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人生:做自己的教练,过不将就的一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给中年危机的自己一份礼物

我和李源相识于2017年,那年他来群智学习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的教练课程。他是成功的职场中年人中普通的一员,但又和普通的中年人不一样:他并没有深陷中年焦虑或随波逐流,一直不遗余力地寻求自我的成长。

相较于青年和老年,中年是生理上相对稳定的时期(尽管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中年人更多面临的是强烈的心理冲突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年危机其实是一种心理危机,更准确地说,我们感受到的中年危机只是每个成年人心智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种失衡现象,也是我们每个人心智发展的必经之路,它的出现只是提醒我们需要为自己的心智成熟做功课了。

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将成人心智模式的发展分为成人早期(20~40岁)、成人中期(40~60岁)和成人晚期(60岁以上)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都存在或长或短的转换期,其中28~33岁是成人早期的转换期,40~45岁是成人中期的转换期,60~65岁是成人晚期的转换期。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凯根则弱化了心智模式和生理年龄的相关性,将成人意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魔幻心智”(magical mind)、“以我为尊”(self sovereign mind)、“社会主导”(socialized mind)、“自主导向”(self authored mind)、“内观自变”(self transforming mind)。

运用这两位学者的理论,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成年人的困境和机遇。20岁是青春期向成人早期转换的时间,刚刚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心智上较多处于“以我为尊”的状态,那时的我们渴望离开家庭,与各种束缚抗争,我行我素。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追求独立,包括生活独立和经济独立,更追求自我人格的独立,希望从依附父母、被权威管束的状态中走出来,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基础。那时我们的职业发展和两性关系可能都不稳定,事业虽未有成,在生活中也还稚嫩,但我们有的是拼劲和热情,因为我们相信,即使过程再苦再累,终将看到更大的世界、更美的风景。

经历各种“折腾”之后,不知不觉到了而立之年,30岁的我们开始寻求一种稳定——稳定的事业,稳定的两性关系;期待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在心智发展上开始更多地与社会联结,也更多地接受和遵循社会规范,实现从“以我为尊”向“社会主导”的转换。这个时期,我们希望在各种选择中做出可以使自己稳定的正确决定,而选择任何一个机会则意味着失去其他可能,于是我们纠结了、焦虑了。这就是人在30岁的转换期会遇到的挑战,是安定前的困惑。

我们确定了方向后,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我们努力地攀登着职业的阶梯,也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在社会化的生活中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导”的意识层级,此时人格的发展来自适应社会的动力,寻求社会的认同是这个阶段的核心。我们努力建设符合社会标准的生活,控制好自己,配合他人,也经常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此时的幸福依赖于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目标的速度,而我们心中的目标通常也是社会公认的目标:有车有房,生儿育女,有稳定的工作和光鲜的头衔。

我们不再是年轻、经验少、资历浅的那群人了。可是,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成就和物质基础时,我们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我们重回原生家庭,却搞不定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我们倾注热情和爱,却发现自己完全搞不定一个孩子;亲密关系进入油盐酱醋中,开始变得风雨飘摇,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冲突;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大不如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开始下降,曾经稳步上升的职业发展开始遭遇瓶颈,每走一步都更加艰难。

我们遭遇“中年危机”了,也就是进入了莱文森提到的成人中期的转换期。到了成年中期,我们发现一路拼搏却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即使位高权重但真实感受是高处不胜寒,我们开始体验到一种莫名的危机。我们的生活似乎只见眼前的苟且,看不到诗和远方。我们开始质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自我牺牲、努力打拼,但是对家庭和工作的付出却没有获得想象中的肯定与认可。我们开始变得不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担心失业,我们活得好辛苦、好累。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这一切是否值得?

我们在“社会主导”阶段一路向前时,会逐渐被世俗的标准所羁绊而切断了与自我需求的联系,我们越来越关注别人而不是自己。长期被忽视和压抑的自我急切需要被表达和发展,每当我们深入思考那些引发自己焦虑的问题时,经常会感到内心各种声音在打架。我们没有想到,现在的困境正是自己的心智模式造成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与工作的关系,都是我们和自己关系的投射。此时,我们需要发展的是“自己”,我们应该聚焦于认知自我,发展完整的自我,形成新的平衡,进入“自主导向”的意识层次。

