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肢关节错骨缝
第一节 肩锁关节
中医古籍中没有明确指出肩锁关节处的名称,只笼统地在锁子骨里称其外端叫支骨、接肩解。虽然在师传口授中有支骨错骨缝、支骨出臼之说,但均未见诸文字记述。
肩锁关节由肩峰内缘及锁骨的外端构成,是一个平面关节,因两骨端形态不相适应,故关节软骨较厚,借以形成平坦光滑的关节面。其关节囊较松弛,凭借肩锁韧带、喙锁韧带及三角肌、斜方肌腱的附着,来加强关节的稳定。可有上、下、前、后及旋转等大约20°的轻微活动度,参与肩胛骨的上提、下降、内收和外展功能。
【病因病机】
外伤、劳损或过度提起锁骨外端以及抬肩动作不协调时,均可致使锁骨外端离开原位,向上、向前或向后方轻微错移,造成肩锁骨关节的上错型、前错型和后错型错骨缝。此外,还有约20%的人生成了关节盘,这就又会发生像胸锁关节那样的错骨缝。
【诊断与鉴别】
1.有猛力提起重物,举臂工作过久或过度抬肩等外伤、劳损病史。
2.局部隐痛不适,在主动或被动活动肩部至某些方向和角度时,出现摩擦声响。
3.无明显压痛,但用手掌压住患侧肩峰加压旋动时,关节内有轻微痛感。
4.在主动抬起上肢的开始或抬高患肢超过130°时,将出现疼痛。主动耸肩时亦有痛感。
5.用手仔细触摸局部,并通过患、健侧对比,锁骨外端呈略微向前、向后或稍向上的错移,可以觉察。
6.X线片对前错型和后错型,均不能显示。但对上错型,有时或可有参考价值。方法是:
(1)拍摄双侧肩锁关节正位片,其正常间隙为2~5mm,以健侧为准,若间隙增宽1~2mm,即可诊断为上错型肩锁关节错骨缝。
(2)双手持重物、中心线对准第三胸椎,拍摄双侧肩锁关节持重位,以健侧为准,若间隙增宽1~2mm,即可确诊。
(3)比较不持重和持重两个X线片中,肩锁关节间隙的变化,一般患侧增宽的程度要比健侧明显。
7.肩腱袖部分断裂应与肩锁关节错骨缝鉴别,该症有肩痛、压痛、抗阻痛以及运动轻度受限或不受限等症状和体征。通过其压痛点在肩峰与大结节之间,外展肩关节时无力或同侧肩胛下角外移明显等特点,可与错骨缝鉴别。此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正常值是6~14mm,此值若小于5mm,即应考虑为肩腱袖破裂。
8.应与肩外展疼痛弧综合征鉴别,此症只是肩腱袖损伤而非部分断裂,症见肩关节外展疼痛的弧度是60°~120°和放下时的120°~60°之间,其余角度不产生疼痛,而且压痛在肩峰下的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小结节处,这些均与肩锁关节错骨缝不同,可做鉴别。
【治疗】
1.术前处理
先在肩锁关节处做摩法,顺着锁骨由内向外和在局部按揉。然后,沿着锁骨上下缘的肌肉,主要是斜方肌上部、胸锁乳突肌等,由内向外做推法和捏拿法,如有筋结、筋索等软组织异常改变,做分筋和拨络法,予以解除。
2.复位手法
按不同错移方向,分别做如下手法,下面以左侧为例加以说明:
(1)前错型肩锁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患者坐矮凳上,肘部屈曲、肩部外展、手部高举过头。术者与其相同方向立患侧稍后方,右手从患肩后面伸过,拇指放在患侧肩峰后缘,余指顺次置于锁骨外端的前方。术者左手握持患腕,以患肩关节为中心,逆时针方向环转患侧上肢,至十数圈觉患者放松配合时,在患手转到最高位置(相当于时钟的12点位)的瞬间,突然用力顿挫一下,右手同时顺势以捻动之力推患侧肩峰向前、拉锁骨外端向后,当即可觉关节内移动,或伴复位声响(图4-1)。
(2)后错型肩锁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患者体姿与前错型肩锁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相同,术者立于患侧稍前方,与其面对,一手从患肩前面伸过,拇指放在肩峰前缘,余指顺次置于锁骨外端的后方。术者另一手握持患腕,以患肩关节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环转患侧上肢,至十数圈觉患者放松配合时,在患手转到最高位置(即相当于时钟的12点位时)的瞬间,突然用力顿挫一下,术者置伤处的手同时顺势以捻动之力推患侧肩峰向后,拉患侧锁骨外端向前,当即可觉关节内移动,或伴复位声响(图4-2)。
