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五四与青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青岛设防

明清时期,青岛是山东省即墨县的一个小渔村。600年前的明代,为防御倭寇,保卫海疆,即墨沿海一线建起众多海防设施。

青岛天后天后,又名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包括东亚等地区民众信仰的海神,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由于被朝廷赐封,沿海人民便尊其为海神,立庙祭祀,祈福保平安。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毗邻栈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在天后宫内,两株相互守望了500余年的银杏古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始建于明代中叶的青岛天后宫

明万历六年(1578年),即墨县令许铤奏请开海口,将青岛辟为贸易港,称青岛口。到了清代,其仍属即墨县仁化乡,仍称“青岛口”。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上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始建于明朝初年的青岛防倭炮台

◎来开辟时的青岛光景(今中山路一带)

成书于1928年的《胶澳志》明确提到,“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又指出,“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百户,大都以渔为业。”

1891年6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调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1897年3月,即德国侵占青岛的前夕,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海港小镇。

1891年6月11日,地处山东半岛南端胶州湾畔的青岛小渔村突然热闹起来。正在近海劳作的渔民发现从崂山海面方向驶来一大队喷吐着黑烟的大铁船,都惊呆了。

人们扔下手中的活计,蜂拥到被称为青岛口的海湾处看热闹。对于这种钢铁制造的海上怪兽,青岛口一带的居民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早在几年前就看见过这种载有大炮的铁船来到胶州湾,人们传说那是大清北洋海军来作什么“查勘”的。尽管如此,这一次由19艘军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来到胶州湾,还是未有先例的。舰队在前海一带抛锚停泊,从两艘“巨无霸”战舰上下来一群大清官员,乘小艇驶抵青岛口唯一的官办设施——东海关青岛分卡处登陆,随后便在大批海军官兵保护下向西边的西岭、团岛走去。村民们满腹狐疑:“这么多军舰和这么多的大人物到咱这荒僻海口来干什么呢?”

假如村民们知道来的大人物是当今大清王朝最有权势、赫赫有名的北洋大臣、海军会办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他们的父母官——山东巡抚、海军帮办大臣张曜,一定会惊得目瞪口呆。平时连个即墨县太爷的踪影都难得一见的小小青岛村,竟然有这么多的大官员光临,真可谓“蓬荜生辉”了。

李鸿章和张曜是在完成北洋海军建成后的首次“校阅”大典之后专程来到胶州湾的。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亲自勘查和确定胶州湾有没有辟为北洋海军基地的价值和可能。这个问题在朝中已争论多年。

有关胶州湾辟建海军基地的辩论始于1886年。出使德国的大臣许景澄上奏清廷,建议在胶州湾驻扎军队,修建炮台和码头,辟为北洋海军基地。其后,御史朱一新等也纷纷上书建言,对北洋海军建设献计献策,形成了空前的“海军热”。

一般史书都认为是许景澄最早关注和提议开发胶州湾的,他提出辟建胶州湾为“海军屯埠”,由此引发了长达数年的辩论。但客观地说,最早关注和派人视察胶州湾的中国官员不是别人,正是李鸿章。

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军舰四处游弋,勘测中国沿海,曾多次侵入胶州湾。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曾计划侵占胶州湾,沿陆路进犯北京。慈禧闻报急令直隶(河北)、山东、奉天(辽宁)三省严防海口,防止法国人登陆。山东巡抚陈士杰派兵200人到青岛驻防。中法战争结束后,驻军随之裁撤。但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却由此记住了青岛这个胶州湾畔的小渔村。

中法战争结束后,中国筹建新式海军,任命李鸿章主持海军衙门事务。为选择海军港口,1886年3月,李鸿章派道员刘含芳到胶州湾实地勘查。刘含芳给李鸿章呈报了《查勘胶州湾条陈》,对胶州湾的地理形势作了分析,认为与旅顺、威海相比,各有优劣,应该设防。但从北洋海军目前的兵力、军舰、经费等条件而言,开发胶州湾困难极大,刘含芳便断言:“此口地势之偏僻,断非目前之兵力饷力所宜用也。”

此后不久,许景澄的奏折被慈禧批给李鸿章查复。李鸿章再次派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洋顾问琅威理前去胶州湾勘查。琅威理勘查后,呈报了一个《布置胶澳说帖》,极力主张在胶州湾驻军设防,并开列了具体开发建设条目。但李鸿章此时已接受刘含芳的观点,对胶州湾失去了兴趣。这时,朱一新关于开辟胶州湾为基地的奏折也转到了李鸿章手中。朱一新力主开发胶州湾,批评李鸿章选定的旅顺口不适合作海军基地而惹怒了李鸿章,被斥为“书生逞意妄谈”。李鸿章遂上奏朝廷,叙说自己如何关注和处置胶州湾,表示:若照琅威理说帖中胶澳设防计划,“约估需费已不下数百万两”,“而北洋目前兵力饷力实形竭蹶,一旅顺小口,澳坞、军库,并日经营,至今尚未齐备,断难远顾胶州”,从而否定了许、朱的建议。至此,胶州湾设防辩论暂告结束。

