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正相争正为主
中医的养生观,是智慧之光的一个亮点。中医的邪正观,是智慧之光的又一个亮点。
中医学认为,外来的邪气固然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但从根本上讲,疾病发生的关键还在于人体的正气。概而言之一句话:邪正相争正为主。
中医学认为,正气与邪气相争,决定着疾病的发生、演变和转归,而内因正气则居于主导地位。人体是否发病,主要并不取决于外来的邪气,而是取决于人体内部的正气。
人体的正气旺盛,纵有外邪侵入,也能抵抗,不致发病,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谓。只有正气亏虚之际,外邪才能乘虚而入,侵犯人体,发生疾病,此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谓。
六淫是引起外感疾病的常见因素,但人体不虚,它是难以伤人的。即使突然遭到疾风暴雨的袭击,也可以不病,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倘若人体正气不足,又遭受外邪的侵袭,内外相合,邪气就会侵害人体而致病了。所以该篇紧接着又说:“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论勇》还举例来说明上述观点:年龄相同的人,穿同样厚薄的衣服,或站立,或行走,都突然遭到烈风暴雨的袭击,其结果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人生病,有的人不生病;第二种是都生病;第三种是都不生病。生病的人,都是“皮薄肉弱”者,经受不住“烈风暴雨”的袭击,所谓“不胜四时之虚风”。而那些不病的人,则是因为“皮厚肉坚”,故能“不伤于四时之虚风”,即使是“烈风暴雨”也能耐受而不生病。
古医书还记载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从前有三个人,一个空腹饥饿,一个饱食神旺,另一个喝多了酒。他们同时冒着寒冷在晨雾中行进。后来,喝酒的病了,饥饿的死了,而饱食的却健康如常。说明正气的强弱,机体的状态,确是发病与否的关键。
外来的杂气,特别是疫疠之气,其致病力远较六淫为烈。尽管这样,也并非在人人都生病,有些正气强者,也可不病。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瘟疫论》也说:“本气充实,邪不能入。”而感邪发病的人,往往正气素虚,故外邪乘虚而入。《诸病源候论》强调说:恶毒之气,人体虚者受之;患者共同居处而受传染者,也与他们阴阳不调和、血气虚弱有关。清代名医陈根儒在《喉症要旨》中还以燃放鞭炮作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写道:“原夫喉症之甚,虽有时为疫气所感,然感其气者,大抵早日将息失宜,脏腑先病,如燃放鞭炮,一个既响,全串皆及。然寻视其处,有未发者,则必其中空无引火之药也。鞭炮处烈焰之中,而空者能全,故知人当疫疠之际,其脏腑盛者,能免于患也。”
中医讲六淫、疫气这些外来邪气,西医讲细菌、病毒这些致病微生物。中医讲六淫、疫气会引起外感病、时行病,西医讲细菌、病毒会引起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流行病。尽管说法不同,但都知道外邪能致病,这是中医和西医相通、相同之处。
然而,对于外邪致病的看法和对待的方法,中医和西医却又大不相同。
西医对感染性疾病、传染流行病的认识,是以细菌学、病毒学、免疫学为基础,所以对待的办法,就是研制抗生素来对抗细菌,研制疫苗和抗病毒药来对抗病毒。
抗生素、疫苗和抗病毒药的出现,对于控制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流行病,可说是功莫大焉。但是,你对抗,它就反抗,一是细菌的耐药性,二是病毒的变异性。青霉素诞生一两年,就出现了第一批耐药性菌株。一种对抗流感病毒的疫苗出现,流感病毒又摇身一变,甚至一变再变,看你如何追赶。何况,还有新的细菌、病毒不断出现。这样一来,只好不断研制新的抗生素、新的疫苗、新的抗病毒药物,简直就是在开展一场生物军备竞赛。
无论怎样投以巨资去扩军备战,敌军不仅顽抗而且还在反扑。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近20年新出现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至少也有30种。仅仅在1995年,全世界死于传染病的人数就高达1700万人之多。
由此看来,单靠对抗的办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中医对感染性疾病、传染流行病的认识,强调的是祛邪与扶正并举而以正气为主。主要的着眼点不在用药“对抗”,而在“扶正”,把重点放在调动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让人体自身的正气去对抗杀敌。这是因为,人的一生始终都是在细菌、病毒的包围中生活。人不是靠每天吃抗菌抗病毒药物才活下来的,而是依靠人体自身具有的消灭入侵邪气的能力。
中医认为,一个人感染外来邪气而发病,一定是自身的正气出了问题,一定是生理状况出了偏差,降低了消灭入侵邪气的能力。
对中医来说,并不特别看重入侵的病原体,最重要的是要看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正邪相争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不管你是何种病原体,只要证候相同,都可以异病同治。中医的办法就是以针对证候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中药的作用,只不过是协助人体的正气去消灭细菌、病毒。这也就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尽管没有细菌学、病毒学,却仍然能够有效的防治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流行病的奥妙所在。
时至今日,对一些感染性疾病和流行性感冒这些传染流行病,单独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办法也可奏效。
对于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比较凶险的传染流行病,采取中西医配合的办法,也比单纯的西医治疗为优。即使是一般常见的传染病,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治疗,也能收到更好的疗效。
这是因为,各种传染病和流行病虽有临床指征和实验室指标,但临床上也可能漏诊和误诊。如果在没有明确西医诊断的早期就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不仅可以明显减轻病情,而且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中医药的介入,既可以通过“祛邪”以减少西药的剂量,又可以通过“扶正”以减轻或避免西药的毒副作用。而且,通过中医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还可以在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上对防治传染流行病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思路决定出路。中医邪正相争正为主的先进思路,不仅在几千年防治外感病、流行病的实践中证明是成功之路,即使在西医西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中西医配合,优势互补,这对于防治现代层出不穷的传染流行病,也将开拓出前景更加广阔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