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暴饮暴食:“吃东西是唯一让我感觉到快乐的事”
暴饮暴食又称“情绪化饮食”,是一种饮食失调的行为,它往往出现在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有些人刚刚吃完饭,即使已经不饿了,但仍然想继续吃东西。他们觉得吃大量食物对自己产生了短暂的安慰,帮助自己缓解了压抑、抑郁或焦虑的感觉。但是吃完之后,他们又常常后悔,充满了自我责怪和自我厌恶的感觉。
疫情当下,很多人都“宅”在家里,有很多时间来烹饪或者接触更多美食,每天不是吃就是睡,这使得部分人产生了暴饮暴食的行为。这多是一种情绪性的饮食失调行为,他们的潜台词是这样的:吃东西是唯一让我感觉到快乐的事。通常造成这种暴饮暴食的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遗传因素及教养环境
遗传因素是指基因或者家族史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延续父母或者是祖父母的行为模式,而进食障碍常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母亲或祖母有暴饮暴食行为,那么儿女遗传这种行为的风险将增加。研究表明,许多影响饮食行为的基因可能具有家族遗传性,这些基因会影响控制食欲和情绪的大脑回路。
此外,教养环境也会使子女延续父母的暴饮暴食行为,如果父母经常过度饮食,孩子也会从他们身上学习这种行为,进而形成固有的行为模式。
2.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或压力环境
疫情之下,抑郁或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而有些人感觉到情绪状态不佳、心情沮丧时,则更有可能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不良情绪。心理学家发现,有半数暴食症患者患有抑郁症。目前关于究竟是抑郁症导致暴食症,还是暴食症导致抑郁症,尚无定论。此外,人们在经历重大的压力事件后,比如离婚或失业,也会陷入暴饮暴食。
需要说明的是,暴饮暴食这种情绪化饮食可能只是暂时的,并不完全就是进食障碍。也就是说,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如果感到焦虑或压力,通常更可能会过度饮食,而当这种负面情绪或者压力环境解除时,这种行为就会消失。
3.自卑感:对自我评价过低
通常,暴饮暴食患者对自我评价过低,对自己外貌不甚满意。患者可能会因为外界的言论而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负面认知,也可能会将自己与明星们的完美身体进行比较。这种自卑感会催生暴饮暴食行为。但在暴饮暴食后,又会因为吃得太多而感到内疚或羞愧,这些感觉就会引起进一步的过度饮食。
同时,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对自我外在形象过度在乎,对当前的自我不接纳,为了追求大众眼中的美,他们会经常采用节食减肥的方法,而这也会导致暴饮暴食。当人们通过严格控制饮食习惯来降低体重,往往会产生一种报复性的反弹行为,节食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暴饮暴食。有时候,甚至因为减肥失败产生自责、内疚等不良情绪,这又会导致他们吃得更多。
4.社会文化因素
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如今这个以瘦为美的时代,很多人会对自身形象有病态的追求,于是疯狂减肥,造成体重明显下降至正常生理标准体重以下,严重者甚至导致疾病。在过度节食的人身上有时会出现一种疾病:神经性厌食症。为了追求瘦和美,很多人长期节食,最终造成报复性的反弹、暴饮暴食、自暴自弃等,甚至发展为神经性贪食症。可以说,社会的审美风气是进食障碍的一个重要诱因,在追求以瘦为美的审美趋势的裹挟下,很多人担心肥胖,以至于形成暴食恐肥—诱吐—暴食的恶性循环。
5.心理行为因素
精神分析认为,暴饮暴食行为与口唇期的不满足或过度满足息息相关。幼儿时期,一旦孩子哭闹,母亲就会抱起孩子喂奶,或者把奶嘴塞入他们口中,因此,孩子从小就会将口腔活动与安全感联系在一起。而有些人之所以会进食过量,潜意识实际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或是口唇期的不满足造成对食物的过度追求,最终发展为神经性贪食症,也就是暴饮暴食。
疫情当下,很多人都是“宅”在家,不良的情绪难免存在,但是暴饮暴食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了解了暴饮暴食产生的心理动因,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去了解自己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动机,有助于大家改善不良的行为,构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