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针灸学术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几千年来,针灸医学不仅对中国人民的治病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针灸还很早就流传到了国外,也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医疗健康做出了贡献。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医学传入朝鲜半岛,可远溯至其三韩半岛的三国时代。大约公元6世纪,针灸医学就开始传入朝鲜和日本,经过长期使用,并有不断发展。同时,这些地区还开设有针灸学校和针灸医院,一直传承至今。如今针灸疗法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不仅深受欢迎,也因其长期地使用、传承与发展,而不同程度形成其各自的学术特点。
公元541年,我国南朝梁武帝曾派医师和工匠赴朝鲜工作。到了新罗统一时期(公元669—935年),朝鲜与唐朝交往日益频繁,其社会制度极力仿效唐朝,医事制度自然亦不例外。如史载孝昭王元年(公元692年),朝鲜设有医博士2人,并以《甲乙经》)《针经》、《明堂经》、《素问经》、《难经》等为教材,教授专职为宫廷服务的医学生,说明当时针灸学已经传入朝鲜。高丽前期(公元936—1170年),中国医学在朝鲜半岛已进入成熟阶段。穆宗朝(公元997—1009年)医典寺设有医针史1人,表明其医事行政机构中设有专门管理针灸的官职。
高丽宣宗八年(公元1091年)六月,朝鲜人李资义回国之际,北宋哲宗皇帝听说朝鲜保存有许多中国善本书籍,即命馆办抄录所求书目,并通过李资义要求朝方政府馈送有关抄本。其中,医学和针灸类主要有《黄帝针经》九卷、《黄帝太素》三十卷。宣宗九年(公元1092年)十一月,朝鲜遣史黄宗悫入宋,将《黄帝针经》善本九卷献与宋廷。仁宗十四年(公元1136年)朝鲜颁布医药式规定,宫廷医生学习考试必读书籍中,有《针经》、《灸经》、《难经》等针灸相关医籍。著名医家李尚老医术精湛,曾用针灸治愈毅宗的足疾,是朝鲜应用针灸治愈疾病的较早记载。高丽显宗七年(公元1016年)民部侍郎郭元使宋,宋真宗赐予《太平圣惠方》,被定为最重要的医方基本书。书中卷九十九为《针经十二人形图》,卷一百零九为《明堂灸经》、《小儿灸经》等针灸内容。宋元时期的针灸新著亦陆续传入朝鲜,如王惟一《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等。
李朝太宗六年(公元1409年),命济生院对仓库宫司的数十名少女教以医药、脉理、针灸之法,以诊治妇女疾病,是为朝鲜设女医的开端;太宗十五年(公元1418年)十月,朝鲜使者吴真从北京回朝,明成祖朱棣下诏礼部,咨准朝鲜请求,礼部奉旨行移太医院,将彩绘针灸铜人图二轴,就付吴真携回国;十一月朝鲜遣左军都总制朴子青赴京,谢赐铜人图。世宗十二年(公元1430年),详定都学取才,规定针灸专业所习书目有《素问》、《难经》、《针灸经》、《补注铜人经》等,在具体考试录取人才上,规定医学生考试《铜人经》、《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世宗二十六年(公元1444年)三月,设针灸专生,每年叙用三人,叙用临文考试针灸学专业课有《铜人经》(诵))《资生经》)《针经指南》、《子午流注经》、《玉龙歌》、《十四经发挥》等。
世宗时期,朝鲜编撰的针灸学医著主要有:①《乡药集成》。为世宗十三年(公元1431年)命俞孝通等编撰,世宗十五年(公元1433年)六月完成,八月刊行。其记载针灸学的内容有1479道,并附以针灸方法。采用《资生经》的经穴名称,穴位测定法,进针深度,艾灸壮数,禁忌等。该书编撰内容在针灸学上多以《太平圣惠方》)《资生经》、《玉龙歌》为依据,并参考了大量朝鲜自己的医书资料,是一部集中朝医书大成的方书。②《医方类聚》。为世宗二十五年(公元1446年)命集贤殿副校理金礼蒙等九人,集体编撰的二百六十六卷大型医学丛书,于世宗二十七年(公元1447年)十月完成并刊行。书中虽无专篇阐述针灸学,但各门类疾病的具体内容均有针灸疗法。该书引用中国唐、宋、元、明医书153部,其中有关针灸学著作有《素问》)《灵枢》)《明堂灸经》)《针经》、《针灸经》、《难经》、《难经本义》、《铜人经》、《资生经》、《子午流注经》、《针灸指南》、《玉龙歌》等。③《针灸择日编集》一卷。由内医院医官茯军金循义与司直合编,世宗二十九年(公元1449年)撰成。该书为针灸吉凶宜忌择日之书,所引用有关针灸学著作有《千金方》、《明堂灸经》、《补注铜人经》、《太平圣惠方》、《窦汉卿医经指南》、《新刊铜人针灸经》)《针灸广爱书括》)《资生经》)《素问》)《灵枢》等。宣祖十九年(公元1586年),李朝曾刊行大量医书,其中有关针灸学专著有《铜人经》)《铜人脉簇图》、《密阳铜人经》、刘瑾《晋州神应经》、《铜人图》、王执中《资生经》、滑寿《十四经发挥》、杨垧《针灸集方》等,这些针灸专著有的在中国已不多见。