“自主导向”层级的“做自己”与“以我为尊”最本质的区别是,我们已经发展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真正地了解、接纳了自己。我们能听到内心的声音,就能更开放和包容,具备同理心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社会规范形成自我评价系统。做决策时,我们对自己的需求更清楚,就更能尊重他人的意愿,整合不同的观点,来支持自己实现更大的目标。此时的目标既能服务自我,又能服务社会。我们更清楚自己的价值观,也更明确自己的使命感。我们不再被名利所刺激,能够实现自我激励,并鼓励他人也尝试自我驱动。

尽管大部分成年人都会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下顺利进入“社会主导”的阶段,但总有一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能突破“以我为尊”的阶段。凯根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13%的人处于这个层次,而大约有46%的成年人会忠于“社会主导”阶段一直到老,成年人当中只有为数不多(大约34%)的人可以进入更高的“自主导向”阶段。所以,当你开始感受到中年危机时,我可能要对你说一声“恭喜”,因为你即将开启自我心智成长的新旅程。貌似危机的焦虑中年,正是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两大动力失去了平衡,它是我们与自己的内在相联系的呼唤,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呼唤,是寻求人生意义的突破。当我们再次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两大动力的平衡时,我们就有能力表达“我为何而生”,从这里找到激情和能量。这时的我们既能与自我联结,“随心所欲”,又能适应社会,“不逾矩”。

李源和李秦两位教练非常全面和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年人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亲密关系、亲子教育等领域最常见的困境,并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还原了他们的教练过程,让我们看到中年危机不仅不可怕,而且有解。通过教练对话,每一个主人公都实现了自我突破和认知升级。他们的心智模式转换,有的在成人早期从“以我为尊”发展到了“社会主导”,也有的在成人中期从“社会主导”发展到了“自主导向”。更有价值的是,作者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教练工具,简单易操作。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教练能帮助我们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危机?

20世纪70年代,大量研究揭示,人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显露了人类潜能的一小部分,教练则是帮助人们将潜能释放出来,重点是帮助人们学习而不是给他们讲授,即授人以渔。教练关注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心智模式的发展。犹如计算机的底层操作系统,人们外在显性的行为受到我们的认知和潜意识的影响,真正影响我们发挥潜能的是“我们心中的对手”。教练通过认知自我来发展自我,升级意识层级,打破内心障碍,建立更为完整的人格。

教练过程是一场结构化、有目标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被教练者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发人深省并富有创造力的思考。我们常说教练像一面镜子,与教练对话,就仿佛看镜子中的自己,只是这时看到的不是外在的容颜,而是我们的行为模式和内在的认知模式。处于成人转折期时,我们需要整合和反思过去,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没有意识到的情绪、价值观、信念、需求等,透过教练对话,都成了客体,在教练对话中被观察、讨论、分析和调整,帮助我们看到自己心智模式过去创造的辉煌及其带来的当下的困惑。

教练是内在自我的唤醒,将我们的视角从外部关注转向自我,学习倾听内心的声音,健全与自我的关系,运用与生俱来的、更完整的智慧,激活内在的激情和力量。我们不再怨天尤人,认为凡事“都是别人的错”;我们也不再被迫释怀,“听天由命”。处于成人转折期时,我们需要面对下一阶段的挑战,我们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为更高远的未来做准备。我非常欣赏本书的书名——自定义人生,这不仅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更能支持每一位读者迈向“自主导向”的意识层级。

作为职场中年人,心智的成长能支持我们取得更大的职业成功。每一个人都可以释放内在的创造力,让自己更有责任和担当,进而建立一个具有集体领导力的组织。教练帮助管理者看到自己的盲区,改变阻碍他们向更高层级发展的行为,提升领导力效能;教练优化团队群体动力,激发组织动力,推动组织集体意识层级的升级。据国际教练联合会的调查,全球超过70%的大企业都在实践教练技术,教练被称为21世纪管理学的革命。我今年3月参加国际教练联合会的全球领袖论坛时发现,创建企业教练文化正在成为趋势,也是国际教练联合会未来全球战略之重。

今天是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窗外是三亚的大海,眼前是令人心潮澎湃的阅兵仪式。我希望教练技术在中国蓬勃发展,推动企业集体意识的提升,释放人和组织的潜能,这是我遭遇中年危机后重新定位的人生使命,也希望这本书能支持更多人从容地奋斗!

吴彦群

2019年国庆节

群智企业教练中心创始人

Thinkers50 “全球50位教练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