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疗法述评】
1.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风湿病,其致残率高,危害较大。西医对RA的治疗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以及生物制剂等。但相对于西药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负担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药治疗。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不断提高,治疗方法也不断增多。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既可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抑制西药引起的副反应。
2.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A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应用雷公藤治疗本病,疗效肯定,其机制与其抗炎镇痛、免疫抑制、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有关。白芍总苷治疗RA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氧化作用等。在RA活动期可选用秦艽、忍冬藤、荆芥、青风藤、萆薢、昆明山海棠等祛湿清热止痹的药物,可起到镇静抗炎止痛、调节免疫类激素样作用;在疾病后期,选用熟地、山药、山萸肉、砂仁、麦冬、玄参等养阴清热药物,可拮抗激素引起的阴虚内热的表现;同时可选用杜仲、淫羊藿、补骨脂、骨碎补等补肝肾药物以防治激素应用导致的骨质疏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之品可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紊乱,抑制病原体,抗炎、抗过敏、抗渗出,增强免疫力;通络止痛药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作用;补气养阴药可调节机体内分泌,提高免疫功能。诸药合用起到抑菌、抗组织变态反应、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3.对于治疗RA成方研究也有进展。研究发现:四物汤治疗本病可改善高黏度的血流,对血小板聚集有拮抗作用。血府逐瘀丸对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均有影响,并可增强免疫功能。桂枝芍药知母汤可抑制或控制RA病情发展。乌头汤有较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使RA之“滑膜炎”本质可从细胞及分子水平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得到部分证实,从而使中医的治法方药有所依据。
4.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治疗方法日趋多样,除中药内服外,还有针灸、外敷、埋线、穴位注射等方法,均取得了较为肯定的临床疗效。综合治疗是近年来普遍被各位医家认可的诊疗思路,充分体现了标本兼治、治未病的中医学术思想。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免疫有着很强的调节作用,其调节作用可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多个环节,可使异常增高的免疫球蛋白下降,并对T细胞亚群、NK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及因子产生影响,达到治疗效果。
5.中医药治疗RA的研究进展很快,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提高和完善的问题。①中医诊断标准、辨证标准、疗效标准缺乏统一性,给中医治疗本病的客观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治疗的疗效性、可比性和可重复性差。②临床报道大多局限于疗效观察或经验总结;且近期临床疗效观察多,而对于中远期临床效果的观察如1~2年或更长的较少;而对于观察指标的选择上,反应抑制滑膜炎症、阻止骨质侵袭这一优势上的指标更少。③临床实验研究尚不够深入,研究设计缺乏严谨性、科学性、规范性;大部分临床资料缺乏对照;缺乏前瞻性强、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盲法试验研究及多中心的循证医学评价。④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较少,中医药治疗本病机制的研究也相对较少。⑤对一些有效的复方或单味药的药理研究还不够深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辨证论治研究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RA的优势。⑥对中药剂型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较少,仍然是制约中医药应用和推广的重要因素。
6.今后研究应注重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应结合现代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多科知识,注重观察临床症状、免疫学指标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及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选择观察指标时可增加能反应阻止骨质侵袭的相关的细胞因子、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的指标以提高研究水平的前沿性。在疗效确切的复方或单味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科学而严谨地筛选有效成分。剂型的研究应当以方便、高效、低毒为主,以减少长期用药给患者带来的全身性的毒副反应。探索和创新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以辨证治疗结合其他疗法的综合提高治疗疗效。注重患者整体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