朝鲜壬辰、丁酉两次乱后,党争不息,国力衰惫,但仍有大量医书出现并出版,如宣祖三十三年(公元1600年),柳成龙撰《针灸要诀》一卷;另有《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五卷(公元1607年)、《重刊神应经附入穴灸法》等刊行,可见当时对针灸学之重视。尤其李朝后期宣祖在壬辰之乱后,命许浚撰著《东医宝鉴》一书,于海光二年(公元1610年)撰成,海光五年(公元1613年)用内医院许练监督活字出版,全书22卷,内容有针灸篇一卷,系引据《资生经》、《铜人经》、《灵枢经》等撰成。
中国针灸学在朝鲜,不仅历代广为传播,而且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发展,其贡献大者当首推许任,其次有南嵘、柳大鸣、安延吉、李馨益、柳达等。许任历仕宣祖、海光君、仁祖三朝,为针灸专科医生,其晚年,于仁祖二十二年(公元1644年)著《针灸经验方》,为朝鲜半岛第一部属于自己的针灸学专著。其特点是注重补虚泻实,以调和气血。许任对腧穴部位揭示简明,各种疾病依针灸补泻法治疗之。该书内容首先将针灸诸穴要点以论文形式论述,依次为讹穴、五脏总属证、一身所属脏腑经、五脏六腑属病、十二经抄穴、针灸法、别穴、穴位测量法等。书中还载有身体各部位对诸种疾病针灸法,最后载有针灸择日法等。普通针刺谓之白针法;针在蜡或油火中烧灼而成紫色,然后刺之谓燔针法,或称火针,或烙针。许浚《东医宝鉴·针灸篇》载有火针法,医官李馨益、针医潘中翼等亦皆精通此法,可谓朝鲜半岛针灸学特色。许浚对朝鲜半岛针灸先遗有统一合流的功绩;许任则以朝鲜半岛及其个人的独到经验,创立补泻新说。朝鲜半岛独特的针灸学体系由此确立。
针灸医学亦很早由中国传入日本。史载日本钦明天皇十三年(公元552年),中国梁朝简文帝以《针经》赠送日本;钦明天皇二十三年(公元562年)秋八月,中国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等书160卷东渡日本,这是中医书籍,特别是针灸医籍传入日本的开始。同时日本也多次派人来中国学习医学,请中国精通医学者传授针灸。
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设置针灸科。当时制定和颁布的《大宝律令》,其医事制度是仿自唐朝的医学教育制度,设置了针灸专业;其编制有针博士1人,针师5人,针生20人。针博士专职掌管针生教学工作;针师掌管针刺补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及各种疮疡等临证治疗工作;针生在针博士、针师指导下从事针灸专科学习。在医学教育方面,《大宝律令·医疾令》规定:针生初入学者,先读《本草》、《脉诀》、《明堂》,其次研读《素问》、《黄帝针经》、《甲乙经》、《脉经》等,必须达到“皆使精熟”;兼讲《流注经》)《偃侧图》)《赤乌神针经》等书,亦应达到“各令通晓”。优秀者,要有独立处疗疾患的能力,掌握其所学知的针灸方法。所有课程七年学完。考试方法:针生每月由针博士考试一次。学业成绩优秀者即任以官职,若9年内不能取得学业成绩,即予黜退。针生经考试业成之日,须将其品行和学术成就,具呈报送太政官,式部再行考试,合格者补任针师,其身份地位与进士相同。《大宝律令》的制定,标志着日本律令制国家的建立,其医事制度意味着中国医疗体制在日本法律上得到全面肯定。
宇多天皇宽平年间(公元889—897年),藤原佐世奉敕撰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其医方针灸书籍有全元起注《黄帝素问》、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杨玄操注《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针经》)《黄帝针灸经》、《玉匮针经》、孙思邈《千金要方》等。
从奈良朝至平安朝间,针灸学在日本有较大的发展,在医疗专科中名声大噪。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公元820年)十二月,天皇颁诏令振兴针灸之道,规定在典药寮设置针生五人,以《新修本草》、《明堂经》、《刘涓子鬼遗方》等书为必修课,采用盛唐医方,至此针灸医学逐渐兴盛,在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针科占据了医道的要部,针博士受封从七位与医博士地位相当。这时丹波康赖、菅原梶成、下道门继、丹波忠明等日本著名医家相继出任为针博士,盛名一时,表明当时针灸学在日本之兴盛。菅原梶成曾于公元838—839年访唐,将《千金要方》携回日本。
