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骨缝与筋出槽中医诊疗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治 疗

错骨缝的治疗分为术前处理、手法复位及术后处理三个有机的步骤。其中,术前处理是准备,手法复位是关键,而术后处理则是巩固和补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治疗原则

笔者在传统中医骨伤科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原则:①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②软组织与骨并重(筋骨并重);③固定与活动结合(动静结合);④术者与患者配合(医患协作),取得了理想效果。

根据错骨缝的特点,以上述原则为基础,进一步把错骨缝的治疗原则具体为:以手法复位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术前处理与手法复位同施,术后处理与手法复位并重。术前处理以松解痉挛、解除软组织的异常改变为目的;手法复位以稳、准、巧、快为要求;术后处理以固定、制动、锻炼、内外药物等方法酌情选用。

二、术前处理

术前处理包括松解软组织痉挛和解除软组织异常改变两个内容,前者应常规进行,后者则视有无而定。

(一)松解软组织痉挛

关节面间的位置改变,必影响其周围的软组织不同程度的力学关系紊乱,这种紊乱主要是指原有的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遭到破坏,以致某些软组织出现紧缩、僵硬的痉挛之象。

使用的主要治疗手法有以下几种:

1.摩法

用手的掌面附着于局部,沿肌肉走行方向,适当加力弧形移动。其力度先轻后重,分别作用于皮肤和肌肉。

2.推法

视部位大小,分别用拇指指腹或掌根,沿肌肉走行方向稳力直线推进,应保持一定压力,切忌在皮肤上磨蹭。此法与摩法的区别在于,接触面积小、作用力较强和直线推进。

3.捏拿法

用拇指、示指、环指及中指,合力相扣,用力捏合局部,并沿上、下方向移动,一紧一松连续操作。

4.拔伸法

单手或双手握紧腕部或踝部肢端,进行持续牵拉,并可略带旋转或抖动。

5.毫针排刺

根据卢鼎厚“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外周机制”原理,在肌肉痉挛区域,沿纤维走向、间距2cm成排斜刺,入肌肉层只捻转不提插。留针3~5分钟,反复3次。

6.现代手法松筋

要实施手法“先治筋再整骨”,应先具备对肌肉的基本了解,再按以下步骤松筋。

(1)通过“姿势评估”和“动诊评估”,评估紧缩的肌肉,如双侧耳垂不等高,为低侧肌肉紧缩;如屈肘受限,为肱三头肌紧缩等。

(2)评估了紧缩的肌肉后,应对此肌的附着点体表定位,如头后小直肌附着点分别在下项线中1/3和第1颈椎后凸起等。

(3)在肌肉起、止点行按压手法(遵照“局部压反射原理”要求按压),在起、止点近端的腱腹结合部行压牵手法(遵照兴奋“腱反射器”要求压牵)。

(4)沿肌肉轴向牵拉,如仰卧位膝关节90°位屈髋,牵拉腰部肌肉;如侧卧位下肢前屈、外展、外旋各30°,牵拉骶髂关节囊等。

在临床治疗时,除对一个肌肉起、止点了解外,尚需对某一区域所有肌肉的起、止点有版块式的了解,常用的区域如下:

上项线:

单侧从外向内分别是头最长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方肌上部。

下项线:

单侧从外向内分别是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

锁骨:

由外向内,上缘分别是斜方肌上部、胸锁乳突肌锁骨端;下缘分别是三角肌前部、锁骨下肌、胸大肌锁骨端。

肩胛冈上缘:

由外向内,分别是斜方肌中部、斜方肌下部。

髂嵴:

由外向内,分别是阔筋膜张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背阔肌、骶棘肌、臀大肌。

喙突:

内下方胸小肌,外下方深层喙肱肌,外下方浅层肱二头肌短头,外上方喙肱韧带。

坐骨结节:

外侧下方半腱肌、半膜肌,外侧上方股二头肌长头,背面股方肌。

肩关节:

肱骨大结节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肱骨小结节肩胛下肌,肱骨小结节嵴大圆肌、背阔肌。

(二)解除软组织异常改变

软组织痉挛日久,可发生局限的索条、结节、粘连、扭绞等异常改变,必须予以解除,方可利于复位和术后巩固。主要治疗手法是:

