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袒露和接受脆弱是改变的开始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战场,各种声音经常在里面打来打去,这样的内在消耗让我们筋疲力尽,难以实现内在的平和。解决之道在于,接纳自己脆弱的一面,不管它多么不堪。
“如何接纳你对自己的不接纳?”2017年,我向我的教练这样发问。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心里都乱糟糟的,各种声音互相打架,就连睡觉的时候也是这样。其中一个声音是觉得自己挺糟糕、挺差劲的。
如果说那时候自己有一个愿望的话,就是希望找到内在的平和。因为内在的消耗已经让我筋疲力尽了。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喜欢和人探讨,只知道看书,所以那一阵我看了很多书。我发现在追寻内在平和的道路上,很多书指向一个共同答案,就是要“自我接纳”,即不管自己是怎样的,都允许那些特点存在,不悲不喜。
我当时觉得自己做不到,我一直处于“悲而不喜”的状态,而且觉得连“接纳自己”这个似乎不需要做什么就应该实现的目标也实现不了,真是糟糕透了。
“中年焦虑”如同一间四面漏风的破房子
在35岁之前,我的学业和职业生涯一直比较顺利,我曾经被评为明星员工。那时候,我觉得职场道路就应该是继续向上的,工资就应该是继续增加的,专业知识水平就应该是越来越高的,挑战就是机会,困难再大,我也必须克服。
背负着这么多“应该”的我,在中年跌倒也是“应该”的。
“中年焦虑”有时候是带着亢奋甚至是激情的伪装出现的。
35岁之后,我获得了一所知名学府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这让我感觉非常有面子。不过现在看来,它加速而不是延缓了中年焦虑的出现。
到了2014年,我突然前所未有地感到腰疼。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肩膀疼、足弓疼,“硬件故障”的警报开始在各个关节响起,我感觉自己像个又破又旧又锈的铁皮人。
我在工作上也进入了迷茫期。努力或者不努力,都有那么多活儿在那里等着,不离不弃,而外面的世界却似乎在飞速地掠过你,隐隐带着一丝轻蔑的微笑。“青蛙”似乎是对我最好的隐喻,而且是被温水煮着的那只。无论是奋力跳出当前的圈子,还是选择待在原地,我都充满了恐惧。
二宝出生后患上了严重的湿疹,他整夜整夜地挠自己,把自己的肩膀和后背挠得如同被虐待了一样。孩子的妈妈深感焦虑,我害怕面对她的焦虑,也害怕每一个夜晚的来临。因为无论是面对孩子的湿疹,还是面对孩子妈妈的焦虑,我都无能为力。
2016年,我的爸爸突发脑梗,我感觉陪爸爸治疗的6个月是我这辈子最漫长的6个月。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和妈妈交流,因为妈妈也深陷焦虑,我说什么似乎都缓解不了她的焦虑。
大宝的性格特别像我,敏感、内向,我受不了他脸上怯生生的神情。在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他对上学十分抗拒,但我无法接受这件事情。
我开始怀疑自己,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仅归零了,而且变成了负数。我想成为成功的、幸福的、有责任的、有希望的男人,而这样的目标离我越来越远。我觉得既然一切都只会越来越差,那么对于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必要性,我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我觉得生命之重突然变得无法承受。
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变成了陷在深水区里特别勤奋的旱鸭子,向上喘不了气,向下踩不到底,浑身僵硬,呼吸错乱,喊不出声,还觉得丢脸。
在我最焦虑和压抑的那段时间,我的双手都在脱皮,我的胸口还出现了一块硬币大小的湿疹。我一直以为这些症状是皮肤过敏,但几年后我走出那个状态、这些症状都消失之后,我才明白,那是身体发出的无声的求助信号,那是我快要撑不住了、我需要帮助的信号。
你是否坚强到敢于袒露和接受脆弱
2018年,送出院的爸爸回老家后,在回北京的飞机上,我读了《脆弱的力量》一书,读着读着竟开始流泪。看一段文字看得流泪,这似乎很久没有出现过了。
那时候,我终于在内心拥抱了脆弱的自己。一直假装坚强、一直否认内心的脆弱真的很辛苦。
在爸爸住院的时候,我常鼓励妈妈,说她表现得特别坚强,但是妈妈一直说她很脆弱、很焦虑。那时候我特别沮丧,因为我希望妈妈坚强一点,因为面前脆弱的妈妈让我不知道怎么和她交流。
我这时才意识到,孩子不允许妈妈脆弱,是多么令人绝望的一件事情;我这时候才意识到,在二宝得黄疸、湿疹的时候,孩子妈妈的焦虑不能被我理解,她又会多么绝望;我也意识到,大宝内心的敏感和不安全感不能被我理解,他会多么无助;也正是在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不允许自己脆弱和焦虑,也只会让自己更绝望。