著名医家和针灸家丹波康赖(公元911—995年),在圆融天皇永观二年(公元984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集中国隋、唐医学之大成,撰成日本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医心方》三十卷,其第二卷内容全部论述针灸学,将镵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的针长、形状、用途等均分别予以具体记载,并且论述了白针和燔针两种针法,详述了燔针法,即将针具置炭火、油火或蜡、乌麻子油、蔓菁茌子油火中,把针锋烧热至紫色为佳。另卷十八、卷二十二等也散见有关针灸主治病症及孔穴施术的记载。《医心方》还记载有用燔针治疗大癥大积,用三棱针破痈肿,并具体说明用针灸治疗痈肿的方法。书中认为,病源起处,本于脏腑,脏腑之经脉出于手足,循于腹背,以周贯于全身,所以经脉之所出、所流、所注、所过、所行、所入之诸点皆有孔穴。针灸治疗必须详细了解施术之孔穴及其部位、主治等针灸基本知识。故《医心方》备载头部诸穴六十八,面部诸穴三十九,颈部左右诸穴二十,肩部左右诸穴二十六,手部左右诸穴百二十,胸部诸穴四十三,背部诸穴七十九,腹部诸穴七十四,侧胁部左右诸穴二十,足部左右诸穴百六十九,合六百六十(658)穴。其中出自《千金要方》者有六百五十穴;而采自《明堂经》六百四十九穴,其余十一穴则选自诸家方穴。表明丹波康赖撰《医心方》,其针灸学内容是源自中国传入日本的《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针灸经》、《明堂经》等针灸专著及其他针灸相关著作。
从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到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年),中医针灸学在日本趋于衰落,但到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1603年),日本著名医家曲直濑道三的出现,标志了日本中医学中兴。曲直濑道三撰用《素问》、《灵枢》等经典,以及《金针赋》、《针灸聚英》、《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十四经发挥》等针灸著作,著有《针灸要集》、《指南针灸集》各一卷,表明针灸学亦趋于复兴。此时期社会渐趋稳定,中日交流更加频繁,求学中国或东渡日本的中国学者和医家往来不息,元、明医学包括针灸医学大量输入日本,《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全》、《针灸聚英》等针灸医著对日本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前期曲直濑道三等人的推动下,针灸医学不但出现了中兴的势头,并开始有了日本自己的特色,专施针术的医家出现,针灸流派也在这一时期孕育产生。
日本这一时期出现的一批著名针灸医家,主要有入江赖明与吉田意休两家,并各成流派。入江赖明承明人吴林达之传,独辟蹊径,开入江派之先河,其针术后由江户时代的杉山派继承并发展。吉田意休在永禄二年(公元1559)赴明朝向琢周学习刺针术,历时7年,尽得中国针术之法,于永禄九年(公元1568)回国,他继承中国针灸传统,创吉田派捻针术。继承两个流派的针灸医家是京师的御园意斋,御园意斋在针灸学上具有独创性和新的发展,在针刺上其首创并使用一种特制的圆形小槌锤,将针锋慢慢打进病人的皮肤腠理,创立了打针法,被称为“意斋打针派”。御园意斋曾历仕日本正亲町与后阳成两朝,为医官针博士。继承御园意斋针术的是江州僧人梦分斋,梦分斋不仅继承了意斋派打针法,而且根据针灸补泻原理还创立七种针法:火曳针(于脐下三寸,两肾正中进针,引上气下行,以治产后血晕等症)、胜累针(针刺阿是穴,以泻法驱逐邪气,用治伤寒大热和伤食等症)、负曳针(针刺阿是穴,根据病症部位深藏,进行深刺之法)、相引针(即补针)、止针(针刺两肾之部位,以治命门相火上亢)、胃快针(快刺、深刺、强刺激、大捻转,进行催吐,以治伤食)、散针(针刺阿是穴,留针,以治气滞血瘀)。御园意斋和梦分斋在针灸学上的特点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根据五脏六腑虚实的观察结果,探讨正邪虚实,进行施针治疗。
