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本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左右共42穴。取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为井、荥、输、经、合。本穴太白,络穴公孙和大包,俞穴脾俞,募穴章门,郄穴地机。
循行概述:
起于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及下肢内侧前缘上行,过内踝、胫骨内侧、腹股沟、腹部至胸外侧大包。腹部入胃的支脉,穿过横膈和手少阴经相接。腹部从冲门进入腹腔的支脉,过中极、关元、下脘、期门、横膈,夹咽喉,连舌本,并归属脾脏,联络胃腑(图21)。
生理功能:
脾在腹中,和胃互为表里。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连系舌本。脾司运化,把食物中的精华输布到全身,为生化之源,且有益气统血,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和肌肉的功能。
病理症候: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
胃痛痞满,腹胀呕吐,消化不良,嗳气,便溏,黄疸,痰饮,肢体沉重无力。脾气竭绝,则肌肉得不到脉的营养,而见肌肉松软,舌萎缩,人中部肿满,口唇外翻。
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投。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天溪候。
胸乡周荣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隐 白
部位:
伸趾取穴。在足大趾内侧趾甲角外约1分(图21)。
穴释:
隐,隐伏;白,白色。此穴在大趾内侧隐伏不见的白肉际,故名隐白。
针灸:
斜刺2~3分或点刺出血;灸3~5分钟。
功能:
开窍醒神,益气统血。
主治:
昏厥,癫狂,呕吐,腹胀,食不下,泄泻,小儿抽搐,鼻衄,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等。
按语:
隐白系脾经之井穴。脾为统血之脏,脾失健运,统摄无权,则血不归经,经水过期不止,甚或崩漏,常以隐白为主穴。配关元治疗经漏,加配行间治疗血崩。配人中治疗失血之昏迷。近代配关元、血海、三阴交为主穴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大 都
部位:
仰卧或盘膝取穴。在足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横纹头陷中(图22)。
穴释:
大,高大;都,城邑、丰满。此穴在大趾内侧本节前白肉丰满处,故名大都。
针灸:
向下斜刺1~3分;灸2~5分钟。
功能:
健脾利湿,镇惊熄风。
主治:
热病汗不出,胃痛,腹胀,呕吐,暴泻,小儿惊风,足痛,厥冷,足趾肿痛等。
按语:
大都系脾经之荥穴。常用于热病表实无汗,胃肠实热,疼痛拒按,热邪内闭,四肢厥逆及小儿惊风。《甲乙经》说:“热病汗不出且厥……大都主之。”可见该穴有清泄里热、疏散表邪、畅达气机、镇惊熄风的作用。配人中、合谷治疗小儿惊风。
太 白
部位:
仰卧或盘膝取穴。在足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后,骨下凹陷中(图22)。
穴释:
太,大之甚;白,白色。此穴在高大的第一跖骨小头后白肉际,故名太白。
针灸:
直刺3~5分;灸5~10分钟。
功能:
健脾利湿,通调肠胃。
主治:
胃痛,胸满,腹胀,肠鸣,腹痛,呕吐,泻痢,便脓血,便秘,消化不良,肢体沉重,脚气等。
按语:
太白系脾经之输穴,又是原穴。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治疗时病所致之身热烦满、吐利、腹痛等胃肠疾患。配内关、足三里、大椎、天枢、合谷治疗发热身重、腹痛胀满、上吐下泻。
公 孙
部位:
仰卧或垂足取穴。在足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后1寸骨下凹陷中(图22)。
穴释:
公,正经为公;孙,旁支为孙。此穴是足太阴沟通足阳明经之络,故名公孙。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健脾利湿,通调肠胃。
主治:
胃痛,腹胀,呕吐,泻痢,痞积,消化不良,热病,黄疸,疟疾,水肿,癔病,癫痫,足痛无力等。
按语:
公孙系脾经之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有理气宽膈、降痰除烦之功。配内关治疗太息胸闷、心烦喜呕、胃痛吐酸、疟疾等。
