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变中医:瞿岳云教授别具一格的中医理论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篇 诊法辨证

18 有瘀象非皆瘀证,瘀证未必都见瘀象

瘀象,即瘀血之象。是指瘀血证表现于外的一系列征象。瘀证,是对疾病所处某一阶段,其病理本质属“瘀”的一种诊断性结论。一般而言,瘀血证必然有瘀血之象表现于外,凭借外在瘀血之象,即可诊为内在瘀血之证,两者每每相应而具有同步性。但临床实际中,即又有相悖者。

舌见瘀点或瘀斑;疼痛如锥刺,部位固定不移;肌肤甲错这些瘀血之象,作为诊断瘀血证的主要客观标志,业已被今天的中医学理论所公认,无论教材讲义,还是论文专著,皆习以成俗,沿袭其说,几乎无一例外。然而实际并非完全如此。

有瘀象非皆瘀证

1.肌肤甲错非皆瘀血之证:肌肤甲错,是指皮肤粗糙干燥,如干鱼鳞甲交错重迭之状。其名,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内有干血,肌肤甲错。”所以后世一般认为,“肌肤甲错”是瘀血病证的外显证候。北京中医研究院等编写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现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内科学》《中医学基础》教材,均宗此论。说明它对瘀血证的判断,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然而,“肌肤甲错”又不皆是瘀血证候。例如,《灵枢·论疾诊尺篇》云:“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此“如枯鱼之鳞”即是“甲错”,可它不是瘀血所致,而是“溢饮”所为,此其一也。《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黄汗之病……若汗出已,反发热者,其身必甲错。”这是指黄汗汗出后,发热不退,热邪消灼津液,肌肤失其濡润,而致身体枯槁,皮肤甲错,并非瘀血,此其二也。《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附方,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部甲错,是为肺痈”,以及《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篇》第四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这里的肌肤甲错,是气血为内痈所伤,不能外荣肌肤所致,此其三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第八条云:“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此乃虚冷结气,干犯肝脾,化热结中而致鱼鳞甲错。是其四也。可见,肌肤甲错还可见于溢饮、肺痈、肠痈、黄汗等多种病证。瘀血证虽然可以表现“肌肤甲错”的瘀血之象,但“肌肤甲错”的瘀血之象,却并非全是瘀血之证。验之临床,亦有医案可资佐证。

邱某,女,52岁,工人。20多年前,曾以浆洗被服为业,经常浸渍水湿而得手掌肤疾。爪甲皮肤隆厚,灰暗干燥开裂,蜕皮落悄,长年若此。春夏及气候潮湿时殊为严重,知觉减退,麻木不仁。曾用过多种西药内服外用,及中药活血化瘀之品,均无效。诊时,患者舌苔浊腻,舌下布有青筋,舌色暗滞,其脉弦细。症状、舌质虽有瘀象,然屡用化瘀无效,遂念其恶湿,苔腻浊,故从湿浊立法,予化湿燥湿胜湿之品。

处方:土茯苓、白鲜皮、当归、赤芍、荆芥、防风、蝉蜕、地肤子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用苦参、苦楝根皮、蛇床子、地肤子加醋煎浸。

1周后,皮肤较前变薄,知觉较前灵敏。再1周,皮肤明显润泽,甲错显著好转。(中医杂志,1984,12:73)

2.固定刺痛非皆瘀血之证:疼痛,是临床上最觉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机体的各个不同部位,根据疼痛的不同特点,中医常将其分为胀痛、刺痛、冷痛、灼痛、掣痛、绞痛等。而且历来都认为,胀痛属气滞,刺痛是瘀血。然而,痛如锥刺,部位固定不移,也有不属于瘀血者。例如:

谭某,男,48岁,干部。诉左侧腰腿痛10余年,扶杖入院。痛处不移其痛如刺,昼轻夜重,不能入睡。住院13个月,邀各科会诊10余次,中药内服外敷,又加针灸按摩,无济于事。回顾以往治法,用药不外祛风胜湿,活血通络。详审病情,只见患肢屈而不伸,动摇不宁,面赤见于午后,尿短黄而不灼痛,大便干而不腹胀,舌质红而娇薄,脉弦大而左关尺弱。思考再三,认为证似血瘀,实非血,故用活血通络,久治无效。殊不知脉弦而左关尺弱,应属肝肾阴虚,筋失濡养。治宜滋肾养肝,柔筋缓急。

处方:熟地黄、生地黄、黄精、沙参、白芍各30g,枸杞子15g,川楝子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上方服10剂,患肢动摇已止。服至15剂,腿能伸展,夜能安睡,至20剂,疼痛消失,已能弃拐杖行走。服至30剂,康复出院。尔后偶然相遇,问其旧疾,一直坚持工作未发。(北京中医,1985,2:28)

3.舌质瘀斑非皆瘀血之证:察舌断病,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舌见瘀斑或瘀点,咸言是有瘀血,几乎不容可否。但从临床来看,却又有可议之处。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例,舌质有明显瘀象,四诊合参确不属瘀血之证。若囿于以舌断瘀,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有这样两则病案:

陈某,女,40岁。因感冒而就诊,诊见其舌尖有小指大瘀斑一块,询之患者10余年前,曾有过腰部外伤史,乃告其有重瘀血证,患者亦深信其说。外感愈后,续服活血化瘀剂1个余月,致神疲肢乏,舌质瘀象却毫无改变,停药即无他症,后随查10年,舌瘀如故,体健无恙。