那一刻,我终于可以对自己说:“这么多年,你辛苦了。你有时候好累、好疲倦,你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很出色,但是你内心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而且你会因此感到羞耻;你希望自己活得轻松惬意,但是你知道自己非常笨拙;你希望不辜负任何人的期待,但是你发现自己不得不让很多人失望,而且你会因此害怕你再也得不到别人的爱了。那一刻,你就是脆弱的,你可以承认。”
在得到别人的爱之前,你先得关怀自己。如果你不能好好地自我关怀,便不可能获得内在的平和。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上下求索
所幸,绝望的时候、在力气用完之前,人还会有一番上下求索。
上路探索职场困惑
我是从技术售前部门转到销售运营部门的,之前习惯了在技术和产品领域中扮演专家型角色,也习惯了与专家型老板平和相处。转到销售运营部门之后,我经历了工作内容的转换、工作方式的转换以及老板的转换,并且从专家型角色向管理型角色转变,不管是在管理团队还是在向上承接老板的压力方面,我都感觉步履维艰。
以前做技术售前的时候,我连和同事就工作中的困惑谈心的习惯都没有。因为谈技术我驾轻就熟,而谈心,我真的不会啊,谈心是什么?
2016年,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有意思教练”的线上职场分享。有一回参加线下微课“在职场与老大们如何闲聊”时,在“尬聊”的练习环节中,教练高琳和林宏博扮演大使夫妇,而学员们扮演各公司公共关系部的受邀嘉宾,模拟如何与不熟的人开始一段热身聊天。
虽说聊天乃职场日常,不过对于我这种“社交焦虑症”患者和“权威恐惧症”患者而言,我至今对当时的身心不适感印象深刻:瞳孔放大,呼吸急促,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说什么。
而在高琳教练最擅长的向上管理的话题里,“老板也是人”这句话,对我而言更像是提高班的超纲内容。因为在基础班中,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我还不及格。我既不会说,也不会听。加上对权威的先天畏惧,我更加手足无措。
所以,后来我去学习国际教练联合会教练课程的最大收获就是:40多岁了,终于学会听了。加上在国际演讲协会一年的演讲训练,我的社交焦虑也终于有了缓解。
当一一踏过这些关卡之后,我也在实践中逐步克服了对权威的恐惧。现在有时候我会放轻松一点儿来应对老板给予的压力,把视角转到对方身上,体会和理解老板的期待与压力。我发现自己和老板的交流逐渐摆脱了他说我听的模式,转变为双向交流的模式,而且我真的感受到了“老板也是人”。
中路探索身体修复
2014年,我开始学习瑜伽来缓解背痛,后来接触了瑜伽冥想与唱诵,再后来接触了正念减压。从观呼吸和身体扫描,到生活中的正念行走与正念饮食,我开始理解身体。
我们的身体只能活在当下,但是我们的心(理智脑)总是想活在更大、更美的未来,所以我们会特别自然地透支我们的身体。我相信熬夜对一些人而言并无大碍,而更多的人会因熬夜产生不可逆转的身体损伤。
我认为,焦虑有时候来源于我们一直瞄着未知的远方,然而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奔跑,也无法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正念可以将一部分注意力带回来,让我们每一天都可以欣赏已经拥有的、感恩曾经拥有的,而不是把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建立在对未来的期待上。
后来,在教练与其他来访者的聊天中,我都能听见熟悉的声音:“等我怎么怎么样(升职、加薪、挣到多少钱,完成某种成就)之后,我就会开心。”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现在我还不能开心,也没什么值得开心的。”我的体验告诉我,等我实现某个目标之后,我就会立刻开始操心下一个目标了。比如,我写的文章初次在“有意思教练”公众号上发表之后就登上了“奴隶社会”公众号,后者是我很崇拜的一个大号。那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自己,我发现兴奋心情只延续了15秒,它很快就消失了,接下来我想的是“什么时候能再发表一篇”,然后焦虑很快就回来了。
张国荣在《阿飞正传》里说:“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在我看来,这只没有脚的鸟如果不努力飞,就会掉在大海里,可是如果知道自己只能无休止地努力飞才能活下去,它心里也很苦,也许它不是累死的,而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而选择了放弃。