1.分筋法

用手指指腹压在患处,与软组织异常改变纵轴或肌纤维方向一致,点按分拨,移动幅度要小,分拨时也不要减轻压力。其压力要由轻渐重,至达病变处为止。

2.拨络法

用指腹或手掌,在软组织异常改变处施行来回搓摩或盘旋搓摩。力量可调节,病位表浅者轻压搓摩,深在者重压搓摩,切忌在皮肤上磨蹭。

3.理筋法

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构成钳形,压入肉间肌隙,沿直线或弧形运推,其作用力较深在。

4.刃针微创治疗术

软组织微创治疗术,是中医骨伤科手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理论相结合的颇具特色的新治疗方法。运用刃针(毫针的形状,扁平的刃,分别为0.35mm、0.50mm、0.70mm、0.90mm直径的专利医疗器械)进行软组织微创术,则称为刃针软组织微创术。

(1)刃针中医微创治疗术松筋的原理

1)切刺“紧带区”,使肌纤维的肌小节恢复到正常长度,解除肌紧缩。

2)斜刺肌腹,通过肌蛋白组装合成,使松解趋势大于收缩趋势而松弛,解除肌紧缩。

3)传统“恢刺”针法,在结节两边切刺、摆动,通过解结“横络”,解除肌紧缩。

4)切刺肌肉的“腱腹结合部”,通过兴奋腱反射器,解除肌紧缩。

5)用钩拉刃针钩拉局部筋膜,解除筋膜对肌肉的过度缠绕,解除肌紧缩。

(2)刃针的操作要领

1)通过物理学诊断、神经推理诊断、影像学诊断等,综合作出明确诊断,并确定适应证。

2)以体表标志、体表投影为依据,确定治疗点,并准确标记出进针点和针刃方向。

3)手术室环境需无菌,治疗点局部常规消毒。

4)运用“撑开皮肤点刺”“指压法”等,快速刺过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层,将刺入的疼痛感降低至最轻(接近毫针刺入的痛感)。

5)以“落空感”(即穿过一层软组织的阻力突然减小感)为准,细心体会针下异常和正常感觉。

6)逐层深入,频频讯问患者,判断异常和正常感觉。如为疼痛等异常感觉,常规应对处置;如为正常酸胀等感觉,则结合术者针下感,得出达到病灶的判断标准。

7)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针下触诊所得,选择纵行切割、横形切割、十字切割、摆动等操作术式中的一种或数种,进行规范操作。

8)出针后拔罐或不拔罐,常规贴敷。

5.毫针滞针牵拉法

根据软组织异常改变的深浅,调节刺入角度(越浅角度越小),斜刺至软组织异常改变内,向一个方向拧转,滞针后牵拉数次,留针3~5分钟再牵拉数次。较浅部位,尚可在皮外横向推动毫针,以加强治疗效果。

三、基本复位手法

基本的复位手法,以牵、旋、顿、咳四种为主,单一或复合使用,要求稳、准、巧、快,力量适中,借力使力,动中求解。所谓稳,就是术者心中有数,手法熟练;准,是指手的位置和所施之力正好在病变之处;巧,即动作轻巧和谐;快,即明快迅疾;力量适中,是指用力恰当,中病即止,无过度损伤之弊;借力使力,是形容借助患者肌肉收缩等力量,协助复位之法;至于动中求解,是指利用手法使关节产生被动性的错动,利用这种错动来复骨归原或解除嵌夹。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协调的被动活动中,多要使用一种突发、快速、准确的顿挫动作,这种瞬间爆发力,是复骨归位的主要动力,也是术者操作的难点和精要之处。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说的:“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常用的复位手法有以下几种:

1.牵推法

通过牵引加大关节间隙,再在局部推、按、压、提,将前后或侧方错移复正。牵时,要先持续并略带旋动;推时,要在持续牵拉的基础上,再快速瞬间牵一下,并与牵中的旋动默契配合。此方法适用于上、下肢及局部的牵推。

2.牵旋法

通过牵引加大关节间隙,继而旋动,使旋转错移在牵旋中回复原位或解脱嵌夹。对复位有困难的病例,可于此法的最后加一个顿挫法的动作。此法适于活动方向多、范围大的、可做环转的球窝关节和椭圆关节,如肩肱关节和髋关节等。

