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理论宣讲秀 惠民精品课评选优秀宣讲稿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传承文化基因 坚定文化自信

中共青岛市崂山区委党校 臧文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理由和充足的底气。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支撑之下,历史上的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方面,麦迪森曾对中国经济做过一个统计表。在公元元年,中国处于西汉末年,当时我们国家的GDP占世界的26.2%,居于世界第一位。1820年,当时中国处于清朝,GDP总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32.9%,同一年的日本和美国,仅占到3%和1.8%。

就像20多年前,我们都很向往美国一样。其实,200多年以前,世界人民向往着中国。就像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所说那样,中国的皇宫是黄金做顶、金砖铺地,中国就是遍地黄金的理想之国。

科技方面,四大发明极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就像马克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示着资产阶级到来的三项发明。火药让资产阶级有了新的武器,打败骑士阶级。指南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航海能力,可以走得更远,从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开始全球经济贸易。印刷术、造纸术摆脱了以往要在羊皮上写字的束缚,让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快速传播。从这种意义上说,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历史。

我们不仅有四大发明,科技方面的成就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最早发现并记载了哈雷彗星,比欧洲早了600多年;我们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我们最早推算出了圆周率;我们有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桥赵州桥,等等。

文化方面,中华文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亚南亚很多国家,朝鲜、韩国、越南、日本,在没有进行去汉化运动之前,使用的都是中国的汉字。在立法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法律体系,依然是建立在唐朝立法的基础上的。中华文化对欧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启蒙运动之父伏尔泰的屋子里常年挂着孔子像,他说,在孔子的著作里,他学到了最纯粹的道德。魁奈,马克思称他是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自己却一直说,自己是孔子的学生。

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国家。我们可以延续至今,就是因为我们背后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支撑,一种精神的强大力量。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华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神指导。

第一,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在4000多年以前的《易经》当中,就记载了这样一种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先辈很早就认识到了,天地四时流转不息,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山川大河都在不断地变化,人也要像天地一样,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成长,追求更好的自己,这就叫自强不息。

《大学》篇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所谓的汤之《盘铭》。我们今天所说的:照照镜子扯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在思想上也同样传承了这样一种观念,自强不息,不断地反省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

中国的近代史,更是一部自强不息的斗争史。从1840年,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虎门销烟、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李大钊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到毛泽东主席欲与天公试比高,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探寻救国复兴的道路。因为,我们的基因里有这样一种文化,有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二,中华文化中和谐包容的价值观。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君子是要像大地一样有着宽广的胸怀,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要不断吸纳新鲜的外部的资源,来成长自己,壮大自己。所以,这种和谐包容的价值观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给世界贡献了一个理论,用来解决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称为中国智慧。共同体,这个理念的文化根源,就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的万物都和我一样是共同的存在。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文化理念,有了“一带一路”倡议。在青岛召开的上合峰会,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谐包容精神。我们愿意把周边的国家团结起来,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第三,中华文化中穷变通久的历史观。

事物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总是在变化的。所以,以前我们所形成的那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说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遇到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的时候,可能就会失效,这就叫穷。穷怎么办?就要变,就要改变,你自己的说法,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做法,必须适应这个时代新的挑战。如果你变得到位,解决了新的困难和挑战,那么这条路你就走通了,走通你才能走得长久。所以,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保持一个民族的长久生命力,保持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是靠固守祖宗之法,而是一定要因时因势随机去变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观念,我们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改革开放,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把过去的传统文化全部复活,照抄照搬,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要审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不同历史时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相对于人类进步的脚步来说,有些文化内核必然存在历史局限性。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传承优秀文化到底要传承什么,对传统文化做好梳理和审视,取其精华,真正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二是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挖掘传统文化中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内容,使之真正发扬光大。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三是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优秀文化。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绝对不是发一个文件,单纯去执行这么简单。所以,在推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是政府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要引起老百姓的兴趣,才能形成有效的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形成合力,让老百姓主动参与进来。

这些也恰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