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与原因
(一)组织领导体制与老年疾病预防工作不相适应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主要是以传染病预防为主,对慢性疾病等老年病的预防不够重视,机构能力和开展的预防工作有限,这同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的重大现实状况很不相称。整个疾病预防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实施。由于健康受到广泛的社会经济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疾病的预防必然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部门,需要统筹规划、系统实施。这就需要建立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在地方层面,一些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成功案例大多数都是在较小的范围内成就的阶段性成果,其共同之处在于有企业或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各部门的协作,在小范围内形成了社会支持环境。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关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领导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也没有实现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目前国家还没有针对疾病预防,特别是老年疾病预防建立起统一的领导体系,各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作的问题,导致环境、文化等社会支持性环境无法有效建立,进而导致健康相关的措施行为无法有效地实施。2012年,在原卫生部的推动下,1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针对慢病防治做出了部署。一些地区也根据规划的要求,在地区级成立了慢病防治委员会、健康促进委员会等部门。然而规划的实施大多主要由卫生部门推动,民政、体育、食药、环境等多部门参与程度不够。卫生部门内部分管疾病预防控制、老年医疗等的各机构之间也存在职能交叉问题,也不能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国家老龄委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由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老龄协会等27个单位组成。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研究、制定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及重大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实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加强对老龄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推动开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等。这些部门的工作都与老年病的预防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一个专门对老年病预防进行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的机构。
(二)老年疾病预防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不完善
慢性病的预防是根据目前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机体的调节功能和代偿状况以及对疾病自然史的了解进行的。因此,慢性病预防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针对的是疾病的易感期,起到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第二级预防是针对疾病潜伏期,通过“三早”来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第三级预防是针对发病后所采取的措施,改善患者症状,防止并发症和失能的发生。目前我国针对老年疾病的预防是以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为主,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影响老年健康的各种社会决定因素和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卫生部门开展健康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和咨询来进行;二级预防主要是疾病的早期筛查和慢性病管理,主要通过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脑卒中高危筛查、心脑血管高危筛查等)来进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慢病管理则介于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之间。但是,目前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体系不完善,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三级预防则严重不足,缺乏对老年人急性期后的持续性服务。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是其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针对老年人的预防还应包括对失能的三级预防,这方面的工作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老年健康教育缺乏权威性,传播手段不完善
目前,关于老年预防保健的宣教比比皆是,但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各自为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乏权威性。个别观点与科学的主流观点相互矛盾,造成老年人在多种多样的健康促进方法中难辨真伪。由于老年人群知识水平不高,容易轻信盲从,从而导致对号入座、无病呻吟、疑病恐病、保健不当等情况,增加了医疗负担。另外,对于老年运动健身、膳食营养等都缺乏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指导。
另外,现在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的正规渠道,主要依靠基层人员,但是基层相对缺乏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目前从事社区健康教育的社区工作人员大都未经正规培训,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多为社区医生和护理人员兼职,专职健康教育人员匮乏。老年人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但社会经验丰富,心理活动复杂,多数有易怒、固执、疑虑等不良的心理,因此健康教育人员了解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要。
社区老年人文化程度高低不一,现阶段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接受及理解水平较差,老年人生理特点,如听力及视力差记忆力差给健康教育带来一定难度。现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简单陈旧,缺乏统一的健康教育的教材作参考,对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缺乏系统的个性化的内容等。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场所和设备缺乏或利用不充分;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仍停留在口头教育或发放宣传材料,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规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四)针对老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不够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不健康的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和吸烟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国民体质逐步增强,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群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带来了新的健康问题。近年来多项调查研究显示,与膳食不平衡和身体活动不足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认知、理解和行动能力的下降,造成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行为和技能的实践有困难,老年人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低。老年人群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大量存在,包括吸烟和被动吸烟,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不足等,是导致老年疾病和失能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现有的健康促进还缺乏对于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干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显示:老年居民超重率为32.3%,吸烟率为25.2%,其中老年男性居民吸烟率高达46.5%;老年男性居民的30日饮酒率为37.9%,其中危险饮酒率为10.5%,有害饮酒率为13.3%。以WHO关于每日蔬菜水果的建议摄入量为标准,我国56.6%的老年居民每天蔬菜水果摄入量不足,15.4%的老年居民每天红肉摄入过多;同时仅有12.7%的老年居民能够做到每周锻炼三次。同时我国老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66.9%,高血压的知晓率为45.4%;高血压治疗率87.9%,控制率仅为14.6%;糖尿病患病率为19.6%,糖尿病的知晓率为42.3%,糖尿病治疗率为93.5%,控制率仅为36.5%;老年居民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分别为4.9%、10.8%和3.6%。
(五)社区老年健康管理水平不高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老年健康的“守门人”,对于老年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水平不高,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困难:全科医生人数存在大量缺口,人才留不住,薪资待遇低,工作任务繁重包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科医学教育过度临床化,基层全科医生缺乏有效激励机制,针对老年人的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宣传、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服务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多好的发挥基层健康守门人的根本作用。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尚未及时跟进,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以健康结果为导向,以服务患者满意度的综合社区医疗卫生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滞后: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挥需要,区域内卫生信息分割,数据收集和使用不规范,居民健康档案未有充分利用,居民健康(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医院电子病历)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互相亟待实现。同时全科医学属于临床医学下二级学科,导致我国现在招收的全科医生人才存在很大制度层面的限制,其他医学本科专业包括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中医学、中医医结合专业很多毕业生均由于本科专业限制无法接受规范化全科医师培训,如今成为全科医生培养的巨大障碍。
(六)老年预防保健市场缺乏监管
由于缺乏权威的预防保健信息和必要的监管,一些生产保健产品的厂商和经营者利用老年人的需求心理,生产和高价销售不合格的保健药品和商品,对老年人健康造成隐患。老年人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由老年人自行鉴别真伪和疗效较为困难,并且有关部门发现和取缔非法保健品的信息传递给老年人的周期也较长。监管方面,我国关于保健食品的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同时有配套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部门职能交叉、行政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的现象。比如保健食品的注册和广告审批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包括发放卫生许可证和认证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企业的登记注册及保健食品的流通由工商部门负责;保健食品的标准制定由质监部门负责;进口保健食品的检验由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再加上我国的保健品市场中小企业居多,监督规范困难,因此,加强保健品行业的监管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