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越国时期
夏朝少康帝儿子无余,是越国的开国之祖。《史记》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经过长期的发展以后,到春秋早期,越国开始强大,但在齐楚等强国面前,越国始终处在被挤压的地位。春秋中期越国仍是楚国的属国,并与吴国矛盾加深。吴越矛盾的发展,最后导致越国灭吴称霸,再历100多年后,被秦国统一。
越国时期,是绍兴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越国臣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种植黍、赤豆、稻、麦、大豆等粮食作物,发展蚕桑业和养猪、鸡、狗等畜牧业,出现了专业化养殖场,淡水养鱼开全国先河。手工业中的冶炼业、纺织业、酿造业、造船业、建筑业、制陶业,技艺精湛。所铸越剑名闻天下。先进的青铜兵器铸造工艺从越国传至楚国,进而至中原。陶瓷业和酿造业同样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绍兴也由原来的荒蛮之地跃升为富庶之邦。
允常称王
越国到春秋晚期越王允常时,同时沦为楚、吴属国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允常是一个颇有抱负的君王,他为越国振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与楚国、徐国结盟,集中力量对付主要敌人吴国。在吴强越弱的情况下,积极应战,力图摆脱吴国的奴役。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开拓疆界,开创越国的霸业。
由于允常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逐渐强大,他开疆拓土,使越国的疆界向北拓展至今江苏昆山、上海嘉定一线,向西拓展至今江西余干。越国都城本在会稽山腹地嶕岘,即现在的平水一带。嶕岘,是开国之君越王无余的都城。允常时,把都城迁到了埤中。埤中在今诸暨东北方向的店口、阮市一带。这里其实是一个攻打吴国的军事堡垒,因为这里离吴国更近。
吴国对于越国的觊觎早在阖闾的父祖辈已经开始。阖闾的父亲吴王余祭曾起兵攻打越国,越军战败,许多将士被俘。吴军对抓到的俘虏施以刖刑,即割断脚筋,使之成为阍人,即看门人。派去看守吴军在江边的战船。这些被俘的越人不甘被奴役,总想寻找机会,进行反抗斗争。乘吴王余祭去视察战船之际,看门越人将他刺杀。由此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争战。越国对于吴国的进攻,虽力图抵抗,但是因为力量对比的悬殊,总是敌不过吴国,只好屈从于吴国的威力,接受吴国的城下之盟,成为吴国的“贡赐之国”。
降服越国后,吴国开始与楚国争霸。公元前506年的冬天,吴国发动了春秋时期规模空前的一场战略决战——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亲统大军,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参加指挥。在这次战争中,吴军乘战船溯淮水西进,越过蔡地后,将船只停泊在淮河岸边,弃舟登陆,以奇袭的战术,经豫章向西,直逼汉水东岸,顺利突入楚国腹地,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北)大败楚军。吴军一鼓作气,五战五胜,一直攻进楚都郢。楚昭王仓皇出城西逃,奔至随国。
柏举之战,吴军虽大获全胜,却迅速撤军,没有能够占领楚国的土地。这一方面是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讨来救兵,另一方面是因为吴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讧(阖闾之弟夫概为了夺取权力,率兵先回吴国,自立为王)等原因。更重要的是越王允常的乘虚袭击吴国本土,并迫近吴都,直接威胁了吴国的安全,才迫使吴国从楚国郢都退军。
允常袭吴的成果是显著的。首先,这次战争,越国打了胜仗,摆脱了对吴的从属关系,越国从此由一个附庸小国走上了与强吴抗争之路;其次,它使越国的疆土北拓至今江苏昆山—上海嘉定一线。允常堪称越国历史上的有为之君。
会稽之耻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卒,子勾践即位。吴王阖闾为了报复越国9年前的偷袭,乘越王允常刚死,子勾践新立之机,亲率大军,从陆路伐越。结果在槜李被勾践打败,吴王阖闾战死。
吴王夫差即位以后,一方面扩充军队,日夜练兵,以加强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以加强经济实力。伍子胥又致力于动员民众的工作,吴国积极进行着发动攻打越国战争的一切准备。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悉发精兵击越,在夫椒大败越军,越王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紧追不放,包围了残余越军。
