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影像报告规范与数据系统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超声造影分析方法

超声造影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

(一)定量分析

利用造影分析软件对病灶增强的时间-强度曲线(TIC)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造影剂到达时间(AT)、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参数,从时间与形态学上定量分析造影增强情况。

(二)定性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病灶的增强模式“增强时间、增强强度、造影剂分布情况、出现顺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后病灶边界、增强后病灶范围”等特征,从视觉上区分良恶性结节。以下为定性分析术语描述。

1.按增强时间

分为快进、同进、慢进,快退、同退、慢退(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比较)。

(1)快进:

病灶增强先于周围组织。

(2)同进:

病灶与周围组织同时增强。

(3)慢进:

病灶增强晚于周围组织。

(4)快退:

病灶增强消退早于周围组织。

(5)同退:

病灶与周围组织同时消退。

(6)慢退:

病灶增强消退晚于周围组织。

2.按增强强度

分为无增强、低增强、等增强、高增强、混合型增强(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比较)(图2-19)。

图2-19 乳腺病变CEUS增强水平
A.高增强(乳腺纤维腺瘤);B.等增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低增强(乳腺纤维腺瘤);D.无增强(乳腺纤维腺瘤)
(1)无增强:

整个病灶未见造影剂增强。

(2)低增强:

病灶增强低于周围组织。

(3)等增强:

病灶增强接近于周围组织。

(4)高增强:

病灶增强高于周围组织,可伴环状增强。

(5)混合型增强:

可同时混合含有低增强、等增强或高增强等。

3.按造影剂分布情况

分为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环状增强、结节状和分隔状增强(图2-20)。

图2-20 乳腺病变CEUS造影剂分布特点
(1)均匀增强:

在超声造影增强达峰时结节呈均匀性弥漫增强。

(2)不均匀增强:

在超声造影增强达峰时结节部分增强或造影增强分布不均匀。

(3)环状增强:

造影过程中结节周边出现高亮度环状增强,厚薄均匀,边界整齐,回声强度高于周边的乳腺实质及病灶内部的增强。

(4)结节状或分隔状增强:

病灶内仅部分增强,呈结节样或条带状增强。

4.按造影剂出现顺序

分为由外向内增强、内向外增强及弥漫性增强(图2-21)。

图2-21 乳腺病变CEUS增强模式
A、B.病灶由外向内向心性增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D.病灶弥漫性增强(乳腺纤维腺瘤)
5.按增强后病灶边界

分为清晰、欠清晰、不清晰(与周围组织融为一体)(图2-22)。

图2-22 乳腺病变CEUS病灶边界特点
A.增强后边界清晰(乳腺纤维腺瘤);B.增强后边界不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6.按增强后病灶范围

分为增大、无改变(与二维超声病灶范围比较)。与常规超声相比,造影增强后病灶的长度和宽度均增大,或者长度和宽度的其中之一﹥0.3cm为造影增强后病灶的范围(大小)增大(图2-23)。

图2-23 乳腺病变CEUS病灶范围
A.范围无变化(乳腺纤维腺瘤);B.范围增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三)乳腺良恶性病灶超声造影图像特征

已有临床研究证实,与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相比,超声造影技术更能清晰、直观地显示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肿瘤微血管形态和分布特点,有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表2-4,表2-5)。

表2-4 乳腺良恶性病灶超声造影图像特征
表2-5 超声造影特征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准确性(%)
续表
(四)注意事项

1.首先使用常规超声确定乳腺内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和血供情况。对于多发病灶者,应首选最可疑病灶作为超声造影对象。

2.选定病灶最大切面和血流最丰富切面(尽量显示部分周围腺体组织作为对照),切换至超声造影模式,可选用基波和造影同时显示的双幅造影模式。保持探头位置、患者体位不变,调整好乳腺超声造影所需参数,经外周静脉快速推注准备好的造影剂,同时嘱患者保持体位不变、平静呼吸,避免深呼吸。连续实时观察病灶的动态灌注过程,并进行图像存储。若一次注射结果不满意,可进行第二次注射。

3.造影过程操作手法要轻巧,过重会影响病灶内的压力,导致灌注不良或不灌注,病灶过深或难以显示时,要适当调整体位以便观察,要根据病灶随呼吸上下移动的情况适当调整探头跟踪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