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损伤(injury)是指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及其所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①机械性损伤:又称创伤,如锐器造成切割伤;钝器撞击引起挫伤;重物挤压形成挤压伤;火器导致贯通伤等;②物理性损伤:如高温、放射线、激光可引起烧伤;寒冷可致冻伤;电流引起电击伤;冲击波引起的爆震伤;③化学性损伤:如强酸、强碱、磷等造成的烧伤;毒气可引起肺损伤;④生物性损伤:如毒蛇、犬、猫等引起咬伤;昆虫引起蜇伤。
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指皮肤保持完整无开放性伤口。如挫伤、扭伤、挤压伤、震荡伤、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闭合性骨折、闭合性内脏伤等。
指有皮肤破损者。如擦伤、刺伤、切割伤、撕裂伤、砍伤等。在开放性损伤中,又可根据伤道类型细分为贯通伤(既有入口又有出口者)、非贯通伤(只有入口没有出口者)、切线伤(致伤物沿体表切线方向擦过所致的沟槽状损伤)、反跳伤(入口和出口在同一点)。一般而言,开放伤易发生伤口感染,但某些闭合伤如肠破裂也可造成严重感染。
组织修复的基本方式是由伤后增生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再生增殖、充填、连接或代替损伤后的缺损组织。理想的修复是完全由原来性质的组织细胞修复缺损组织,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修复。
一般分为3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的阶段。
伤后立即发生,常持续3~5日。主要是血管和细胞反应、免疫应答、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的溶解,目的在于清除坏死组织,为组织再生和修复奠定基础。
局部炎症开始不久,即可有新生细胞出现。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增殖、分化、迁移,合成、分泌组织基质(主要是胶原),逐渐形成新生毛细血管,并共同构成肉芽组织。浅表的损伤一般通过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可覆盖创面而修复。但大多数软组织损伤需要通过肉芽组织生成的形式来完成。
主要是胶原纤维交联增加、强度增加;多余的胶原纤维被胶原蛋白酶降解;过度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消退,伤口的黏蛋白和水分减少等,最终达到受伤部位外观和功能的改善,形成瘢痕愈合。
又称原发愈合。组织修复以原来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局部无感染、血肿及坏死组织,伤口边缘整齐、严密、呈线状,组织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多见于创伤程度轻、范围小、无感染的伤口或创面。
又称瘢痕愈合。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修复较慢,瘢痕明显,愈合后对局部结构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多见于损伤程度重、范围大、坏死组织多及伴有感染的伤口。
伤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其他如创伤范围大、坏死组织多、异物存留、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伤口引流不畅、伤口位于关节处、局部制动不足、包扎或缝合过紧等也不利于伤口愈合。
主要有营养不良、大量使用细胞增生抑制剂(如皮质激素等)、免疫功能低下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常导致伤口延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