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学习目标

掌握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预防。

了解 腮腺炎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mumps,epidemic parotitis)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表现以腮腺的急性肿胀、疼痛为特征,可伴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呈球形,直径100~200nm,外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小突起。核心含单股RNA,编码6种主要蛋白,即核心中的4种可溶性抗原:核蛋白(NP)、多聚酶蛋白(P)、L蛋白、基质蛋白(M)和包膜上的2种抗原:血溶-细胞融合(F)糖蛋白又称V抗原、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HN)糖蛋白。NP抗体出现于病后1周,无保护性,可用于诊断;V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感染后2~3周出现。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宿主,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可在多种哺乳类动物细胞系和鸡胚中培养生长。抵抗力差,紫外线照射和加热均可灭活病毒,但4℃时能存活数天。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为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起病前7日至病后9日。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4.流行情况

本病为世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90%病例为5~15岁儿童,无免疫力的成人亦可发病,1岁以内婴儿很少发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后进入血流,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病毒于此进一步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流,形成含病毒量更高的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未受累的器官,通过免疫损伤导致不同器官相继发生病变,因此腮腺炎实际上是一种多系统的、多器官受累的疾病。

腮腺炎的病理特征是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腺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腺间质组织水肿、充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等病变,腺管中有炎性渗出,因阻塞、扩张可致淀粉酶潴留、排出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则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高。其他腺体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胸腺等受累时亦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和水肿等病变,非腺体组织如脑、心肌、肝、肾等亦可累及。

【临床表现】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1.腮腺炎

多数无前驱症状,少数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缺乏等非特异症状,病人多以腮腺肿痛急性起病,可有发热,体温达40℃,先由一侧或双侧颧骨弓或耳部疼痛发现腮腺肿大。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覆盖于腮腺上的局部皮下软组织因水肿发亮,疼痛明显,腮腺管口早期有红肿、阻塞,挤压无脓性分泌物,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腺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腺肿大2~3天达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颌下腺或舌下腺可同时或单独受累,颌下腺肿大时颈前下颌处明显肿胀,可触及椭圆形腺体;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下及颈前下颌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2.神经系统炎症

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等,多在腮腺炎发病后4~5天发生,有的先于腮腺炎发生,多见于男性儿童。患者可出现高热、头痛、谵妄、抽搐、昏迷、嗜睡症状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白细胞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少数患者脑脊液中糖降低。症状多在1周内消失,预后良好,无后遗症。重症者可致死亡,存活者可遗留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

3.睾丸炎

多见于成人,常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病人又出现发热、睾丸肿胀和疼痛,可并发附睾炎、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多为单侧,少数双侧受累。急性症状持续3~5天,10天内逐渐好转。部分患者有睾丸萎缩,系腮腺炎病毒引起睾丸细胞破坏所致,但很少引起不育症。

4.卵巢炎

发生于5%的成年妇女,可出现发热、下腹疼痛。右侧卵巢炎患者可酷似阑尾炎,有时可触及肿大的卵巢。一般不影响生育能力。

5.胰腺炎

常于腮腺肿大数日后发生,可有恶心、呕吐和中上腹疼痛和压痛。由于单纯腮腺炎即可引起血、尿淀粉酶增高,诊断胰腺炎需作脂肪酶检查。胰腺炎的发病率低于10%,多在一周内恢复。

6.其他

如心肌炎、乳腺炎和甲状腺炎等亦可在腮腺炎发生前后发生。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有睾丸炎者白细胞可以增高。有肾损害时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

2.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

90%患者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血和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故测定淀粉酶可与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或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血脂肪酶的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3.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查

 ELISA法检测血清中NP的IgM抗体可作近期感染的诊断,近年用患者唾液检查抗体阳性率亦很高。

(2)抗原检查:

近年来有应用特异性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腮腺炎病毒抗原,可作早期诊断。应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大大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

4.基因检测

应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大大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

5.病毒分离

采集早期患者的唾液、尿或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接种于原代猴肾、Vero细胞或Hela细胞分离腮腺炎病毒,3~6天内组织培养细胞可出现细胞病变形成多核巨细胞。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结合流行情况和发病前2~3周有接触史,有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可作出临床诊断。没有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脑膜炎和睾丸炎等,确诊需依靠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二)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

以单侧腮腺肿大为主,挤压腮腺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无睾丸炎或卵巢炎并发症,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急性淋巴结炎

颌下、耳后及颈后淋巴结炎时也有局部红肿热痛,但病变活动度大,位置表浅,腮腺管口无红肿。

3.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A病毒、副流感病毒、柯萨奇A组病毒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感染都可引起腮腺炎,确诊依赖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4.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

有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结节病、干燥综合征和腮腺导管阻塞等可引起腮腺肿大,但临床多无急性感染症状,局部无疼痛和压痛。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予低脂肪流质饮食,禁食酸性食物。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抗病毒治疗

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1g/d,儿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5~7天。成人腮腺炎合并睾丸炎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后能使腮腺炎和睾丸炎症状较快消失。

3.对症治疗

头痛和腮腺胀痛可应用镇痛药,或用青黛散等中药醋调局部外敷。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的患者,可应用20%甘露醇1~2g/kg静脉推注,每4~6小时一次,直至症状好转。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患者,可酌情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胀痛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

【预防】

患者应尽早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流行期间对易感者多的场所应勤通风消毒。重点是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

目前国内外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主动免疫,可皮下接种,或喷鼻及气雾给药,90%以上可产生抗体。潜伏期患者接种可以减轻发病症状,有免疫损害者和孕妇禁用。被动免疫可于接触后5日注射特异高价免疫球蛋白,肯定有效。

(谢志军)

学习小结

腮腺炎病毒为单股RNA病毒,人是唯一宿主,抵抗力差。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本病呈世界流行,以冬春季为主,儿童多发。 腮腺炎潜伏期约2周,典型症状以发热和腮腺肿大为主,可并发脑膜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内脏损害。 外周血常规一般正常,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血尿淀粉酶升高,有胰腺炎时血脂肪酶也会升高。 血清抗原、抗体检测,基因检测和病毒分离为病原学确诊方法。 急性期注意休息和低脂饮食,注意口腔卫生。 早期可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其次为对症治疗。 尽早隔离患者,切断呼吸道传播途径,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菌对易感者主动免疫。

复习参考题

1.简述典型流行性腮腺炎。

2.简述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的鉴别。

3.简述流行性腮腺炎可发生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