当时,吴军兵临城下,越国危在旦夕。越国谋臣文种和范蠡表现出清醒的政治家的气魄和胆识。文种和范蠡提出了向吴国卑辞厚礼、忍辱求和的方针,主张“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见大势已去,接受了文种和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前往吴国求和,并表示愿意“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和议使越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被迫接受了极其苛刻的屈辱条件。公元前492年,根据吴越双方和议的条件,勾践不得不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奴仆。勾践原来要文种陪他一起去,让范蠡留守国内。但是范蠡极力自荐陪勾践去吴国,《国语·越语》记载,范蠡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勾践同意了范蠡的请求,改由文种守国。所以,从公元前492年勾践入臣于吴到公元前490年赦免回国期间,越王勾践“举国政属大夫种”。
勾践入臣吴国,处境确实是极其危险的,伍子胥几次进言杀勾践以绝后患,夫差也几次说要赦免而不实行。勾践之所以能安全返国,这中间固然有范蠡和勾践的巧于周旋,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种源源不断地向吴国贡献玉帛、女子以贿赂太宰嚭。
灭吴称霸
公元前490年,勾践被赦归国。战争的惨败,3年事吴的奴仆生活,给越王勾践以严酷的教育;会稽之耻的切肤之痛,使越王勾践立志要报仇雪恨。勾践说“今孤之怨吴王,深于骨髓”,恨不得同夫差接踵而死,交颈而亡,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但是,勾践看到如今越国国破军残,物匮财尽,田畴荒芜,百姓流亡,“自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只有抓住时机,全力以赴,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才能转死为生,反败为胜,报仇雪耻。
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获赦归国后,吴王封他以“东西百里”之地:“东至炭渎,西至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其地大致是东至曹娥江、西至钱塘江、南至会稽山地、北至后海即杭州湾,包括今浙江萧山、诸暨、绍兴和上虞的境域范围。这是一块狭窄的生存空间,但这历来是于越部族的聚居中心。勾践就是在这弹丸之地开始演绎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灿烂篇章。
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府库充盈的基础上,越王勾践在人民和士兵中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20年以后越国再次强大起来了。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数月之后,估计吴军已到黄池,越王勾践抓住战机,乘虚而入。“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合计4.9万人,于六月十一日开始伐吴。守卫姑苏城的是吴国太子友,由于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黄池,姑苏城守军不足万人,激战三天后被勾践攻破,太子被俘。吴越议和以后,停战3年。
公元前478年春,吴国由于前一年大旱,仓廪空虚,发生了大饥荒,饥民多就食于东海之滨。越国决定大举攻吴。到公元前473年,经过前后三年的围困,吴都早已粮尽援绝,吴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勾践把握战机,遂于同年十一月指挥越军对姑苏城发动总攻击,守城吴军一触即溃,几乎未经战斗,轻易进入吴都,很快占领了姑苏全城。
灭吴战争结束以后,越王勾践乘胜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确立霸主地位。《史记》记载:“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当时还保存着天下共主名义的周元王于是派人“赐勾践胙”(祭祀时供过的肉),“命为伯”(命为诸侯之长)。这样勾践就取得了合法的霸主地位。
徐州之会是勾践成为霸主的标志。越国灭吴后短短几年时间,终于确立了它的霸主地位。据《国语·吴语》记载:“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君皆入朝。”故《淮南子·齐俗训》说,越王勾践这时是“南面而霸天下”。
越王勾践为进一步称霸中原,巩固和发展霸业,把都城从会稽迁徙到琅琊(今山东胶南)。当时,越国势力及于淮北。北起今山东琅琊,沿海而南,有今江苏北部运河以东和全部苏南地区,安徽的皖南地区,江西的东境,浙江全境,南抵福建,东临大海,北临齐、鲁及泗上诸小国,西与楚为邻,南与百越接界,成为春秋战国之际的东南诸侯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