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城内外

北京到底有多少书店,我说不清;北京人喜欢哪些书店,我也没做过民意测验。我只讲我喜欢逛的几家书店。其余散落全城的书店、书摊,所售之书大同小异,无甚可说;各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专业性强,也无须我说。

一般人买新书,喜欢上王府井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原是抗战期间在各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由中共直接领导的出版发行机构,1950年以后才改为专营发行。公私合营后,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和中国书店三分天下,不过新华书店占有绝对优势。这几年集体书店、个体书摊出现了不少,可并没有动摇新华书店在书业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在读者中的威信。北京市新华书店总店设在王府井,三层楼营业,读者可以逛上大半天。这里书进得多,卖得也快,必须赶得巧才能碰到好书。外地人进京都奔这里来;北京人假日里也喜欢到这里转转,大概取其各科书籍齐备,交通也方便,顺便还可以买点儿日杂百货。因而最好不要星期天或者逢年过节时去,那时准是挤不开身,不是人挑书,而是书挑人。

《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据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明代时灯市口曾有书市。入清后不见记载,大概早没了。未曾考证今日灯市口的中国书店是否即位于三百年前书市旧址。即使不是,也不减这书店的魅力。我在这儿买过《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等旧书,新书那就更多了。书店里头还有个内部售书处,专售外文旧书和内部版图书,带上工作证就能进去翻检。因为是机关服务部,星期天休息。这未免有点讨厌,好多坐班的朋友因而难得一顾。

如果说灯市口书店的溯源,纯属我的自由联想;隆福寺旧书店的寻根,可就有确凿的历史根据。当书店的营业员充满自豪感地告诉你,他的店子是从清朝一直传下来时,你千万别笑话。这话得打折扣,可并不全假。分分合合,要寻这书店真正的老祖宗不容易,可这里从清代到民国曾经书肆云集却是不争的事实。乾隆年间李文藻作《琉璃厂书肆记》,称“内城隆福诸寺,遇会期,多有卖书者,谓之赶庙,散帙满地,往往不全而价低”。清代后期起,这里成了仅次于琉璃厂的书籍集散地。据说50年代这里还有三四十家书铺,如今硕果仅存的就这一家了。“文革”中这书店也曾关闭,这几年才重新开张。好在地点比较偏僻,来访书的不多,还能找到一些好书。前不久我就在这里买到陈寅恪的《寒柳堂集》、钱基博的《版本通义》等。

新街口有两家书店,路北为新华书店,路南为中国书店。新华书店门面大,前年刚刚翻修过,挺气派的。可除了法律方面书籍为配合普法教育开架外,余者多只可远观不能近视。隔着三尺柜台看书实在太辛苦,何况单看书名也判断不了好坏,如今书名可是越起越好听。麻烦营业员爬上爬下拿书,又实在于心不忍——当然也怕遭白眼。对面的中国书店门面小得多,但可以自由翻检。冬天里,外面雪花纷飞,屋里几个读书人围着火炉默默地翻书看书,女营业员则咬着耳朵说悄悄话,气氛真好。我在这里买到不少好书,像中华书局版的《晚清文学丛钞·小说卷》八册、三联书店版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六册等成套的书,都是在这里以五六折的价钱买的。这家书店最近在拆除重建,直盼它早日完工重新开张。

首都体育馆前面的“艺文特价书店”,专售社会科学方面的降价书籍,开办至今已有六七年了吧?最近改挂“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门市部”的招牌,可营业性质没变。我算这里的老主顾了,因为顺路,每月总要转上两三趟。虽说是降价书,不旧也不脏,有的甚至在外面买都买不到。比如收入冯友兰“新六论”的《三松堂全集》第四、第五册,还有“走向世界丛书”中的若干种,我都是在这儿买的。新书为何降价?大概是因为不配套。不过这不要紧,多转两家旧书店,不配套的也就配套了。

最年轻的旧书店,可能得数位于海淀镇三角地路南的海淀文化书社,是今年9月才开张的。刚开张那阵子,我在这儿买过岑仲勉的《隋唐史》、冯自由的《革命逸史》、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最得意的是买到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雍正刻本影印的《冬心先生集》线装本。金农的诗文我喜欢,更何况此书印刷精美,价钱又特便宜,1979年的定价是三元,如今只卖八毛。不过近来似乎旧书的来源也不大充足,再也未见激动人心的好书。

北京可逛的新书店、旧书店多着呢,细说起来可就太复杂了。不如找来几张印有新华书店、中国书店、外文书店各门市部地址、电话号码的包书纸,自己一个个按图逛店。也许,你会觉得挺有意思的。

《冬心先生集》线装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影印

(原刊《中国文化报》198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