事最快乐,刘苍曾答曰“为善最乐”,遂赏赐他十九枚列侯印,让刘苍五岁以上的子孙凡能拜礼者皆可佩带。

汉初承秦制,置丞相一人,位极人臣,诚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祖十一年(前196)改为相国。孝惠帝时始置左右丞相。两汉丞相均为金印紫绶。《汉书·武帝纪》:“色上黄,数用五。”张晏注:“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谓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印章史研究者据此将其定为汉武帝时物,或武帝以后物。

太尉一职,在汉初为卢绾、周勃、灌婴等担任。武帝时由田蚡担任。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大司马分为冠将军和不冠将军者,是指大司马是否加某将军名号。其中冠将军者,如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其实,汉代卫尉、都尉等,在作战时都可以冠以将军名号。

“三公”,是古代天子以下地位最高的三个官员,然各代的名称并不一致,如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东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等。汉代各种文献都记载三公印为黄金印紫绶,然并未提及钮制。《封泥考略》著录有“大司空印章”(图4-3),且注释甚详:“右封泥五字印文曰‘大司空印章’。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何武、师丹、朱博、彭宣、王崇、甄丰皆为大司空,此其印也。”

◎图4-3 大司空印章(封泥)

太师、太傅、太保,皆为皇太子的教师或辅弼官,也是皇帝的辅弼,地位虽高,而无实质性的权力。应劭《汉官仪》曾以“日就月将,琢磨玉质”来描述太傅一职的重要性,意为皇太子有玉之质,太傅天天带领太子读书,以帝王之道来培养他。太师的地位要略高于太傅,太保又略低于太傅。《汉书·孔光传》记载,孔子的第十四世孙孔光为汉平帝太师,皇太后对他特别敬重,曾下诏曰:“太师光,圣人之后,先师之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道于帝。今年耆有疾,俊艾大臣,惟国之重,其犹不可阙焉。《书》曰‘无遗耇老’,国之将兴,尊师重傅。其令太师毋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省中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赐餐十七物,然后归老于第,官属按职如故。”可见其享受特殊的恩宠了。

汉代将军一职,比较复杂。所谓“前后左右将军”,皆为武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东汉卫尉蔡质撰《汉仪》谓:“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所谓“金紫”,即金印、紫绶。卫宏《汉官旧仪》也说将军金印紫绶,印文曰“章”。前后左右将军除出征之外,一般还兼有一种具体官职,再加以“诸吏”“散骑”“给事中”等名号,就成为中朝官,可以参与决定国家大事;若再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

众所周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说的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接受大将军印的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载有韩信语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由此可知所谓“大将军”就是“上将军”。《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位在司徒上。”由此可见,将军一职不仅名目繁多,而且时置时废,印绶也是时赐时收。

汉代文献中多次出现的“扬威将军”“伏波将军”“折冲将军”“猛武将军”“定远将军”“楼船将军”等名号及其所用印章,都是在发生战争时临时加冠的将军名号。如前举“扬威将军章”“伏波将军章”“折冲将军章”“偏将军印章”等印例。

东汉时,同一名号的将军,所赐予的印章却不一定相同,如汉章帝以马防为车骑将军,赐银印青绶,而汉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却赐金印紫绶。可见将军印历朝变化较大,即使同为金质,印文也有用“印”用“章”之不同。

此外,有些官职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因此授印的质地会因时而变。如御史大夫在西汉前期规定银印青绶,但在汉成帝以后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金印紫绶。另有一些将军、诸侯王、丞相所授印章,并非纯金质,而是铜质涂金,权充金印。关内侯为第十九等爵,史书未说明该侯爵的佩印问题,而传世实物也是金印。上列六种官员佩金印紫绶,其他官员也会因时而异改佩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