(3)上错型肩锁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方法与前错型肩锁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类同,只是术者一手手掌按在患侧锁骨外端的上面,另一手握持患腕,待患手转到最低位置(即相当于时钟的6点位时)的瞬间,突然变换方向,改为上提患肢并顿挫一下,与此同时术者置伤处的手掌协同动作,迅速下压患侧锁骨外端(图4-3)。
(4)错移方向不明的肩锁关节错骨缝复位手法:患者体姿与前错型相同,术者右手掌按定患侧锁骨外端,左手握持患腕,先顺时针方向环转患肢数次,再逆时针方向环转数次即可。肩锁关节前、上、后错型微小移位复位手法详细动作分解,见图4-4。
(5)若术者觉得两手配合力度不够,也可让助手握患腕运动,术者在患处捻动提压,两人默契配合,完成一人两手的复位手法。
3.术后处理
术后需保护性地固定患侧肩肱关节1~2周,具体方法是,腋窝内垫满棉花,其外衬一薄棉垫,用5cm左右宽度的胶布,从患侧肩胛冈开始,经肩肱关节上面,从腋前绕过腋窝至腋后,再返回肩锁关节,止于锁骨中段。其中,上错型者还需在患锁骨外端的上方加一个纸压垫;而前错型者,需反方向从患侧锁骨中段贴起,经肩肱关节上面,从腋后绕过腋窝至腋前,再返回肩锁关节,止于肩胛冈。每日要做耸肩及肩部向前和向后锻炼各50次。
【讨论】
1.肩锁关节关节面与错骨缝类型的关系 肩锁关节的肩胛骨肩峰关节面,是一个指向内上方的卵圆形,而锁骨外端的锁骨肩峰关节面则相应地指向外下方,由于内、外倾斜很小,关节间隙几乎接近横切面。因此,上错型发生率高,而向下错移不可能发生;后错型因有斜方肌上部向上后方向的牵拉,也多见;相比之下,前错型则较少发生。
2.复位手法的机制 由于肩锁关节在上肢高举最初30°以下及135°以上时,参与肩肱关节的活动,所以复位手法选择在肩锁关节参与了肩肱关节环转活动的135°以上范围内进行。同时,利用肩锁关节活动时相对不稳定,反而有利于复位的过程复位,达事半功倍之效,即传统中医骨伤科谓之“凡捺正要时时转动使活”(《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训。
同上道理,把局部推拉的时机选在超过135°的患手最高位,把上错型下压的时机选在低于30°的患手最低位,也都是所谓的“转动使活”。
和其他许多错骨缝的复位手法一样,肩锁关节错骨缝的复位手法,也是使患肢先被动进行某种特定的活动,在利于复位的瞬间,突然顿挫(即前进中稍加力骤停),并在同时推顶局部,产生一个与顿挫之力相反的拮抗,二者合成瞬间爆发力,利用短暂、动中突止、受力点集中等特点,于巧、快之中复位。
前错型复位手法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顿挫与局部推拉;后错型复位手法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顿挫与局部推拉;上错型复位手法中的改变方向突然上提与局部下压,都是为了产生拮抗,合成瞬间爆发力之意。错移方向不明的一类中,大多是因错骨缝太轻微,以致仔细触摸、对比都不能分辨。也正是因为错移轻微,才能不用局部推拉之力,仅用特定的被动转动即可复位。
3.局部需要胶布固定的原因 造成肩锁关节错骨缝的主要病理因素是关节囊损伤、肩锁韧带或喙锁韧带损伤或劳损,鉴于此关节面形态的特点,不予暂时制动,使损伤有修复的时间和条件,矫正后的正常位置是难以保证的,所以就需要利用胶布之力固定1~2周。由于错骨缝病变轻微,就不需要更强有力的固定方法和更长的固定时间了。
前错型固定方法是由前向后,即拉锁骨外端向后与肩峰吻合,后错型正相反,而上错型加纸压垫,是为了加强局部压力,使关节面更加吻合对位。
4.临床上常遇术者手力不够,而功亏一篑的情况,可改为助手运动患肩、术者局部推按的合作模式,二者默契配合,更易于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