◎李鸿章

胶州湾辟建军港一事虽然被李鸿章否定,但朝廷中重视胶州湾的仍大有人在,特别是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建成后,海口防务成为北洋海防的重点,加之旅顺、威海、大连等海口防务工程进展顺利,清廷大员中主张开发胶州湾者又活跃了起来,山东巡抚张曜就是最积极的一个。张曜是清末豫军之一嵩武军的创建人,靠镇压捻军起家,官至布政使司和总兵。后随左宗棠入新疆平定叛乱有功,于1886年出任山东巡抚,其嵩武军11营亦随其进驻烟台、曹州等地,成为山东军队主力。张曜到任后,对山东海防比较重视,尤其关注胶州湾和烟台防务。1889年,张曜上书光绪皇帝生父、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建议在胶州湾驻军设防,建成北洋海军驻地,得到醇亲王赞同。不久,张曜就被任命为“帮办海军事务大臣”,可以直接过问和参与北洋海军建设事宜。在张曜建议下,胶州湾设防一事再次提到海军总理衙门的议事日程上。

1891年,北洋海军成军3周年。按照《海军章程》,每过3年,清廷会派大臣会同北洋大臣校阅北洋海防和海军演习。在海军衙门呈报的校阅计划中,包括了视察胶州湾这一内容,说明清廷再次将开发胶州湾列入了北洋海防的计划中。由于张曜的特殊地位,清廷特派张曜会同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

◎张曜

1891年5月23日,李鸿章从大沽口乘船出海,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统领“定远”“镇远”等13艘军舰和南洋水师统领郭宝昌统率的6艘军舰护航下到达旅顺,与从山东渡海而来的张曜会合。二人逐一视察了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的港口、船坞、炮台等设施,校阅了北洋海军的新式战阵演习后,率领舰队南下胶州湾,于6月6日驶抵青岛。两人对胶州湾口内外港湾、陆地情况进行了两天的实地调查,深切感到胶州湾水深湾阔,形势险要,是一处天然良港,如不开发,实在可惜。但若要开发,又缺少经费。二人商量再三,达成协议:为防止外国人侵占这一海口,必须在胶州湾驻军设防,在目前兵力、军舰、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先驻扎少数军队,修筑几处炮台,待其他几处港口建成、经费充裕之时,再大规模建设胶州湾。由于李鸿章不愿从北洋拨付经费和调派军队,便商定由山东当地拨出数营兵力到胶州湾驻扎,承建炮台,建设炮台的经费可以从山东海防捐中截留。同时商定的还有在烟台修建炮台的事项。至于胶州湾、烟台二处炮台的承建部队,均由嵩武军统领、汉中镇总兵孙金彪负责。因孙金彪所部正在烟台驻防,遂决定:先承建烟台炮台,等工程完竣,再建设胶州湾炮台,“先烟后胶”的方针就此确定。

李鸿章回到天津后,与张曜联名上奏朝廷,禀报北洋海防情况,又单独奏请在烟台、胶州湾建设炮台、驻扎军队:“现与臣曜等筹计再四,拟将烟台、胶州炮台择定基址,酌量建筑。所需经费,拟请将山东海防捐截留,作为建筑炮台之费。虽然数目极微,尚可分年兴办。臣曜仍当督饬司道,随时移缓就急,务使告成有期。其余俟威海、大连湾工竣,再行奏明,接续筹办。所需布扎营队,拟就山东现有各营抽拨,毋庸添募,以节经费。”

◎李鸿章、张曜上书胶澳设防。

翌日,即1891年6月14日,清廷内阁接到光绪皇帝的“上谕”:“(李鸿章、张曜)奏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正式批准了在胶州湾设防的建议。

应当指出,李鸿章所奏请的胶州开发计划与许景澄、朱一新等人主张辟建胶州湾为海军基地、驻防北洋海军主力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并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但李鸿章仅从防止外国人侵占的角度出发,规划的胶州湾设防的规模、用途、地位,不仅与许景澄、朱一新的主张相差甚远,就连琅威理的开发规划也比不上。由于李鸿章这种保守海防战略意识作祟,胶州湾再次与北洋海军基地这一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这种先天不足的开发状况延迟了胶州湾的正常发展。但无论如何,清廷的一纸诏书,使胶州湾从一个荒僻的海滨变为北洋海防要地。随着章高元率兵入驻青岛,胶州湾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892年秋天,一支由两营湘军、两营豫军组成的清军从胶州通往胶州湾的土路上来到青岛村。带兵的是一位安徽籍的将军,他就是在青岛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淮军将领、时任登州镇总兵的章高元。他与四个营的清军来到青岛,是为落实一年前光绪皇帝下诏在胶州湾建筑炮台的命令。

众多史料记载:1891年6月,清廷批准在青岛设防,派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四营到青岛设防,修筑炮台,是为青岛历史之开端,云云。实际上,章高元不是1891年来青岛设防的,而是1892年才来到青岛的。至于为何是章高元而不是孙金彪来青岛驻防,这里边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批准在胶州湾设防的“上谕”