3.顿挫法

按一定方向反复被动活动关节,逐渐加力增加角度,当接近极度时,稍微再用力疾推一下,并立即放松。这种疾推的力量虽较大,又有爆发的特点,但是因为立即放松了,不会造成关节损伤,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复位手法。不过,此法掌握较难,必须术者双手配合默契,并在医患配合协调的情况下方可取效。为此,可以采用诸如谈话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趁其不备完成手法。

4.顿推法

即在顿挫法顿挫的瞬间,另一手指在局部快速地推一下,由于在局部加了力,效果较单纯顿挫法更佳。

5.鼓咳法

利用患者鼓劲用力咳嗽时,胸腔压力的增大,以及肌肉猛烈的收缩,适时地在伤处施以下压或分开的手法,将凸者压下、凹者提起,复骨归原。此法也强调医患间有机的配合,而且必须掌握好压或分的时间才能取效。多用于胸肋和脊椎的骨缝。

上述基本的复位手法,对于临床上多种多样的变化,不能全部适应,还需术者临症时以此为基本,视人视症灵活变化、加减化裁,达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至高境界。

6.“软性复位法”

近年来,“软性复位法”逐渐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尤其受到对手法扳动过于紧张和受负面影响较深者的偏爱。由于关节微小移位常隐藏在软组织损伤之中,并随之发展,而且相当一部分的软组织损伤治愈后,仍遗留有关节微小移位,使症状和体征不能彻底消除,而且大大加强了复发的可能性和复发的密度。脊椎病之所以在椎间盘退变和继发改变基础上出现症状,有一种病理改变即是脊椎后关节发生了微小移位,当矫正了微小移位,症状消失;如果再发生了微小移位,则再出现症状。为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关节微小移位这一疾患之后,还要能够予以确诊和鉴别,更重要的是掌握复位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并减少由关节微小移位继发的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传统的扳动手法虽有很好的疗效,但由于技术掌握的差异而时有令患者过于紧张,甚至出现意外。在生物力学指导下,先松解痉挛的软组织,再施以不扳动的(仅持续于最大角度片刻或沿轴向稍牵拉顿挫)手法复位,既提高了安全性、又保证了疗效,而且易于患者和医师接受。

不难预见,“软性复位法”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四、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是巩固复位后的效果,继续治疗后遗症状,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措施,应予充分重视。实践证明,复位后当即再次错位、复位后再次复发或复位后遗有疼痛不适等症状的错骨缝,大多是由于术后处理不当所造成。

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局部外固定

用胶布、布条、绷带、护腕、护膝、护踝等,加固伤处数日至数周,防止骨缝复错,并以利损伤的软组织修复。

2.部分制动

在一段时间内,限制做某些容易导致骨缝复错的动作。如肩部错骨缝复位后禁做上举动作,腕部错骨缝复位后禁做旋转动作等。

3.锻炼

设计适当术式进行锻炼,以加强肌力、恢复功能、保护关节稳定。通过锻炼增强体质、增加韧带的弹性,是积极地预防错骨缝发生的有效方法。

4.内服药物

针对复位后遗留的症状,给予汤剂或丸、散及成药。主要是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补益肝肾等法。

5.外用药物

针对复位后遗留的症状,给予洗药、腾药、药膏等外用,主要是消肿、软坚、强筋等。其中,外用膏剂最为常用,外用药物的理论依据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用药物可通过皮毛、经穴、经脉起作用,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除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外用药物可通过皮肤附属器和角质渗入,发挥治疗作用。具体的外用膏剂的配制及用法有以下几种:

(1)将药物混合或单味研成细末。

(2)用蜂蜜或凡士林等与药末调合成软膏,比例为:60%蜂蜜或凡士林+40%药末。

(3)将软膏薄摊在敷料或棉布上,贴于特定部位固定。也可在软膏上撒少许麝香、穿山甲、冰片、樟脑等掺药细末,或用月桂氮酮(ANONE)增强药物穿透力,以加强治疗作用。每日或隔日一换。

6.内因治疗

对因身体素弱、脏腑虚损或患痹证经常发生错骨缝者,针对内因给予对症治疗,如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等。

7.软组织损伤现代手法治疗

现代手法是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汲取现代医学的理念及方法,完善提高使之更符合现代科技水平升华了的传统手法。主要包括按压手法、牵拉手法、被动活动手法及矫正软组织和(或)关节解剖位置紊乱的复正手法。对复位后仍有明显的软组织损伤、劳损等症状者,继续用现代手法对症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