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部医书引进门

60年前,当我决定报考中医学院的当天,就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伤寒论改正并注》。

这部石印的线装书,虽然纸张粗糙,但内容丰富,论述精当。对于博大精深的《伤寒论》,该书只用了百余字就将其精华概括无遗:“总观六经之变化,三阳病则抵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阳病无死证。三阴病则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阴病多死证。抵抗力未衰者,可以汗,可以吐,可以下,可以和,治之甚易;抵抗力已衰者,汗吐下和皆不可施,惟有温之一法。统而言之,即三阳病惟恐其热,三阴病惟恐其寒,三阳病惟恐其实,三阴病惟恐其虚。一部《伤寒论》,盖如是而已。”

这类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精辟论述,对我后来学习经典著作,特别是学习《伤寒论》,启发甚大。例如,在该书“六经者,乃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这一论述的启发下,我细读《伤寒论》原文,发现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者,的确比比皆是。在397条中,明确标示八纲内容的条文,几达1/3。其他条文,虽未明言,亦多意寓其中,说明六经与八纲确有密切关系。

该书作者陈逊斋先生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条文,也畅发个人见解,对于某些错漏,甚至直接予以改正,所以将此书取名为《伤寒论改正并注》。这些改动虽然未必尽妥,但这种尊古而不泥古的精神,也使我深受启迪。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参加关于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的争鸣,发表在1959年《上海中医药杂志》的争鸣园地。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该书作者在阐发学术见解之后,有时还附以个人验案,读后尤觉真切,并使我悟出一个道理:读书完全在于应用,理论务必结合临床,尤其要深入思考,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时间过得真快,晃眼之间,60年的光阴已经流逝,其间虽然屡经曲折坎坷,但我始终珍藏着这部线装的石印书。我深深怀念赠我此书的张甫隽老师,我衷心感谢撰写此书而引我进入中医殿堂的陈逊斋先生。

我入门学医之后,很想进一步了解陈逊斋先生的生平业绩,但因手头资料所限,长期未能如愿,直到1981年《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出版,从中见到方药中老师的文章,才知道陈逊斋先生还是方药中的老师。方老在《学医四十年的回顾》中一开头就专门写了一节“我的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恩师的人品学识,言传身教。这时我才明白,引我进入医门的《伤寒论改正并注》,只是陈老《逊斋医学丛书》中的一部,还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新温病学》、《新中药学》等多部著作。

方药中在文中特别写了一段话:“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套书没有机会正式出版,多系油印本,《伤寒补正》、《金匮补正》二书虽系石印本,但印数极少,我手边仅有的一套,焚于重庆解放前夕的‘九·二’大火,片纸无存。近年来,本想着手整理一下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几次提笔,均因手头没有原始资料而中止,愧对老师的培育和教诲。一想起来,心中就十分难过。”后来,我在北京向方老请教时,谈到拜读《伤寒论改正并注》的感悟,并相约今后赴京将我珍藏的这部石印书呈送方老,由他亲自注解校正后正式出版,以了谢师之愿。可惜我尚未成行,方老他也已作古,每想及此,深感遗憾。好在此书虽已残缺不全,但封面的书名大字仍清晰昭然,见书思故人,怀念陈逊斋先生,怀念方药中老师。人虽走,书犹在,相信传承创新中医药的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我当年初读此书,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至今再读此书,已是八旬之年。尽管几十年光阴流逝,我的脑海中仍然清晰地印下了这部医书使我与中医结下良缘的情景,催我继续奋进,传承中医,发展中医,乐在其中:

嫁给中医六十年 人生喜在结良缘

读书临床贵感悟 乐在其中笑开颜

智慧之学开心窍 灵验之术救病员

万紫千红绿丛中 文化之花开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