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杏林花甲悟
马有度前辈,而今已八十耄耋,结缘杏林六十春秋,恰逢中医高等教育六十华诞,可谓花甲“重庆”,双喜临门。
马老之名,我于四十余年前就读成都中医学院时已有所闻,尔后在多次学术会议期间,目睹其倜傥,耳闻其妙音,早已心向往之,惜来去匆匆,交流甚少,引为憾事。天幸“着意寻不见,有时还自来”,2013年岁末,遽得马老垂青,荐为《走好中医科普路》一书主编之一,因而在成渝两地几番促膝长谈,大畅所愿,亦更加了解和钦佩马老岐黄情、中医悟之至深。
中医之定位,马老悟其从古至今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五大贡献”,乃“智慧之学、灵验之术、文化之花”,颇为中肯。马老与中医所以能结缘花甲之岁,其年轻时受惠于中医而使大病得痊为缘起,而对中医魅力之领悟,是其一生奉献医道、忠诚中医,愿作“铁杆中医”的根本缘由。
中医之德术,马老悟其应以医德为首、医术为基。中医自古即有“名医”与“明医”之辨——声名隆盛者为“名医”,既有声名,多能精于医术;“俱视独见,慧然独悟”者为“明医”,已由博返约,入医道之精微,见他医所未见,医术至深矣。然马老尚悟有“民医”者,心系苍生,全心为民,如华佗、扁鹊、孙思邈等诸贤,堪称“苍生大医”。“民医”非医德高尚,医术精深之“精诚”者,洵难达也,此诚医家之至高目标。
尤其令我敬佩者,是马老对中医养生的领悟深度及践行力度。中医养生,他悟其当怀四善、四贵、四童、四有。可谓养生四善善调摄,养生四贵贵健康,养生四童童心存,养生四有有长寿。马老尤勤于践行,在长期摄生中明悟养生之本,本于太极,本于正气,本于平衡。这些微言大义,非养生笃行者不得其悟。古人言,“非养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马老少罹大病,得中医而全生,故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之至理,慎“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于终始,克享“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之生趣。《黄帝内经》言,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马老守持中医,养生不辍,心怀天下,奔走疾呼,无论在医学界还是养生界,可谓“虽非圣贤也周成”啊!“苦心人,天不负”,六十年中医路,一轮花甲养生悟,使他年至八十,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健步轩昂,风流倜傥,除头发花白外,尚不显老态。马老虽杏林资格老,“江湖地位”高,却喜“小马哥”之昵称,童心若此,洵得养生“三昧”!手摇白纸扇,潇洒走天下,是马老的经典形象,超然若此,颇有大道“仙风”!于此小改南宋大文豪陆游《游山》诗二字,便是马老的生动写照:“八十寿翁心尚孩,幅巾随处一悠哉。”
值马老《感悟中医》三版之际,蒙前辈抬爱,嘱以书序,心实惶恐。谨撰拙文,借方寸尺牍以表崇仰之情,并为书贺!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马烈光
2015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