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字花押 谨防摹仿
元代,除沿袭前朝称“印”旧制外,又多将印章称为“押”(图3-80)。押,又称为“押字”“花押”“署押”“元戳”“戳子”等,是用个人姓名字号画出的一种草书字形符号,或具有特殊记号性质的签字,使人难于摹仿,以表示信用,这种印章便被称为押字印。如李押(图3-81)、“赵押”(图3-82)等。
◎图3-80 押
◎图3-81 李押
◎图3-82 赵押
作为花式签名的押字,其起源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宋朱彧认为始自唐代。他在《萍洲可谈》卷一中云:“押字自唐以来方有之,盖亦署名之类,但草书不甚谨,故或谓之草字。韦陟署名‘五朵云’,此押字所起也。”又说:“施结大夫更鄱阳、兴国、庐陵郡守,性好蓄古今人押字。”并云:“施尽以刻石,每移徙,动数人负之而行,其癖如此,光州司马大夫彭州远卿,凡私居文书纸末皆署使押号。溱州牧孙伟尝言见大帅府揭示,承令寺监官两员以上许见,宰相纸末署官字,公相押号。”
宋岳珂认为押字晋已有之。他在《桯史·晋盆杅》中云:“庆元元年五月,大雨其巅,古冢出焉。初仅数甓流下,其上刻如瑞草,旁著字曰‘晋永宁元年五月造’,又有匠者姓名曰张某,下有文如押字。”并指出:“押字之制,世以为起于唐韦陟五朵云,而不知晋已有之。”
南宋洪迈《容斋五笔·柳应辰押字》云:“今浯溪石上有大押字,题云:‘押字起于心,心之所记,人不能知。’”又:“有阆中陈思者跋云:‘押字,古人书名之草者,施于文记间,以自别识耳。’”也正由于押字难识难模仿,最终会导致签押者自己的忘却或前后所押不同,于是将押字刻成印章,使前后签押一致。
元代陶宗仪认为花押入印,始于五代。他在《南村辍耕录·刻名印》中写道:“按周广顺二年(952)平章李谷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
明郎瑛在《七修类稿·辩证类》中专列《押字》,论议颇详:“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凡官府文移、人间私简俱前书名,后止押字。宋末士大夫方始不用花押代名于文,故范石湖有解其故于省职者。唐韦殷卿陟署名,自谓如五朵云,时号郇公五云体;《桯史·晋盆杅》有押字,则又非起于唐而晋已有之。《石林燕语》说王荆公押石字作圈,常不圆。《容斋五笔》载熙宁中柳应辰尝押字盈丈,刻于浯溪等处,使人莫识何字,以怪取名,实应辰二字也已。又王鲁斋栢有古贵人押字碑跋,其云:‘司马文正之押,署名而小花,为不失制押之原。自唐末五季诸人莫不飘荡倾欹,亦因可以见当时之人物世变。’据此,则押字必以名也,而变化机巧则出于其人。大抵破真为草,取其便书,若柳之怪、王之歪亦异也。国朝押字之制虽未必名,而上下多用一画,盖取地平天成之意。凡释褐入官者,皆以吏部画字三日,以验异时文移之真伪。故京都有卖花字者,随人意欲,必有宛转藏顿。苟知所本,则当以名,庶不乖古义云。”
虽然花押印在晋、唐时期已经出现,然在当时只不过是星星之火,直至宋元时期,才形成燎原之势,盛行天下,使用普遍,甚至官方文书也需要加钤押字印,方算得上“用印圆备”。宋李元弼《作邑自箴》卷五曰:“应行文字,签押、用印圆备,方得发出。”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到工匠,都有押字印。例如,明代崇祯帝曾制作一枚“由检”押字宝(图3-83),便是皇帝使用押字印的实物证据。1959年江苏淮安北宋杨氏家族墓出土漆器,多写明制作的时间、地点、漆匠姓名,最后亦为押字(图3-84)。
◎图3-83 崇祯帝“由检”押字宝
◎图3-84 淮安北宋杨氏家族墓出土漆器用押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刻名印》说:“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则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是说,元人不仅将汉字篆书视若天书,而且一般也不能执笔花押,因此通常采用押字印处理日常公务。所以楷书在元押中,大行其道。元押的上部多为楷书姓氏。如“宋押”(图3-85)、“姜押”(图3-86)等。元代除了汉字押外,还有八思巴文押印(图3-87)。
◎图3-85 宋押
◎图3-86 姜押
◎图3-87 八思巴文押
另外,元押的图形印也十分丰富,按其内容一般可分为人物形押(图3-88)、动物形押(图3-89)、植物形押(图3-90)、器物形押(图3-91)、图案押(图3-92)等若干种类。
◎图3-88 人物形押
◎图3-89 动物形押
◎图3-90 植物形押
◎图3-91 器物形押
◎图3-92 图案押
虽然官方文书用押字印,至明代渐次取消,然民间押字印的使用,则一直延续到民国之后。篆刻家拟刻、使用元押者,大有人在。例如,晚清赵之谦曾为自己刻制押字印(图3-93),吴昌硕也刻制了多方押字印,如“吴押”(图3-94)。施元亮在《花押印汇》中,还著录张大千之“张押”(图3-95)、邓散木之“邓押”(图3-96)以及沙孟海所拟元押印(图3-97)等若干枚。
◎图3-93 赵之谦押印
◎图3-94 吴押
◎图3-95 张押
◎图3-96 邓押
◎图3-97 沙孟海拟元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