安土桃山时代之后为日本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约为中国的明末清初。日本历史将这一历史时期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天和元年(公元1681年),有针灸专家杉山和一(公元1610—1694年),本为伊势人,在京师受入江丰明传授,尽得其真而名声大噪。德川纲吉将军诏令振兴针灸,针灸得到国家的扶植。杉山和一奉命任其事,开设针灸讲习所,教授针生,普及推广针灸。其门人三岛安一更加扩张,增设讲堂于千往、板桥、新宿、品川诸州,凡四十五处,以至业针灸术者皆出于其门下,形成杉山派针灸流派。杉山和一的针灸学著作主要有:①《治疗大概集》,主要阐述针刺手法,论病及其适应证;②《选针三要集》,主要阐述迎随补泻,十四经理论及腧穴等;③《节要集》,主要阐述先天、后天及脉论诸说。其在经络腧穴方面,基本采用中国针灸学经络学说和经穴理论:手太阴肺经左右26穴,手阳明大肠经左右40穴,足太阴脾经左右42穴,足阳明胃经左右90穴,手少阴心经左右18穴,手太阳小肠经左右38穴,手厥阴心包络经左右18穴,手少阳三焦经左右46穴,足厥阴肝经左右28穴,足少阳胆经左右86穴,足少阴肾经左右54穴,足太阳膀胱经左右126穴,督脉28穴,任脉14穴。凡人身十二经脉,合穴五,谓之井、荥、俞、经、合穴;井主出、荥主溜、俞主注、经主行、合主入。人身三百六十五穴中,此六十穴为要穴。并述及禁针穴有脑户、囟会等26穴和合谷、三阴交、石门等三个妊妇禁针穴。在针术方面,重视迎随补泻,并由单一手法发展为多种手法综合运用;针刺手法以捻针、打针、管针三法为主,兼及灸法,七星针被视为管针之发展。至此日本针灸学的发展进入高潮。
中期阶段,针灸领域名医辈出,流派纷争。江户杉山派代表人物是京都的御园中渠,其在继承其祖父打针术的基础上,专长于管针。御园中渠以针灸家专长,于宝利十四年(公元1764年)进爵至四品,足见德川幕府对针灸的重视。同时,还有骏河、吉田两派,在针灸学上亦甚为著名。这一时期的摄津人菅沼周圭著有《针灸则》、《针灸摘要》、《针灸治验》等书,提倡古老的中国针灸术。山胁东门、垣本针源、荻野元凯等人,则接受明末传入日本的郭右陶著《痧胀玉衡》的影响,撰著《刺络篇》等书,专门强调刺络放血疗法。著名医家后藤艮山倡导“一气留滞论”,主张多壮数灸法,兼用熊胆、番椒、温泉等疗法,用艾灸以太阳活壮之气,直达沉寒痼冷诸疾;以熊胆唤起元气,开通蔽寒;番椒祛除癥疝,开胃进食;以温泉之活畅,治疗经涩血瘀,久滞深固。日本江户时代,针灸学术发展相当可观,产生了近七十种,一百多卷针灸学专著。杉山和一及其传人的《杉山流三部书》与《杉山真传流》、飨庭东庵《经脉发挥》、后藤椿庵《艾灸通说》、菅沼周圭《针灸则》、堀元厚《隧输通考》、三宅意安《灸芮盐土传》、石坂宗哲《针灸说约》、原南阳《经穴汇解》、小阪元佑《经穴纂要》等均为此期的代表之作。在医学教育上,继续采用《甲乙经》、《铜人针灸经》、《明堂针灸图经》、《徐氏针灸经》、《神应经》、《针灸聚英》、《十四经发挥》、《经俞选》等为教本。以至当时日本的针灸医学飞速发展,使江户时期针灸学术形成空前繁荣兴盛的局面。
后期阶段,著名针灸医家主要以曾获侍医法眼之职的石坂宗哲为代表,其学虽称以《内经》为宗,但已傍依西方荷兰学说,故尝云“经络学说尚可讲说,但将孔穴附会于十二经脉,则不如儿戏”!其虽著有《骨经内景备览》、《人体解剖论》、《针灸说约》、《针灸知要》等书,却只讲刺法,而对《内经》学说,皆认为不足取法和选择。他在刺法上主要提倡:①半刺、浅刺、急刺,并急出针,以治表浅疾病;②豹文刺,病灶局部前后左右皆刺,为刺络放血疗法;③关刺,刺左右肌腱以治筋痹;④合谷刺,刺左右合谷穴以治肌痹;⑤输刺,直刺直出,深刺至骨以治骨痹。在此时期,除石坂宗哲外,还有坂井丰作,他受小森氏传授,著有《针灸秘要》,提倡横刺法。此时与针灸术相关的疗法,还有刺终、角法、蜞针(即用水蛭吸血或泻血法)、发疱打脓法等。但这些疗法在学术上都与初、中期的针灸术迥然不同了。总而言之,由于受到西方近代医学分析与解剖方法论影响,认为经络在解剖刀下找不到,开始舍弃传统中医针灸学理论和学说,只是孤立地采用几十或百个穴位,进行针刺或刺络等疗法。此时期在日本,针灸学已经开始走向衰落。进而至明治时代,则针灸学术在日本完全湮灭。
除了朝鲜和日本,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针灸也很早就传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度等国。大约17世纪末叶,中国针灸又传到了欧洲。公元168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医生登·里内(WilhelmtenRhyno)所著有关关节炎的书中,记载有中医针灸疗法;其后,德国的盎格尔白凯姆费(Engelbert)在日本学到针灸后,于公元1712年著《海外珍闻录》,也介绍了中医针灸疗法,对针灸在欧洲传播产生影响。18世纪末叶,法国路易·白利渥慈(LouisBoelioz)医师对中国针灸学术从事了研究。公元1863年,德布里(T· Dehry)在其所著《中国医学大全》中,对针灸作了详细记载。其他还有法文版《黄帝内经》译本以及《中国之针灸》和《针灸大全》等书,都对针灸作了专门介绍。公元1900年,法国人苏里耶莫汉特(SoulieMoranted)曾在中国居住,研究针灸30余年,著有《金针大全》,对法国影响很大,以至后来法国成为欧洲传播针灸学术的主要国家。
