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丹溪的弟子将 “医论六篇” 置于《丹溪心法》卷首有何意义
朱丹溪曾自学 《素问》五年,后拜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为师,学习理学的 “性命之道”;继投刘河间的二传弟子罗太无门下,尽得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东垣、王好古诸家之说。他经多年临证实践,推陈出新,课徒创派,后来居上,成为一代宗师,医学大家。在 《格致余论》中深有体会地说:“《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医之为书,非 《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其弟子对此心领神会,在整理编辑丹溪的临证经验时,先将他的这种治学观点,置于卷首,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
《丹溪心法》卷首的六篇医论,依次为 《十二经见证》 《不治已病治未病》《亢则害承乃制》《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治病必求于本》。这六篇医论的内容悉出 《素问》,其排列的先后顺序,寓意颇深。丹溪云:“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苟不以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顺逆,不可得也。”人身诸病,皆从十二经外现,故先将 《十二经见证》列为六论之首。“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谆谆告诫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性,以随其后。“气之来也,既以极而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天人相应,治病亦然。邪气袭入,阴阳失调,升降悖逆。遣药制方,旨在调理气机,拨乱反正,须明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之理。“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苟不知法之所归,未免于无差尔。”用药如用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邪气各有所属也,当穷其所要于先,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故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乃 “医道之要,悉在乎此也”。“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望其五色 (青、黄、赤、白、黑),切其五脉 (急、大、缓、涩、沉),可知五脏顺逆,“诚能察其精微之色,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 “可以万全”矣。丹溪云:“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治病犹去草,病在脏而治腑,病在表而攻里,非惟戕贼胃气,抑且资助病邪。”故医论最后,再三强调 “治病必求于本”,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药到病除。
(《中医研究》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