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合半印 以严关防
所谓“关防”,原本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官场使用预印空白纸作弊,议定使用两合的半印办法,使之两相勘合防伪欺蔽的权宜之计。明刘辰《国初事迹》卷七中记载:各布政司使用空纸,于各部查得,或钱粮军需缎匹有差错,改正却将空印纸填写,咨呈补卷,事发,太祖怒曰:“如此作弊瞒我!”并将与此事相关的尚书与布政司司印官尽诛之。后来议用半印堪合,行移关防。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关防》中说:“关防之初本是半印,故其式长方也,用以勘合行移,所以谓之关防。”
顾炎武《日知录·关防》:“《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壬申,上谓刑部尚书唐铎、工部侍郎秦逵、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等曰:‘朕初于文籍设关防印记者,本以绝欺蔽,防奸伪,特一时权宜尔。果正人君子,焉用是为?自今六科有关防印记俱销之,仍移文诸司,使知朕意。’”
不过,朱元璋晚年拟取消关防的想法,并未付诸实施,反倒使这种长方形的关防成了任命临时性质特别官员颁授官印的专称。《明会典·礼部·印信制度》:“总制、总督、巡抚等项,并镇守及凡公差官,铜关防,直钮,阔一寸九分五厘,长二寸九分,厚三分,九叠篆。”根据《明史·舆服志四》的相关资料,各品级的官员都有与自己身份相应的官印,总制、总督、巡抚、镇守、公差官都是大员,或为皇帝信任的官员,故关防印当为用于勘合防奸欺蔽而特颁的官印。沙孟海《印学史》在谈及“关防”时,曾用“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关防”(图3-98)印例予以说明。此后明清两代官印沿用关防定制。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还在使用这个名称。
◎图3-98 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关防
明代的关防印在各地的博物馆中不难见到,如上海博物馆藏有南明“亲军侍卫将军随征四营关防”(图3-99)等。
◎图3-99 亲军侍卫将军随征四营关防
清朝官印基本继承明制,然与明关防还是有所不同。其中最明显的特点在于用篆,即左清篆,右汉篆。《清会典·礼部·铸印局》说:“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宝,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清代的官印中的关防,有银质、铜质之别。印文除了满、汉文以外,其篆体又分柳叶篆、小篆、钟鼎篆、垂露篆等区别,并且有尺寸大小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