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针灸全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左右共38穴。取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为井、荥、输、原、经、合。本穴阳谷,络穴支正,俞穴小肠俞,募穴关元,郄穴养老。

循行概述:

起于少泽,沿着小指外侧及上肢外侧下缘上行,过腕、肘、肩胛、颈、颧骨至耳前听宫。肩上的支脉,交会督脉大椎。耳前的支脉,从颧髎至内眼角和足太阳经相接。肩上入缺盆的支脉,下行联络心脏、归属小肠(图27)。

生理功能:

小肠上接胃的幽门,下连大肠的阑门。和心互为表里。小肠受盛胃中水谷,分利清浊,亦即吸收营养、传递糟粕。

病理症候:

经络症:颊肿,口糜,咽喉肿痛,耳聋,目黄,肩,肘、臂外侧后缘小肠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

脏腑症:

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疝气,小便赤涩,尿闭,尿血。小肠气竭绝,则发直焦脆如干麻,自汗不止。

图27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示意图和腧穴

小肠经穴歌:

小肠经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走。

腕骨阳谷养老穴,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

颧骨弓下是颧髎,听宫耳屏前面求。

少 泽

部位:

伸指取穴。在小指外侧(尺侧)指甲角外约1分(图27)。

穴释:

少,小也;泽,润泽。此穴属手太阳经之井,小肠主液,有润泽全身之功能,故名少泽。

针灸:

斜刺1~2分或点刺出血;灸3~5分钟。

功能:

清热醒神,活络通乳。

主治:

中风昏迷,头痛,项强,目翳,鼻衄,咽喉肿痛,疟疾,热病,乳汁不足,乳腺炎等。

按语:

少泽系小肠经之井穴。因有散风解表的作用,故可用于表证头痛、寒热无汗等症。能通络清热,为治疗乳痈肿痛和乳汁不通的主穴。配乳根、阿是治疗乳腺炎。配膻中、膺窗、乳根、中脘治疗乳汁分泌不足。

前 谷

部位:

握拳取穴。在小指外侧(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前横纹头赤白肉际凹陷中(图27)。

穴释:

前,前方;谷,山谷、空洞。此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凹陷处,故名前谷。

针灸:

斜刺2~3分;灸3~5分钟。

功能:

清热疏风。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耳聋,目痛,鼻衄,颊肿,痄腮,疟疾,热病,乳汁不足,手指麻木等。

按语:

前谷系小肠经之荥穴。局部应用主要治疗掌、指的一些疾患。远端用该穴治疗面颊和咽喉的病症。配外关、阳谷治疗手小指麻木。

后 溪

部位:

握拳取穴。在小指外侧(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后横纹头上方的赤白肉际凹陷中(图27)。

穴释:

后,后方;溪,水沟。此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凹陷处,故名后溪。

针灸:

直刺5~8分;灸5~10分钟。

功能:

散风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

头项强痛,目翳,耳聋,癫痫,癔病,疟疾,感冒,热病,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指挛,鹅掌风,瘫痪等。

按语:

后溪系小肠经之输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主要功用:清心宁志,治疗癔病,癫痫,精神病,清心导火,治疗小便短赤,心移热于小肠的见症;清热解表,治疗外感发热,疟疾。配风池、阿是治疗颈项强痛。配大椎、陶道、申脉治疗感冒及疟疾。

腕 骨

部位:

握拳取穴。在手腕外侧(尺侧)腕横纹前约一横指,赤白肉际凹陷中(图27)。

穴释:

腕骨,手腕前外侧高骨,谓之腕骨。此穴在手腕前外侧高骨下陷中,故名腕骨。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清热散风,疏经活络。

主治:

头痛,耳鸣,目痛生翳,颈项强痛,尺神经麻痹,臂痛,指挛,手肿,瘫痪,消渴等。

按语:

腕骨系小肠经之原穴。有清热散风,舒筋活络的作用。治胆火上浮,耳鸣,耳聋;肝火上攻,目赤生翳;湿热黄疸;指、腕、臂、肘挛痛不得屈伸。配外关、阳池治疗腕关节炎和小指、四指麻木。

阳 谷

部位:

