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身 养心 养德
中医智慧之光的一个亮点,就是中医的养生学说。中医讲养生,既注重保养身形,又注重保养心神。这是因为形神相互依存,合为一体。在人的一生中,形与神始终互相依存,一刻也不能分离。如果没有形,则神无以附生,如果没有神,则形只是一具死尸而已,《类经》说得明白:“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
形神一体,精神和形体不能分割。从生理上说,形与神互相依存,从病理上说,两者又互相影响。《遵生八笺》指出:一方面,外邪伤形,形体亏损,会引起神气衰退,所谓“形伤则神为之消”。另一方面,神气亏损,也会导致形体衰退,所谓“六欲七情哀乐销烁,日久形枯发槁”。神气衰败之极,形体也难存活,故谓“失神者亡”。
心神和形体,心理和生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情不好,心理活动失常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引起躯体疾病,所谓“因郁致病”;反过来,躯体患病之后,生理功能失常,心情也就不好,所谓“因病致郁”。一个人身体健康,生理功能正常,就会感到浑身有劲,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反应灵敏,学习效果好,工作效率高。一旦患病,哪怕是伤风感冒,也会感到全身不适,心情也会烦躁起来,学习效果和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
正因为身形与心神互相依存,难舍难分,所以要想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就必须“养身”与“养心”并举。在中医学的养生宝库之中,既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些“养身之道”和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之术”,又有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怡情放怀这些“养心之道”以及琴棋书画、观花听曲、吐纳调息等“健心之术”。
中医这种身心并养的理论和方法,早在2000多年前即已丰富多彩,而西方“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四大基石,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我们中华民族前辈先贤的聪明智慧实在令人钦佩赞叹!
尤其需要指出,正因为中医特别看重心神,所以中医的养生观又特别强调“首重卫护心神”,卫身先卫心,护形先护神。卫护心神,即卫护心理健康,也就是讲究心理卫生。
为何中医学首重卫护心神?这是因为心神受损,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外邪就会乘虚而入,以致诸病萌生,正如金元名医刘河间所说:“心乱则百病生。”如能注意卫护心神,防其受损,则精气旺盛,神气内恃,脏腑安和,邪难侵入,疾病自然也难以发生。《医先》说得好:“一切病皆生于心,心神安泰,病从何生?”《医门法律》阐发得尤为明白,认为善养此心,则“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宁,邪亦安从奈何我哉?!”《黄帝内经》还特别强调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诚为千古名言。
预防内伤杂病,注意精神调护,避免七情伤神,极为重要。明代著名医家绮石在《理虚元鉴》中写道:“节嗜欲,调七情,勤医药,思患而预防之,方得涉险如夷耳。”绮石还要求做到节烦恼以养神,节思虑以养心,对忿怒、悲哀等消极情绪也要注意节制。他还特别强调指出:“七情不损,五劳不成。”
平素注意调养精神,避免心神受损,不仅对预防内伤杂病至关重要,而且对预防外感疾病,也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心神的状态对人体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影响。经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的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反复感冒,也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流行病、传染病的侵犯;反之,心神正常,正气充足,免疫功能完善,外来邪气也难以侵犯。所以,有人提出“精神免疫”这一概念。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即已强调“精神防疫”。《素问·刺法论》就生动地记载了黄帝和岐伯的一段对话。黄帝问道:“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回答说:“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也就是说,要想不受传染,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人体正气,二是避免感受邪毒。接着岐伯列举了四种防疫的具体方法:一是振作精神,不要恐惧;二是采用吐法防疫;三是用药物沐浴防疫;四是服药预防。古代医家将“精神防疫”列为首位,足见对调护心神以扶正防疫的重视了。
经常注意卫护心神,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以延年益寿。因为心神正常,各个脏腑的功能协调,人的生机旺盛,则可预防早衰,其寿自延,所以《黄帝内经》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未病之时,注意卫护心神,可以防病;既病之后,注意卫护心神,则可防其传变,促使早日康复;注意卫护心神,还可延年益寿。养神之道,犹如灵丹妙药。相传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就是四句歌诀:“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郭康伯深信其言,着意爱护心神,果然身强体健,益寿延年。
由此可见,医心能使身病愈,无形妙药保安康,卫护心神治未病,养心调神可延年。
中医养生之道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养身先养心”,而且在于“养心先养德”。
《黄帝内经》强调“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后世医家讨论养生之道,几乎无不强调道德养生。
万全在《保命歌括》中就强调:“心性纯正,以养此身。”
晋代养生家嵇康特别提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在“五难”之中把“名利贪欲”列为第一难,足见对道德养生的看重。
《太上老君养生诀》进而提出,养生必须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侫妄,六者去妒忌。”养生要除“六害”,就有“五害”与道德养生密切相关。
在历代医家之中,最注重道德健康,最强调道德养生者,莫过于唐代名医孙思邈了。他认为注重养德,善良正直,是保健养生的重大原则,既能预防疾病,又能避免灾祸。他在《养性序》中说得明白:“性既自善,内外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与此相反,不注重道德修养,即使服用仙丹妙药,也绝不可能健康长寿,所以孙思邈谆谆告诫:“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为使广大民众明白养心养德的道理,他在《孙真人卫生歌》中开宗明义就强调:“世人欲识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说,要讲保卫生命、维护生机的“卫生道”,道德卫生就特别重要,只有“心诚意正”,才能消除焦虑,只有“顺理修身”,才能扫去烦恼。
咱们中医在一两千年前,就这样高度重视道德健康,特别强调道德养生。而西方将道德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标志,只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看重“道德健康”,强调“道德养生”,确能指导养生防病、益寿延年的实践。
美国著名医学专家威廉斯博士,用了25年的时间对225名医学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现:与人为善、性格随和者的死亡率只有2.5%;而敌视情绪强,不能与人和善相处者,死亡率则达14%,他们患心脏病的人数更是高达和善者的5倍之多。
道德败坏、为人不正、对人不善的贪官,既危害社会,危害他人,最终也害了自己。常患病,短寿命,就是现实的报应。
巴西有位马丁斯医生,对583名贪官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70%的人心理状况极差,经常要靠服用镇静剂过日子。在583人中,有232人患严重疾病,其中116人死亡,死于癌症的占60%,死于心脏病的占23%。而马丁斯对比观察的清官,其生病和死亡的比例仅占16%。贪官多病早死,清官少病寿长,对比如此鲜明。
古今中外的事实表明,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有利于健康长寿,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容易生病短命。
总而言之,中医的养生之道,强调既要养身,又要养心,还要养德,确实是高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