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生三大问题
桑顿·怀特,美国著名戏剧家,几年前曾写过一部名为《我们的城市》的戏剧,这是一部十分出色的作品,后来还被翻拍成电影。桑顿·怀特的所有著作都包含一定的深远意义,而他的这部戏剧,也对人的性灵作了一番透彻的理解和领悟。
该剧的女主角名为爱弥莱,她因患病曾长期卧床不起。这段修养的日子给她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她得以从各个角度对人生进行考量和深思。自此以后,她对人生有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解读。关于人生,她指出了以下三个最具深度的问题:
一、人们在活着的时候,是否能够真正体验到所谓活着的感觉?可以说,真正得以领略人生之瑰丽的,只有极少数人,其他绝大多数人都纵容自己肆意挥霍生命了。这极少数人,充分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好好地生活着。
很多人都不愿正视自己的人生,他们过于胆怯懦弱,并且十分懒惰,因此对未知的冒险充满了恐惧,总也不敢挺身一试。无论是面对自我,还是面对他人,他们都无法控制内心的惧怕。美国第三十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曾经说道:“只有当人生已蹉跎过去时,才得以领略人生的真正价值。”事实正是如此。
柯立芝总统的生活十分节俭,他的一生都奉献于辛勤的工作上。他十分详尽且周密地计划了自己的人生行动,最终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他本希望可以在退休之后逍遥自在地生活、颐养天年,但却已经来不及了。退休后不久,他便与世长辞了。
在老年人的眼中常常可以看到青春之美,他们能感受到孩子身上的童真稚气,感受到少女流露出的迷人气息,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却感受不到这些。一个男孩子对他自己的看法,父亲对儿子的看法,以及老祖父对孙子的看法,这三种眼光所得出的结论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当我们渐渐老去时,便会对过往的黄金岁月充满留恋和向往。曾经的忙碌、紧张和奔波都已经不值一提,只希望能够重返年轻的时光,细细回味那美好的往昔岁月。会有这种想法大概是因为过去的一切都已成往事,即便想起过去的日子,也丝毫不会感觉恐惧了吧。
威廉·海斯利特,一名优秀的英国作家,写得一手好散文。然而,他的一生却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他曾经学习作画,却一无所成;与很多朋友吵过架,闹过矛盾;他的太太又是一个极为轻浮的女子;他一直拼命工作,却仍旧负债累累;不仅如此,他的身体还时常与他对抗,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然而,他在临死之前回顾人生之时,却说道:“我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生!”因为他已经将那些不快乐的过去通通忘记了。
二、是否常常被以自我为中心的狂热所控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我们投身于恋爱中的那种狂热正是这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将激情投入到另一个人身上,但实际上还是想把恋人占为己有,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我们之所以难以看清人生的美妙之处,正是由于种种虚荣浮名的存在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对钱财的贪婪,对政治的野心,对权力的渴望等种种利益私欲,都在分散着我们的目光。少数事物吸引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以致很多美好的东西都被我们忽视,并且渐渐疏远,甚至连最真切的人生在我们眼里都不再清晰可见。
三、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够真正互相接受对方?我们到底能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我们对待自己是否像对待一名囚犯一样,将自己禁锢在一所孤寂的小屋之中?
很久以前,人们就想要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打消,然而直至今天,人们却还在为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懈奋斗着。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会看到一扇关闭着的门,甚至连对方关门的举动和下闩的声音,我们都能看得清晰、听得真切。他们总不愿打开这扇门,因此,即便是对待最亲密的人,我们往往也只能达到某一特定的境界,之后就会停滞不前了。
很多人害怕孤寂,惧怕在孤寂的环境中自处,这让他们感到无助和恐慌。因此,面对孤寂时,他们总是选择逃避。他们四处游荡,让自己终日繁忙,尽量避免出现一个人独处的机会,甚至将这种兴奋误认为是快乐。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尝试独处的滋味,他的性灵便无法得到休息,因此就会痛楚不已。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父亲在自己的遗嘱中写道,要求他的儿子每天穿上最好的衣服,在家中最美的一间房中独处半个小时。这听上去实在是一项非常奇特的要求,然而,这个孩子也遵从了父亲的遗嘱去做。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对父亲要求的这种行为十分不解,而且认为自己的这一做法实在是很愚蠢。但是没过多久,他便慢慢喜欢上这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地懂得了父亲的用意。每天,在这段独处的时间里,他学会了思索,为自己心中所有的事情列出一个排序来,并且做到了即使独处也不会孤单。可以说,他已经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且将其握在手中。
无论你是否喜欢与自己相处,我们都要善于去做这件事。想要与他人和睦相处,就要先适应自处而不感空虚的状态。时常感情不合的夫妇,只要能将这一原则谨记在心,或许就能够化解一半的纠纷了。
生活之道与操纵自己性灵的方法,这两者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我们可以认真思索怀特戏剧中提到的那三个问题,并且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那么,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