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白莲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徽州东门观音堂

方回《徽州东门观音堂记》:

佛法入中国,自东汉明帝时始,初惟知有释伽牟尼佛耳。其后所至僧寺,位释伽佛、弥勒佛、弥陀佛而三之,阿弥陀、华严、无量寿。又有所谓诸菩萨,而观世音有千手千眼之异,谓观见世间音声而往救其苦。《传灯录》有西天二十七祖,有南华六祖,有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宗,而佛之徒不胜其众矣。初惟知有《四十二章经》耳,其后萧梁时分为三藏,至五千四百卷,曰经,曰律,曰论。而禅学之兴,又各有问答喝咄。最多者龙树之《华严经》,本十万颂,中国译传四万五千颂。最简者鸠摩罗什之《金刚经》,尤易晓者莫若《六如偈》,而佛之说不胜其众矣。僧之至汉地者,初惟有摩腾、竺法兰耳,华人祝发学佛自此始。其后始有维摩诘白衣处士,在家出家。东晋庐山慧远建白莲社,许刘遗民等与会,十二僧而六士,今之不剃染道人是也。又有所谓白云宗,号优婆塞、夷。而佛之小支别派,尤不胜其众矣。

徽城入东门之右,倚北向南,万山堂之下,旧蒋氏居,其屋地甚深,今为道人任普诚所有。创外门三,施茶。东西庑二。中为大殿,左钟右鼓,奉观世音。后为楼,奉无量寿佛。每月朔,集善士,奉《金刚经》,上为九重祝寿,下为百姓祈福。本路总管通议刘公为主其事。前任僧录通议广智沈公、僧判佛心俊辩何公实纲维之。今任僧录通智广慧窦公、僧判正宗宏教郝公又协成之。施者辐凑。其徒孙普和介学录杨复书求记。……[1]

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宋进士,知严州,后降元,晚年寓居杭州。著述甚多,有《桐江集》、《桐江续集》等传世。上面引出的是《观音堂记》的前半篇。在后半篇中,作者讲到徽州在丙子(1276,至元十三年)、庚寅(1290,至元二十七年)年的事,故知此记写于至元二十七年以后。这个观音堂,大殿奉观音,后楼奉阿弥陀佛,也是净土宗寺院常见的一种佛像布局。任普诚、孙普和师徒都用俗姓,他们都是“在家出家”的“不剃染道人”,即可以娶妻生子的职业白莲教徒。“在家”还是“出家”,是白莲道人有别于寺院僧人的主要特点。由于白莲教以弥陀为崇奉中心,教中僧人少而道人多,当时社会上有“在家为弥陀教,出家为释伽教”之说。[2]

方回博学,但他看不起僧、道,曾抨击僧、道说:“老子之学清净无为,其变也,诡而为方术。佛之学寂灭为乐,其变也,诞而为禅机。又其下也,俱不免从事于斋醮祈禳,如古之巫祝云者。奸人以快其嗜欲之私,庸人以豢其惰顽之体,名为盛而实则衰。”[3]他把禅宗也视为荒诞。在《观音堂记》中,他简短地勾勒了佛教流传演变的历史,先说“佛之徒不胜其众”,继说“佛之说不胜其众”,末后又说“佛之小支别派尤不胜其众”。三句“不胜其众”,表露出方回对佛教的厌烦。但他对佛教的支派白莲教并不更加歧视,在《观音堂记》的下半篇中反倒称说:“惟此道场,诵经供佛,感召和气,当可免兵火盗贼之灾。”方回与谢枋得在南宋末都是州府官员,与撰《佛祖统纪》的志磐同时代,但他们对白莲教的态度与志磐完全不同,研究者应予注意。

[1] 《桐江集》卷三(《汇编》页254)。

[2] 《庐山莲宗宝鉴》卷四,《念佛正派说》(《汇编》页66)。

[3] 《送胡子游赴调序》,《桐江续集》卷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