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
研究证实,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和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是连续、分级、一致、独立、可预测的,而且在病因学上有显著性;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6%。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但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防治高血压非常重要,特别是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建议应用非药物或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血压。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应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一旦患者开始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需按时随诊,及时调整用药或剂量,直至达到目标血压水平。具体方法及要求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一致。
在有高心血管风险糖尿病患者参加的ACCORD血压试验结果显示,强化血压控制(收缩压<120mmHg)较标准控制(收缩压<140mmHg)降低脑卒中风险更加显著(HR=0.59;95%CI 0.39~0.89),但后续大样本人群研究发现,强化降压对控制脑卒中风险并无额外受益。虽然控制血压对降低脑卒中风险无异议,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哪类降压药对预防脑卒中有独特疗效;因此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应推荐以降低脑卒中风险。血压降低的目标因患者特点及合并症不同有所差异。药物基因组学可能对抗高血压个体化选择用药预防脑卒中有所帮助。
当前我国各级医院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仍不完善;但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自测血压可以在患者日常生活环境下,提供长时间测量数据和日常血压变异数据,且便于推广、重复性强,应积极推荐。在一般人群、初级保健人群和高血压患者中,最近几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家庭自测血压对心脑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优于诊室血压。
我国社区对高血压的筛查及治疗亦显不足,需要制定、监测和实施能够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的课题项目。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个体化降压治疗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最近证据指出除血压均值增高可引起脑卒中风险增加外,个体血压的变异性也会导致风险增加,因此进一步有关脑卒中风险降低获益治疗的研究应集中在降低个体内的血压变异性方面。
【推荐意见】①各级医院须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各地应积极建立示范社区,及时筛查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治疗和随诊;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严格监测血压,规律药物控制治疗,及时调整用药剂量(Ⅰ级推荐,A级证据)。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以促进血压控制(Ⅰ级推荐,A级证据)。②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③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伴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Ⅰ级推荐,A级证据)。老年人(≥65岁)收缩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mmHg(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低(Ⅰ级推荐)。④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Ⅰ级推荐,A级证据);如其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⑤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应推荐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