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级医院系列实用手册:儿科护理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儿科门急诊及病房管理要点

【门急诊管理要点】

儿科门急诊的设立与管理是以方便儿科患者就诊,以快捷、简单、安全,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为原则,既要体现门诊的特点,又要满足急诊患者的需要。要求布局合理,设备设施完善,人力配备充足,绿色通道畅通无阻,色彩装饰充满童趣。

(一)工作流程管理

工作流程应24小时满足急诊服务需要。

1.接诊

预检分诊护士热情接待来院患儿,将患儿快速接诊就位。急救电话有记录,患者就诊登记完善。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隔离,做好消毒工作和疫情报告,详细登记患者相关信息,住址要详细至门牌号。

2.分诊

根据患者主诉辅以必要检查(反应、体位、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将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合理安排就诊。
(1)Ⅰ类(危急):
有生命危险需要即刻抢救,如休克、呼吸及心搏骤停者,立刻安置进入抢救室。
(2)Ⅱ类(紧急):
非立即危及生命,但生命体征不稳定,有潜在的生命危险者,立即监护重要生命体征,安排患儿优先就诊(<10分钟)。
(3)Ⅲ类(急症):
生命体征稳定,有状态变差的危险,安排急诊流程中优先诊治(<30分钟)。
(4)Ⅳ类(次急症):
非急诊范畴,如皮疹、便秘者,按就诊流程候诊。
(5)Ⅴ类(非急诊):
按挂号顺序安排门诊就诊。

(二)工作制度管理

儿科门急诊应根据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适合本部门的工作制度及有关规定,使工作规范,有章可循。
1.门急诊检诊、分诊制度 确保急诊绿色通道通畅,危重患者先抢救后补挂号手续。
2.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及相关管理方案。
3.危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制度。危重症患者检查、住院、转院有医务人员护送,建立专用转运交接登记本。
4.留观制度 急诊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配备2间以上的留观室或输液室,呼吸道病患与其他病患分开放置。
5.门急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包括建立组织、设备配置、人员技术培训、通讯后勤保障等。

(三)传染病管理

1.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
2.设立传染病隔离诊室和隔离留观室,有单独的出入口,分诊就诊时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及时分流就诊和留观。
3.指导患者有关隔离、消毒、治疗、复诊、转科、转院的注意事项。

【病房管理要点】

(一)环境要求

环境应适应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注意通风、采光、安全和童趣化。地面选择防滑、便于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墙壁颜色柔和,装饰儿童喜爱的卡通图案和动物形象。窗帘和被服采用颜色鲜艳、图案活泼的布料制作。每张床位占地至少2.2m 2,床间距、床与窗台相距各为1m。不同年龄患儿对环境温度、湿度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不同年龄大小调节(表1-1)。普通病房夜间宜开起夜灯,以免灯光过于明亮和直射眼睛影响睡眠。应控制噪音,保持病区安静。
表1-1 不同年龄患儿适宜的温湿度

(二)安全要求

1.病房设施安全

窗户、阳台、散热片有安全保护装置;病床两侧应有床栏(要求在70cm以上),可以上下拉动;保持地面平整、干燥、无障碍物。病房电源插座、氧气管道均符合安全需求,家具、设施的尖锐突出部分应以海绵或软布包裹,避免对患儿造成伤害;病房设施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确保使用安全。

2.生活、饮食安全

热水瓶、热饭、热菜、热汤等物品不能放在患儿容易触及之处;避免给患儿玩耍易碎、尖锐等危险玩具和进食瓜子、黄豆、花生米等危险食物;注射器、针头、刀剪等锐器使用后应及时清理,不能遗留于病房;药品、清洁剂、杀虫剂、灭鼠药等妥善保管,以免误食;患儿入院必须佩戴腕带以行身份核实;病区设置门禁系统,禁止无关人员出入,避免物品及患儿丢失。

(三)院感控制

1.落实手卫生

儿科病房应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抓好手卫生制度的落实。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及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手消毒。

2.患者安置

见第一节儿科护理一般原则之合理的病室安排。

3.环境清洁与消毒

定时对病房开窗通风,必要时,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普通病室采用清水湿式清洁地面和家具。保护性隔离和特殊感染患儿病室地面和家具需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天至少两遍。若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地面或物体表面,先用含1000mg/L的有效氯消毒剂消毒30分钟后再按常规处理。

4.终末料理

做好出院患者床单位及用物的终末料理,床单、被套消毒液浸泡后高温消毒,床褥、棉被、枕头采用床单位消毒机包裹臭氧消毒,家具、床头柜等采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1%84消毒液湿抹擦拭。

(四)家属管理

患儿探视人员不宜过多或过于频繁,实施限时探视制度;设立各种常见病健康教育资料,加深患儿家长对病情的认知;落实健康教育,鼓励家属参与医疗,特殊检查、病情等履行签字告知,治疗、用药邀请家属参与核对,使其增加对疾病的理解,增强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