所以,后来我试着每一天都去寻找值得感恩的事情。自身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孩子的幸福,都不需要建立在实现某个目标的基础上。若我们学不会感受当下的幸福,那么等到目标实现的那一天,我们依然感受不到幸福。
下路探索内在自我
因为“中年焦虑”这间破屋子到处漏风,我逐渐明白,无法解决问题不是因为我无法让外面的风停下来,而是因为我以前努力和学习的方向对于挣脱目前的困境作用甚微。就好像在沼泽里用游泳的动作使劲挣扎,反而会越陷越深。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
它只能一直飞呀飞呀,
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
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如果你看过贝尔·格里尔斯在电视节目《荒野求生》里做的沼泽逃生示范,你就会留意到贝爷说,不要挣扎,越挣扎陷得越快,第一步是冷静下来。
这也是我想说的,在哪里跌倒,就先在那里趴一会儿,花些时间看看自己是怎么掉进坑里的。
不要追求华丽的翻身,不用一心盘算着怎样站起来才能像没事人一样。你站起来的姿势美不美没有那么重要。
纠结于是原地趴下还是尝试挣扎时,我接触了秦华教练的线上分享。她的分享主题把我引入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中,比如她会问,我们努力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平衡职场与家庭所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的恐惧是哪里来的?
对于这些问题,我全都没有答案。作为一贯的“好学生”,我对此非常恐慌。人生这张试卷,我以为自己答得不错,结果有一天突然发现试卷背面的题我全都没看见。
你要自己寻找答案,教练带你探索答案
教练就是帮你看见人生试卷背面那些题的人。
对于“如何接纳你对自己的不接纳”这个问题,我问了自己,也问了教练,不过很久都没想明白。
后来我明白了,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分界点,在这个点之前你不接纳自己,在这个点之后你完全接纳了自己。
就好像童话《绿野仙踪》里的狮子和铁皮人,狮子在寻找变勇敢的魔法,而铁皮人在寻找变得有“心”的魔法。他们去问巫师,就像我去问教练,然而答案不在巫师或者教练那里,就在它们自己身上,就在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里。随着一次又一次战胜自己的恐惧,人会越来越勇敢;随着一次又一次给予他人关心,人会越来越有爱心。我们想要的勇敢和自信与我们的脆弱似乎隔着万水千山,但又好像只隔着一层纸。
不要挣扎,越挣扎陷得越快,
第一步是冷静下来。
所以你大概知道答案了。只要你愿意开始,即使在心情很糟糕的时候,你也能理解和关注自己的感受,也愿意发现自己的优势,慢慢地,接纳自己就变成了一种心态和习惯,即便你偶尔会自我评判也没关系,因为那种感觉偶尔会有,但是你要相信它终究会走,相信它来拜访你的次数会越来越少。那时候,接纳自己(包括接纳你对自己的不接纳)就变成可能了。
而教练就是那个即使你情绪很低落、很糟糕,也愿意听你讲的人,是那个即使你跌倒、趴在坑里,也愿意陪你一起趴一会儿的人。他们会问那些你之前没有问过自己的问题,让你看到是什么限制了改变。他们相信力量与答案本来就蕴藏在你心里,而他们的提问与陪伴会开启你尚未打开的能量与智慧之门。
爬坑心得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感觉自己在深深的坑里待了很久。然而,我特别感谢这些经历,它们让我去探索人生试卷背面的那些题,让我理解了下面这些内容。
● 承认自己感到焦虑和痛苦不等于软弱,人的痛苦不是一文不值的。
● 幸福的真相。
● 处理我与职业的关系的方法。
● 让我更自信的方法。
● 每个人的情绪都蕴含着宝贵的信息。
● 挑战和挫折是人生必要的礼物。
接下来,我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学会了欣赏自己。高琳教练说,如果你总是怀疑自己,那么不妨相信别人的眼光。我相信俱乐部会员的眼光,所以,我带着忐忑的心情担任演讲俱乐部的主席;我相信老板的眼光,所以我小心翼翼地开始带团队,后来,我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我找到了与孩子们相处的新态度。曾经我认为胆怯和保守的大宝不断展现勇敢和有创造力的特质;对于孩子们的未来,虽然我仍然需要付出很多,但我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了。我们对孩子的未来的焦虑体现了我们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是被恐惧驱使还是被自己的渴望支配。适当的恐惧可以让我们避开危险,而过度恐惧则会消耗我们对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我找到了与太太相处的新模式,并且经常被授予“好队友”的光荣称号。我从一个只会谈事情的男人变成了可以和老婆聊情绪的男人。