近代中国扩大了针灸学术的国际影响,对外交流显著增加。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曾派人来中国学习针灸。60年代朝鲜、越南等国也多次派人来中国留学,学习中医和针灸。公元1971年中国公布了针刺麻醉的成就之后,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强烈反响,一度出现了学习针灸和将针刺麻醉用于临床的针灸研究热。中国卫生部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从1975年起,在北京、上海、南京举办国际针灸学习班,至今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逾万名针灸医生;并且我国其他一些省市也设立了国际针灸培训基地,为世界各国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他们在各国普遍地开展针灸治疗和针刺麻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针灸学者,还多次受邀到国外进行讲学和针灸治疗工作。中国在非洲和西亚地区的医疗队中,也都有针灸医生,他们应用针灸防病治病,并传授针灸技术,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受到了高度评价。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使用和研究针灸,有些国家除在医疗机构设有针灸专科外,还成立了研究针灸医学的专门机构。针灸和针麻原理的研究正在世界蓬勃开展,国际针灸学术交流会议多次召开。自公元1965年10月18日第一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召开,迄今已经召开有关针灸的国际性学术会议20多次,并且参加的国家和人数也越来越多。
值得称道的是,1987年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在中国北京成立,是中国针灸医学走向世界,并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灸医学在国际上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这是传统针灸学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针灸不会被西方医学所取代,也不会成为西方医学物理疗法的附庸,而是沿着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尤其到了70~80年代,针灸医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界的关注,学习、使用、研究针灸的医生和学者与日俱增。针灸不但传播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许多国家还成立了针灸学术组织,国际性的针灸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伴随着国际上“针灸热潮”的到来,各国针灸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组建一个世界性的针灸学术联合组织,已经成为促进世界针灸医学发展的直接需要。
1982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在马尼拉召开的一次经络穴名工作会议上,与会的部分国家针灸学者倡议筹建世界针灸联合会,并商定以日本高木健太郎教授为首,进行初步准备工作。由于中国是针灸医学的发源地,所以国际针灸界一再呼吁中国,要在国际针灸学术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牵头建立世界性的针灸联合组织,办事机构设在北京,以期团结各国针灸团体,共同促进针灸事业的发展。
1984年6月在日本京都召开针灸国际会议,会议采纳了中国针灸学者的意见,决定利用中国北京召开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研讨会之机,邀请来自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成立世界针灸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于是同年8月,世界针联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1987年11月22日由中国针灸学会作为东道主,举行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宣告成立。