屈腕取穴。在手背腕横纹外侧(尺侧),尺骨小头之前凹陷中(图27)。

穴释:

阳,外为阳;谷,山谷、空洞。此穴在腕关节外侧似山谷的凹陷处,故名阳谷。

针灸:

直刺2~3分;灸5~10分钟。

功能:

清热泻火,舒筋利节。

主治:

耳鸣,目眩,颈、颌肿痛,臂痛,手腕酸痛等。

按语:

阳谷系小肠经之经穴。配合谷、人中、内关治疗心肝火盛之癫狂诸症。配腋门、侠溪、听宫治疗肝胆火邪所致之耳聋、耳鸣及两胁疼痛。

养 老

部位:

屈肘手掌向肩取穴。在阳谷上1寸,尺骨小头最高点桡侧骨缝中。屈肘掌心朝面,小指侧内旋,尺骨小头桡侧显出的陷窝就是本穴(图27)。

穴释:

养,供养;老,元老。此穴有治疗老年人眼目昏花,肩臂酸痛的功效,故名养老。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主治:

口舌生疮,小便短赤,麻痹无力,落枕,肩臂酸痛,手腕酸痛等。

按语:

养老系小肠经之郄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是治疗指、腕、肘关节红肿疼痛症的主穴。配外关、阳池治疗手腕下垂和腕关节痛。

支 正

部位:

屈肘手掌向肩取穴。在阳谷上5寸,筋骨之间(图27)。

穴释:

支,别走为支;正,本经为正。此穴为小肠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阴经,故名支正。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清热养阴,疏经活络。

主治:

头痛,项强,颈肿,目眩,消渴,癫狂,精神病,尺神经麻痹,臂痛,肘挛,手指酸痛等。

按语:

支正系小肠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阴心经。与腕骨穴同有养阴清热作用,能治疗消渴,癫狂,臂痛等症。配中脘、足三里、脾俞治糖尿病。

小 海

部位:

屈肘取穴。在肘尖(尺骨鹰嘴)与肘内高骨(肱骨内上髁)之间的沟中(图27)。

穴释:

小,小肠经,海,水归聚之处,此穴在肘内大骨外似海的凹陷中,故名小海。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清心导火,舒筋利节。

主治:

耳聋,目眩,牙痛,颊肿,颈项强痛,小便短赤,癫痫,精神病,尺神经麻痹,臂痛,震颤,瘫痪等。

按语:

小海系小肠经之合穴。主要用于本经所过部位及器官的病症。如肩、臂、肘、颈的疼痛和耳、目、颧、颊的疾患。配支正、阳谷、腕骨治疗尺神经麻痹。

肩 贞

部位:

垂臂取穴。在腋窝后面竖纹头上约1寸凹陷中(图28)。

穴释:

肩,肩胛;贞,正也。此穴在肩胛外,腋窝后缘竖纹正中,为操作努力之本,故名肩贞。

针灸:

直刺1~2寸;灸5~10分钟。

功能:

舒筋利节。

主治:

肩胛酸痛,上肢肿痛、麻痹、瘫痪等。

臑 俞

部位:

垂臂取穴。在肩贞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图28)。

穴释:

臑,肩膊下䐃肉;俞,输注。此穴在肩胛骨下缘,经气输注之软肉处,故名臑俞。

针灸:

直刺1~2寸;灸 5~10分钟。

功能:

舒筋利节。

主治:

肩胛酸痛,颈项强痛,臂痛、无力等。

按语:

臑俞系手太阳小肠经、阳维脉和阳脉之会穴。主要治疗肩胛疼痛。配肩髎、肩髃、肩贞、外关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天 宗

部位:

正坐垂臂取穴。在腋窝后面竖纹头下端向内约四横指,大筋外凹陷中,约与第五胸椎平齐(图28)。

穴释:

天宗,日月星也。《书·尧典》:“禋于六宗”。疏:“六宗者,天宗三,日月星也;地宗三,江河岱也”。此穴在肩胛骨中央,与曲垣、秉风诸穴排列有天宗之象,故名天宗。

针灸:

向内斜刺3~5分;灸5~10分钟。

功能:

舒筋利节。

主治:

肩胛酸痛,上肢肿痛、麻痹、瘫痪等。

图28 天宗等穴

按语:

天宗和秉风均能治疗肩胛酸痛。但天宗的感应相当强烈,能穿过肩胛传到手指。故能治疗臂痛和麻痹。配臑俞、肩髃、臑会、曲池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秉 风

部位:

垂臂取穴。在天宗直上,肩胛冈上缘凹陷中(图28)。

穴释:

秉,主持;风,风邪。此穴在肩胛骨上缘,有主治诸风病的功能,故名秉风。

针灸:

向前斜刺0.5~1寸;灸3~5分钟。

功能:

舒筋利节。

主治:

颈项强痛,麻痹,肩胛酸痛,臂痛等。

按语:

秉风系手三阳经和足少阳胆经之会穴。主要治疗肩胛部的疼痛。配肩井、臑俞、肩髃治疗肩胛部肿痛。

曲 垣

部位:

垂臂取穴。在胆经肩井后下方约2寸,肩胛骨上凹陷中(图28)。

穴释:

曲,弯曲;垣,矮墙。此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四旁骨起如垣,故名曲垣。

针灸:

向前斜刺5~8分;灸3~5分钟。

功能:

舒筋利节。

主治:

肩胛酸痛,肩臂拘急,臂痛、麻痹等。

肩外俞

部位:

正坐伏俯取穴。在督脉陶道旁3寸,肩胛骨边缘(图28)。

穴释:

肩,肩胛;外俞,外缘腧穴。此穴在肩胛骨外缘,去脊三寸,故名肩外俞。

针灸:

向下斜刺3~5分;灸3~5分钟。

功能:

疏经活络。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酸痛,肘臂冷痛等。

肩中俞

部位:

正坐伏俯取穴。在督脉大椎旁2寸凹陷中(图28)。

穴释:

肩,肩胛;中俞,中间腧穴。此穴去脊2寸,在肩胛骨外缘与督脉之间,故名肩中俞。

针灸:

向下斜刺3~5分;灸5~10分钟。

功能:

宣肺解表,疏经活络。

主治:

咳嗽,哮喘,吐血,感冒,目视不明,肩臂酸痛等。

天 窗

部位:

正坐取穴。在大肠经扶突后约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图27)。

穴释:

天,高上为天;窗,窗牖。此穴在颈外侧,有开窍通气治耳聋喉痹之功能,故名天窗。

针灸:

直刺或向结喉斜刺3~5分;灸3~5分钟。

功能:

清热散风。

主治:

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口噤,耳鸣,聋哑等。

天 容

部位:

正坐取穴。在耳垂下约1寸,胸锁乳突肌与下颌角之间凹陷中(图27)。

穴释:

天,高上为天;容,面容、容身。此穴在耳下曲颊后,古人之头盔弯曲下垂,防护头颈,穴当其下,头颈象天,故名天容。

针灸:

直刺5~8分;灸3~5分钟。

功能:

清热化痰。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牙痛,颊肿,瘰疬,瘿气等。

颧 髎

部位:

合口取穴。在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图27)。

穴释:

颧,颧骨;髎,同窌,骨之空隙。此穴在颧骨下缘凹陷中,故名颧髎。

针灸:

直刺1~1.5寸。

功能:

清热散风,疏经止痛。

主治:

口眼斜,牙痛,面肿,眼睑痉挛,三叉神经痛等。

按语:

颧髎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之会穴。主要用于三叉神经痛和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配太阳、下关、颊车、合谷治疗三叉神经痛。

听 宫

部位:

张口取穴。在耳屏(小耳朵)前边凹陷中。张口时凹陷最明显(图27)。

穴释:

听,听力;宫,五音之首,又为宫室。此穴在耳屏前,张口凹陷处,主听力,故名听宫。

针灸:

直刺1~1.5寸。

功能:

清头聪耳。

主治:

耳鸣,耳聋,耳中肿痛,头痛,聋哑,眩晕,牙痛,下颌关节炎等。

按语:

听宫系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之会穴。有活络通窍的作用。是治疗耳部诸疾的主穴。配听会、率谷、侠溪治疗耳鸣、耳聋。配耳门、听会、前谷治疗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