商 丘
部位:
垂足取穴。在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图22)。
穴释:
商,在五行为金;丘,丘陵。此穴在似丘陵的内踝前,为脾经之经属金,故名商丘。
针灸:
直刺0.5~1寸;灸3~5分钟。
功能:
健脾利湿。
主治:
呃逆,呕吐,肠鸣,腹胀,消化不良,痢疾,泻泄,便秘,舌强、肿痛,足踝关节红肿、酸痛、麻痹等。
按语:
商丘系脾经之经穴。主要用于健脾利湿。配天枢、气海、足三里治疗急性腹痛泻泄,加配关元、脾俞、三焦俞治疗因脾阳运化失调所致的慢性腹泄。
三阴交
部位:
仰卧或垂足取穴。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图22)。
穴释:
三阴,三阴经;交,交会。此穴在内踝上3寸,是足三阴经交会处,故名三阴交。
针灸:
直刺1~1.5寸;灸5~15分钟。
功能:
健脾益气,调补肝肾。
主治:
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荨麻疹,阴部肿痛,神经衰弱,高血压,癥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胎衣不下,下肢肿痛、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按语:
三阴交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之会穴。统治足三阴经所主治的病症。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产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症的常用穴。配关元治疗痛经。配中极、膀胱俞治疗尿闭、遗尿。
漏 谷
部位:
垂足取穴。在内踝尖上6寸,胫骨后缘凹陷中(图21)。
穴释:
漏,渗漏;谷,山谷、空洞。此穴在胫骨内侧后缘凹陷处,主治淋沥水肿,故名漏谷。
针灸:
直刺5~8分;灸3~5分钟。
功能:
健脾利湿。
主治:
肠鸣,腹胀,下肢肿痛、麻痹,脚气等。
地 机
部位:
垂足取穴。在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图21)。
穴释:
地,土地;机,枢机。脾属土,此穴在膝下5寸,为膝关节和脾气转输之处,故名地机。
针灸:
直刺0.5~1寸;灸3~5分钟。
功能: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
主治:
胁满,腹胀,水肿,溏泻,小便不利,遗精,遗尿,癥瘕,痛经,白带,月经不调,下肢冷痛、麻痹等。
按语:
地机系脾经之郄穴。有健脾利湿、通经活血的作用。配肾俞、期门、中脘、中极、水道、复溜治疗肝脾不利,脾失健运所致之纳差、便溏、胁满腹胀、小便不利、水肿等症。配关元、归来、三阴交治疗气滞血凝之痛经、经闭及癥瘕等症。
阴陵泉
部位:
仰卧或垂足取穴。在膝窝里面横纹头下2寸,胫骨头下缘凹陷中(图22)。
穴释:
阴陵,内侧丘陵;泉,水泉。此穴在膝关节隆起的内侧,如泉的凹陷中,故名阴陵泉。
针灸:
直刺1~2寸;灸5~15分钟。
功能:
健脾利湿,调补肝肾。
主治:
腹痛、胀满,水肿,泄泻,小便不利,遗精,遗尿,尿闭,月经不调,带下,阴痛,腿膝肿痛、麻痹等。
按语:
阴陵泉系脾经之合穴。也是下肢腧穴中较常用的经穴之一。主治脾肾二经症候。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故凡由中焦虚寒与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皆可选用此穴施治。配水道、中极、复溜治疗水肿。
血 海
部位:
垂足取穴。在髌骨(膝盖)内上缘上2寸,右掌心按左膝,左掌心按右膝时拇指尖尽处是穴(图22)。
穴释:
血,血液;海,水归聚之处。脾统血、摄血,此穴属脾经,有祛瘀血、生新血,调治一切血病的功能,故名血海。
针灸:
直刺1~1.5寸;灸5~15分钟。
功能:
调和气血,祛风利湿。
主治:
腹胀,湿疹,荨麻疹,贫血,经闭,崩漏,痛经,月经不调,阴部痒痛,脚气,腿膝肿痛、麻痹等。
按语:
血海又名百虫窝,有调和气血的作用。血分杂病,常选用此穴。擅治妇科经血诸症。亦用于阴部瘙痒、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风湿侵袭之症,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就是这个道理。配三阴交、隐白、归来治疗脾失统摄的崩漏。配气穴、关元、三阴交治疗痛经、经闭。配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等症。