章高元是安徽合肥人,早年投入淮军刘铭传部下,参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运动,升为总兵。因清朝官多实职少,他一直没有担任过实职。1884年中法战争中,章高元随刘铭传渡海到台湾驻防,在基隆战役中勇歼法军,功勋卓著,被任为总兵实缺。在台湾的几年中,他修筑炮台,演练士兵,“颇有历练”,后调任登州镇总兵,驻防蓬莱。由于登州镇所辖地区广阔,士兵分散驻防,章高元所能直接统率的只有一营广武军。清朝官场腐败,军官主要靠克扣军饷、承建工程而发财。章高元在山东既非张矅嫡系,没有工程可办,指挥的军队又少,经济顿呈困难。虽然老上司李鸿章主持北洋防务,但登州镇不属北洋管辖,李鸿章鞭长莫及。因此,尽管章高元一再向李鸿章诉苦,要求关照,但一直没有获得机会。幸运的是,张曜在检阅海军后不久,突然病逝,山东巡抚由福润接任。此时,孙金彪已经在烟台动工兴建炮台,无法兼顾胶州湾。李鸿章乘机与福润协商,让章高元承建胶州湾炮台,并由福润调派广武军一营、嵩武军两营归章高元指挥。1892年6月,李鸿章电召孙金彪、章高元、盛宣怀到天津,研究胶州湾和烟台防务规划,决定立即兴建胶州湾炮台,订购炮台火炮,正式任命章高元负责胶州湾修筑炮台和驻防任务。经过紧张筹备,章高元终于在1892年秋天率领四营军队进驻青岛。

◎章高元

◎驻防青岛的清兵

章高元进驻青岛后,修通了连接青岛口与胶州的大路,建起了连接济南、天津和北京的电报局。章高元在青岛村东两侧修建起一座气势宏伟的总兵衙门,在衙门东西山两侧,修建了嵩武前营、嵩武中营、广武前营(炮兵)、广武中营四处兵营和军火库等军事设施。

为便于装卸货物和利于北洋舰队停泊,章高元在东海关青岛分卡前方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石基铁码头,俗称海军栈桥或前海栈桥,并根据青岛的地理形势,选择了三处炮台基址,兴工建造。

青岛各炮台的建设计划最早是根据琅威理的《胶澳布置说帖》确定的。1892年10月,海军帮办、南洋大臣刘坤一接到章高元呈送的炮台布设计划书,上面标明清军计划建筑团岛、坦岛、西岭、青岛四处炮台,章高元进驻青岛后发现团岛、坦岛原是一地,遂改变计划,只修筑团岛、西岭、青岛3处炮台。其中团岛炮台在团岛湾,西岭炮台在台西镇德语拼音:Taihsitschen,位于市南区台西半岛中部,铁路青岛站以西。因地处观象台(有说贮水山)以西而得名。,青岛炮台在今金口二路。由于经费有限,兵力不足,炮台工程进展缓慢。到德国侵占胶州湾时,只有地位突出的青岛炮台(也叫衙门炮台)完全建成,布设了大型火炮,其他两个炮台均未建成。

◎1891年6月,李鸿章偕山东巡抚张曜由威海抵胶澳视察并上奏清政府决议在青岛设防。翌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奉命率兵4营进驻胶澳,图为初设的总兵衙门。

◎1891年,清政府决定在胶澳设防,次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驻防胶澳,建立兵营。图为清军东大营(今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章高元建筑的青岛前海铁码头(即青岛前海栈桥),供海军运输之用。

经过两年建设,青岛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海滨城镇和军事要地。1894年5月,李鸿章再次校阅北洋海军时,又一次来到胶州湾,对章高元大加夸赞后,决定在团岛东部海滨再增设一处炮台,安设三门240毫米和两门120毫米火炮,并增设水雷营和布雷舰。这些布置均获得光绪批准。但是,甲午战争的爆发使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0月,章高元奉命率部到奉天参战,在盖平之役中全军奋勇作战,歼敌甚多,后因友军败退,盖平失陷,章高元受到革职留任处分(不久即恢复原职)。甲午战争结束后,章部被调往山东与直隶交界处驻防,至1895年年底才回到青岛,继续建造炮台。但此时被巨额战争赔款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清廷无力顾及海防,胶州湾工程难以进行,章高元因此只好向青岛口的商人借支数千两银子维持工程进度。此时,章高元所带之两营广武军全部裁撤,另补充了两营嵩武军,兵力仍为2000人。

到了1897年,章高元所部在青岛海口又修建了一座总兵衙门、两座栈桥码头、三座炮台(未建成)、四座兵营以及电报房、军火库等军事设施。连接胶州、即墨的大路也已经修成,青岛口已成为清朝北洋海防体系中的重要支点。同时,青岛也成为山东海港交通的枢纽之一,海上贸易远达朝鲜和南北洋,俨然是一座新兴的海滨小镇和北洋军事重镇。青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