第一届会员大会共接纳团体会员57个(包括5个国际性团体),他们分布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欧洲和美洲居多。57个团体会员,代表着37000多名针灸工作者。大会通过了世界针灸联合会章程和世界针灸联合会道德准则。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大会是一个总部设在中国北京的非政府性针灸团体国际联合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世界针灸界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加强国际间的针灸学术交流,进一步发展针灸科学,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其任务是:组织世界针灸学术大会、中型学术研讨会和专题学术讨论会;促进国际针灸界友好往来,鼓励各种针灸学术交流;宣传和推广针灸科学,争取针灸在各国的合法地位;发展针灸教育;出版针灸学术刊物等。世界针联是唯一一个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正式工作关系的非政府性针灸学术组织。1998年1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第101次执行委员会会议作出了EB101.R21号决议,审议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建立非政府性正式关系。世界针联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正式关系的191个非政府性民间组织中的唯一针灸学术组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准则》规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代表有权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及执行委员会会议,并在会议上就双方关心的项目发表讲话;有权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非机密性文件;有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建议;有义务就两组织的合作内容提出三年规划。这种关系表明,推进世界针灸医学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以后,在促进国际间针灸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针灸学术活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20多年来,先后举办了8届全球范围的针灸学术大会(其中6次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起举办),召开了11次国际针灸学术专题研讨会(其中3次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起举办),积极推动了针灸的合法化和世界针灸界的团结与合作,有效确立了针灸医学在世界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推进了针灸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在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针灸医学以其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疗效确切的优势,日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成为中国与世界医学交流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医疗手段。积极发展针灸医学,充分发挥针灸治疗特色和长处为人类健康服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共识。如今,针灸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表明中国针灸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对今后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