箕 门
部位:
外展屈膝取穴。在髌骨(膝盖)内上缘上8寸,两筋间凹陷中。外展屈膝时凹陷最明显(图23)。
穴释:
箕,簸箕;门,门户。此穴在膝髌内缘上8寸,外展屈膝两筋间似簸箕口的凹陷处,故名箕门。
针灸:
直刺1~1.5寸;灸3~5分钟。
功能:
健脾利湿。
主治:
小便不通,遗尿,阴囊湿疹,大腿肿痛、麻痹等。
冲 门
部位:
仰卧避开动脉取穴。在任脉曲骨旁4寸,腹股沟外端纹头中(图21)。
附注:
穴释:
冲,冲动,上冲;门,门户。此穴在腹股沟外端动脉处,脉气由此上冲,是脾、肝、阴维脉交会之门,故名冲门。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调中益气,温经活血。
主治:
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睾丸炎,子宫脱垂等。
按语:
冲门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之会穴。一般用于少腹寒凉、胀痛、坠痛和尿闭等症。配中脘、气海、三阴交治疗子宫脱垂。配大敦、三阴交治疗疝气。
府 舍
部位:
仰卧取穴。在冲门上7分,任脉旁4寸(图21)。
穴释:
府,脏腑;舍,居室。此穴在腹部,是脏腑之气聚集入舍之处,故名府舍。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调中益气,温经活血。
主治:
小腹胀痛,癥瘕,疝气,睾丸炎,子宫脱垂等。
按语:
府舍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阴维脉之会穴。是治疗小腹癥瘕、积聚引起急痛的常用穴。配中脘、气海、三阴交治疗子宫脱垂,加配大敦治疗睾丸炎。
腹 结
部位:
仰卧取穴。在大横下1.3寸,任脉旁4寸(图21)。
附注:
穴释:
腹,肚腹;结,聚结。此穴在腹部,是腹气结聚及治疗气结腹痛之处,故名腹结。
针灸:
直刺1~1.5寸;灸5~10分钟。
功能:
理气活血。
主治:
绕脐腹痛,腹胀,疝气,泻痢,阑尾炎等。
大 横
部位:
仰卧取穴。在肚脐中心旁4寸(图21)。
穴释:
大,大肠;横,平线为横。此穴在脐外4寸,横平大肠之募天枢,故名大横。
针灸:
直刺0.5~1寸;灸5~10分钟。
功能:
通调肠胃。
主治:
绕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脏躁症等。
按语:
大横系足太阴脾经和阴维脉之会穴。为治疗腹痛、泻痢的常用穴。亦可治疗妇女脏躁症。配天枢、上巨虚治疗绕脐腹痛。配人中、合谷治疗癔病。
腹 哀
部位:
仰卧取穴。在大横上1.5寸,任脉旁4寸(图21)。
穴释:
腹,肚腹;哀,哭啼,哀鸣。此穴在上腹部,常有肠鸣之声,故名腹哀。
针灸:
直刺0.5~1寸;灸3~5分钟。
功能:
调理脾胃。
主治:
胸腹胀痛,消化不良等。
按语:
腹哀系足太阴脾经和阴维脉之会穴。主要治疗胃肠疾病。配中脘、足三里治疗消化不良。
食 窦
部位:
仰卧或举臂取穴。在任脉旁6寸,天溪下一肋,第五肋间隙中(图21)。
穴释:
食,饮食;窦,空洞。此穴在侧胸肋间,饮食通过之处,故名食窦。
针灸:
向下斜刺3~5分;灸3~5分钟。
功能:
宽胸理气。
主治:
胸胁胀痛等。
天 溪
部位:
仰卧取穴。在乳头旁2寸,第4肋间隙中(图21)。
穴释:
天,胸属上焦为天;溪,水沟。此穴在乳旁,乳汁流溢之处,故名天溪。
针灸:
向下斜刺3~5分;灸3~5分钟。
功能:
舒肝理气。
主治:
胸肋胀痛,呃逆,咳嗽,哮喘,乳痈,乳汁不足等。
胸 乡
部位:
仰卧取穴。在任脉旁6寸,天溪上一肋,第三肋间隙中(图21)。
穴释:
胸,胸腔;乡,家乡居处。此穴在侧胸部,内居肺脏,故名胸乡。
针灸:
向下斜刺3~5分;灸3~5分钟。
功能:
宽胸理气。
主治:
胸肋胀痛,支气管炎等。
周 荣
部位:
仰卧取穴。在任脉旁6寸,胸乡上一肋,第二肋间隙中(图21)。
穴释:
周,周身;荣,荣养。此穴内应肺脏,是肺气、脾气转输荣养全身之处,故名周荣。
针灸:
向下斜刺3~5分;灸3~5分钟。
功能:
宽胸理气。
主治:
胸胁胀痛,咳嗽,哮喘等。
大 包
部位:
仰卧或正坐举臂取穴。在任脉中庭旁8寸,腋窝直下6寸,第六肋间隙中。手虎口张开,拇指尖按中庭,中指尖尽处就是本穴(图21)。
穴释:
大,大络;包,包罗,包揽。此穴为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灌溉五脏”,无所不包,故名大包。
针灸:
向下斜刺3~5分;灸3~5分钟。
功能:
理气活络。
主治:
胸胁胀痛,咳嗽,哮喘,气短,全身痛等。
按语:
大包系足太阴脾经之大络。总管阴阳诸经之络,能治疗全身络脉病症,但后世多用于治疗胸胁痛和脾胃疾患。配肝俞、期门治疗胸胁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