我找到了与妈妈相处的新方法。在我心中,妈妈成了有时柔弱、有时坚强、有时啰唆、有时果断的文艺“女青年”,她还会通过画画表现生活的美好(见图1-1)。
图1-1 妈妈在老年公寓照顾爸爸时的水彩作品
我找到了与上级沟通和表达不同意见的方法。
我找到了应对自己内向、敏感的性格的方式。
我找到了对“教练”“写作”和“演讲”的新态度,它们变成了我的爱好,变成了我与他人联结的方式。
在这部分的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些亲测有效的“爬坑心得”。
(1)出门运动。专注的运动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能让人感受到愉悦的化学物质。所以我建议,只要你还有多余的力气,你就可以从床上爬起来去运动。
(2)与真诚的人联结,建立你的支持系统。这几年,我从一个大门不出的“宅男”变成一个经常参加沙龙的人。我发现,我们可以在沙龙和学习社群里遇到同病相怜的人,也有机会遇到真诚的老师、教练。他们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平时看不到的自己。在这种氛围里,我们不需要证明自己有多成功,我们可以展露自己的不完美。与真诚的人联结,可以使你被接纳与包容,可以给你鼓励与勇气。
(3)内在语言的调整。减少自责,用“这就挺好的”替代“一定要完美”,用“大不了当作一次学习”代替“我害怕失败”。
(4)换位思考。有时候,我们对自己严苛,对他人宽容;我们不妨转换视角,把自己当作一个自己关心的朋友。有时候,我们害怕别人的评判,但是通常围观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在乎我们在做什么。在这个人人都很忙的环境中,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别把他人的眼光当回事,这样想会轻松点。
(5)即使别人不给加“鸡腿”,自己也给自己加上。为自己鼓掌,开心地接纳别人的赞许。当下每一个改变都值得鼓励。
(6)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我经常向他人分享我和孩子们之间的情绪故事。那些故事不仅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好的感知,并且使我不断练习与情绪相处。而且每分享一次,我和孩子们的宝贵经历都会更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里。当我们能将自己的失败当作学习的经历与别人分享时,我们就有了变勇敢的能量。
这本书的内容
我们尝试把教练来访者们最关注的主题分为4大类:职场发展、亲密关系、亲子教育和终身成长。在这些主题之上,我们从更深层次的个人成长和日常觉察与练习的角度,分享了一些小贴士和教练工具。
为什么要强调“觉察”的重要性?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说过一句话: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我们之所以明白一些道理却无法遵循,就是因为缺乏觉察。
现代科学对人脑发育的研究表明,在人成年之后,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也有改变的可能。刻意练习能让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通路,从而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习惯。
这凸显了“觉察”的重要性。我们会面临很多的选择瞬间:一边是退缩,一边是突破恐惧前进;一边是情绪失控,一边是情绪管理与理性表达;一边是自我评判,一边是自我关怀。若我们没有养成觉察的习惯,则很容易走上老路。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接纳自我”“勇敢”“自信”“共情”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你可以相信“重复”的力量。本书介绍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做的练习,我们可以借此来提升觉察能力,把选择的自由还给自己,将改变命运的自由还给自己。
最后,我将鲁米的一首诗送给你,这些话就像一名教练想对你说的。
这是你的路,
你独自行走的路。
别人可以陪你走,
但没有人可以代替你走。
李源
这是你的路,
你独自行走的路。
别人可以陪你走,
但没有人可以代替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