田某,女性,35岁。全舌瘀点遍布,随访10年如故,现婚后已生1子,亦健康无病。若一见舌质瘀象,即投活血化瘀之品,实为伤及无辜。

4.舌质紫暗亦非皆瘀血之证:舌质出现紫暗,从中医病机学而言乃是血液运行不畅所致,故一般认为舌质紫暗是为瘀血之征象。特别是近几年来,从微循环检测发现青紫舌乳头襻顶瘀血,微血管丛扩张,血细胞聚集,证实微循环瘀滞与青紫舌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进一步肯定了舌质紫暗作为使用活血化瘀法的指征之一。然而,潘文奎氏积30余年之临床经验认为,舌质紫暗诚然有血流减慢瘀滞的病理,但却亦存在阳虚不运的病机,尤其在冬寒之季,致此之阳虚病机更为多见,故治疗主以温阳通脉之法,不采用活血化瘀之技,频频获效。舌质紫暗是为瘀血之象征,这是其常,但却尚存有属于阳虚病机之变的另一方面。那么,如何从舌诊中审察其是属于阳虚所致者,辨识要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舌质之紫暗是全舌抑系局部。若系瘀血之由,其常见瘀斑或紫斑,全舌之青紫色深浅不匀,而阳虚常全舌一片紫暗,色泽均匀,且紫色泛青,有缺氧之兆。二是舌下青筋是迂曲怒张还是仅现青筋。凡瘀血者此舌下静脉大多怒张且延伸至舌尖部,而阳虚者常见青筋始于舌中部,坦直前伸,末端不达舌尖,翘舌以观之,呈上尖下粗之维形。三是舌面。瘀血者常呈苔净而质偏干,阳虚者多见薄腻而偏湿润。四是全身伴随症状。瘀血者多见有郁而化热之象征,阳虚者大多是为虚寒见症。在此四方面,尤以前二者为主,综合判断是可分辨。

辨识舌质紫暗是属瘀血抑或阳虚,是旨在决定主体的治疗法则。瘀血证者当用活血化瘀之法,阳虚证者则主用温阳通脉之法,或可兼取活血之术,但一般均不伍化瘀搜剔之品。温阳通脉是为温阳益气与通脉助运两法之融合,温阳益气以顾其阳虚之本,是为扶正固本之术,以促阳气复正而诸症遂消,通脉助运仅是辅助之策,赖通滞消散以缓其症。

因此,不要一见舌质紫暗,即一味取用桃仁、红花,血府遂瘀辈活血化瘀之品。悟其病机之真谛尚有属于阳虚者,临证不可徒执一法。

瘀证未必皆见瘀象

绝大部分外伤所致瘀血病证,舌质并不见有瘀象。有人观察过50余例外伤患者的舌质,并访问过一些外科、骨科行家,结论是凡新伤致瘀证,无论跌仆闪挫,重力撞击,金刃所伤,还是伤外损内,舌质均不易见到瘀斑或瘀点。新伤初期,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没有,时间稍长,如1个月至半年,也很难见到舌瘀现象。只有少数陈旧性损伤,偶尔可从舌质上观察到瘀点或瘀斑。外伤致瘀,系临床最多见的瘀血病证,若以舌质是否有瘀象为凭,对此几乎无诊断价值。就妇科杂症而言,多数瘀血闭经患者,舌诊无瘀象。有人观察过30例闭经患者,病程最长者1年零4个月,最短者3个月,其中辨证属瘀血证者将近一半,但除2例以外,其余舌质竟然均无瘀点或瘀斑。其他妇科疾病,诸如痛经、月经不调、少腹癥瘕等病症,病机属瘀而舌无瘀象者,亦屡见不鲜。

临床上,某些疑难杂症,怪病痼疾,审察脉象舌象,形体症征并无瘀象可观,但根据“怪病多瘀”“奇病多瘀”立论,处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竟可获效,这类病例便更不易见到舌质瘀象。例如:

张某,男,35岁。患热病(间质性肺炎)之后,出现胸中窒闷,舌苔厚腻,已历4月,辗转易医,服逐痰开胸剂40余剂无效,后改从瘀论治,投血府逐瘀汤10剂而愈。此例患者,诊治全过程,不但无其他瘀血之象可凭,也丝毫未见舌质有瘀斑瘀点。可见,病本属瘀血之证,未必皆见瘀血之象,特别是舌质之瘀象。

尽管我们不否认临床上舌质瘀象与瘀血病证,有相应而互相吻合者,如部分陈旧性损伤,心、肝、肺脏郁血重证,可在舌质上见到瘀象,但较之上述大量瘀血证与舌质瘀相悖的事实,说明凭舌辨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靠性,因而不能视为瘀血诊断上的普遍规律。

查考以舌辨瘀之说,《内经》似无明训。《金匮要略》之中虽有“病从唇萎舌青……其人为有瘀血”的论述,但《伤寒论》《金匮要略》治诸瘀血方证,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黄虫丸、桂枝茯苓丸等方证,均不以舌质瘀象为瘀证依据。更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的是,被誉为医林瘀血学说大家的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详论瘀血的病机、诊断和治疗,创方30余首,例举50多种瘀血病症,却从未提到舌瘀,这绝非偶然,倒足以说明王氏立言注重实际,辨瘀血之证不独以舌质瘀象为凭。

瘀血之象与瘀血之证,有相应者,亦有相悖者,医者不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