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怎样学习《丹溪心法》
金元时期,新学肇兴,医学诸家,争创新说。有云:“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者,有为张元素鸣不平,而谓金元五大家者。”考诸金元医家的学术贡献最突出者,实为 “六大家”(再加王好古)。这从 《中国医学史》和 《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看,虽无其说,却有其实。无论四、五、六大家之说,朱丹溪都是最晚出而集大成者。其弟子整理,全面反映丹溪之学的 《丹溪心法》,则是后之学者的必读之书。怎样学习此书,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与知常达变的思维能力外,还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刘张李王之说
刘完素为金元六大家之首,率先揭开学派争鸣序幕,其 “火热论”,详述“六气皆能化火”,主张寒凉清散;张元素的 “脏腑辨证论”,创论药物归经,升降浮沉;张子和的 “攻邪论”,倡言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李东垣的“脾胃论”,阐发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王好古的 “阴证论”,强调温养脾肾,善用干姜附子。
朱丹溪在精究 《素》《难》《本经》《伤寒》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汲取刘张李王诸家之说,结合当时 “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实际情况,借鉴、变通宋代医家钱乙的 “滋阴”之法 (钱氏将仲景的 “八味肾气丸”去桂附,名“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之虚),创用 “大补阴丸”等方,力主滋阴降火,从而成为 “滋阴派”的创始者。在 《丹溪心法》书中,其对诸证的论治,始终贯穿着 “养阴”的主导思想。
2.了解丹溪自撰之书
《丹溪心法》系朱氏弟子根据丹溪学术经验整理、纂辑而成,其中有许多加工、润色、补充之处。欲知丹溪的原话、原意、原 “汁”、原 “味”,必须先读丹溪的自撰之书。
丹溪自撰的书很多,常见的有:《格致余论》,是丹溪的论文集,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和 “相火论”,就载于此书;《局方发挥》,是丹溪对宋代《和剂局方》中的有关学术问题予以评论,提出 “重养阴”“戒燥热”等新见解;《本草衍义补遗》,是丹溪对宋代寇宗奭 《本草衍义》的 “补遗”,也是丹溪对本草的性味、鉴别、炮制、应用等方面的认识;《金匮钩玄》,是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集,记述杂证百余条,有论有方,词简旨明。其中有入室弟子戴思恭校补的内容,也非常精当。
3.掌握病因证治之纲
《丹溪心法》内容丰富,内、外、妇、儿诸科病证,几无不备;理、法、方、药系统、全面,丸、散、膏、丹,成方颇多。此书对杂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实践皆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应抓住 “病、因、证、治”这个大纲,才能执简驭繁地掌握其病症鉴别、治法要点及用药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学以致用的目的。
丹溪的私淑弟子,曾将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 《丹溪心法》载述的各科病证,精选70种,以 “脉、因、证、治”为纲,编辑成书,名 《脉因证治》。读之,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提纲挈领,颇切实用。明代医家秦景明认为,凭脉以求病因证治,殊费揣摩。不如以 “症”为首,先辨明病证,再寻其病因,切其脉象,最后综合分析以定治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用,又可避免歧误。他将辨治杂病的书名定为 《症因脉治》,通俗易懂,切合临证,见仁见智,各有千秋。
4.融贯诸证方药之治
《丹溪心法》是一部理验俱丰的综合性医著,书中所论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虽有其独立性,但许多病证之间,又有内在联系和明显的规律性。若仅从一病一证的学习中,还体会不出来。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前后互参,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丹溪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丰富的辨治经验。
例如,丹溪认为 “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力主清湿热,保真阴;“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百病多有兼痰者”,“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书中吞酸、嘈杂、痞满、翻胃等症,轻则用保和丸清热利湿,消积和中;重则用左金丸辛开苦降,泄肝和胃。实火或虚火导致的痰饮、嘈杂、虚劳、鼓胀等症,皆可用三补丸 (芩、连、柏)苦寒直折,泻热护阴。凡中风、中湿、咳嗽、恶心、呕吐、伤食、嘈杂、赤白浊、小便不通等病证,若因痰湿、郁火阻遏气机者,皆可用二陈汤加味燥湿清热,理气化痰。只有从许多病症虽异,病机相同的异病同治中,各篇互参,才能发现规律,掌握要点。
5.传承发展丹溪之法
朱丹溪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家,他在深入钻研 《内经》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前贤诸家的学术精华,融以理学观点,结合医疗实践,创造性提出了 “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崭新的医学理论。在治疗方面,不囿成见,敢于改革不良时弊,针砭时医固守 《局方》温燥积习。论病多责之气、血、痰、郁,尤着重于湿热内蕴与相火上炎。拟方选药,旨在清泄、利散、疏调,特别是倡导的滋阴降火之法,承前启后,影响深远。
丹溪对相火生理、病理的阐发,是明代薛立斋、赵献可、张景岳、孙一奎诸家,论述命门之火的依据之一。他倡导的养阴理论,曾使明代初、中期的医疗风气为之一变。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论治温热、湿热的养阴、救液、填精诸法,也是受其影响而形成。他辨治杂病的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取法,其影响还远及海外。今天,我们学习《丹溪心法》,就是要继承丹溪不拘成说,勇于创新的学风,学用结合,灵活变通等特色。对于丹溪书中诸说,要公正评价,不苛求古人,取其精华,重点掌握,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不断创新的目的。
(《中医研究》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