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与中医运气学和方脉学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医学科体系。针灸,即针和灸两种防治疾病方法的合称。“针”指针刺,即用各种针具刺激人体特定部位(如腧穴)以防治疾病;“灸”主要指艾灸,是用艾绒(由艾叶制成)等物燃烧后,利用其温热和药性刺激人体特定部位(如腧穴)以防治疾病。针与灸两种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是以中医学脏腑、经络、腧穴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外治方法,其在临床中常相互配合使用,故多相提并论,合称为针灸。
针灸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临床学科,针灸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脏腑经络与腧穴理论、针灸方法以及在其指导下的针灸临床治疗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其内属五脏六腑,外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等,从而沟通内外,贯穿上下,把人体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保持人体完整性、统一性,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协调和相对平衡的纽带系统。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临床的理论核心。腧穴一般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功能体现)输注(反映)于体表的重点部位,常是针灸施术之处。腧穴理论也是指导针灸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针灸方法即针刺和艾灸治疗疾病的操作方法,即针灸施术的技术手段。针灸治疗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经络、腧穴、针法与灸法理论指导下,实施针灸治疗各科病证的临床应用学科。
针灸疗法不但理论与实践性强,还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所以,虽历经数千年,至今仍能深受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并成为全人类治病保健的共同财富。
针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其萌芽、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随着人类早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开展,原始的针灸方法和针灸工具即逐渐产生和被使用。然后,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与快速发展,人体经络现象首先被认识,进而经络学说开始逐步形成,其成果也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中,针灸学理论体系也随之逐渐产生和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由于针灸工具不断改进,针灸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后,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针灸学也随之迅速发展,其主要体现在经络理论体系形成并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腧穴理论得到逐步发展与完善。进而形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腧穴理论为核心的针灸学术体系。在此基础上,针灸学经过了历代医家的不断传承和实践、研究与发展,至今针灸疗法已经传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针灸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针灸医学发展史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