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眩晕(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现代医学将血压升高的疾病分为“症状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两类。症状性高血压是指某些疾病(如肾炎、内分泌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则一般与高级神经功能紊乱、遗传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脑力劳动和40岁以上者,且除血压升高外,无其他原发性的器质性病理改变。现将于己百用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
根据高血压的症状表现,其属于中医学中“头痛”“眩晕”“肝风”“中风”“肝火”等证的范畴,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与高血压相似的证候,在《黄帝内经》中记载很多,如“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等。所谓“厥”,是人身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高血压就是阴阳失调、气血并逆于上的疾病。阴阳失调和气血逆上的病机,主要责之于心肝火旺和肝肾阴虚所致肝风内动两个方面,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对于本病的发生,金元医家多以风、火、痰立论。明代张景岳则从虚而辨。《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并提出了“无虚不作眩”之说。
现在来看,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及内伤虚损,又与年龄、起居等因素密切相关。恼怒抑郁太过,致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风阳上浮,或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阳上扰,致成本病;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饮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进而化痰化火,痰火上扰,必作眩冒之疾,亦如《黄帝内经》所谓“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劳欲过度,耗伤气阴,或年老肾亏,阴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肝失滋养,以致肝阳化风而动内风窜动,乃为本病。在上述各种病因的相互作用下,使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心肝肾三脏阴阳平衡失调,是高血压的主要病机。
有鉴于此,于己百认为,但其发病主要是由于心、肝、肾三经功能失调,其中以肝经为枢、心肾为主,本病以阴虚为主。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亢逆上扰,晕、眩、悸、痛诸证悉作。甚则阳亢化风,而猝然昏倒,或见肢体麻木、震颤,舌蹇语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二)辨证论治
验诸临床,于己百认为本病证型虽多,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于临床中最为多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其证以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酸腿软,虚烦不宁,失眠多梦,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或寸关大而尺弱等为主,其治疗原则为滋补肝肾之阴、平肝潜阳息风,故其选方以张锡纯镇肝熄风汤加减化裁为宜。
基本处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钩藤 10g,地龙 10g,生龙牡各20g,石决明20g,炒麦芽20g。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义:本方实为镇肝熄风汤以生地易龟甲,菊花易川楝子、茵陈,复加钩藤、地龙与石决明组成。方中生地、牛膝滋补肝肾之阴,滋阴以治其本;代赭石、菊花、钩藤、地龙、生龙牡与石决明平肝、潜镇、降逆,潜降以治其标。生地滋阴清热、赭石镇肝降逆,补降同施,相得益彰;菊花宣散风热、牛膝引血下行,清降合治,相辅相成。如此,肝体得养、肝热得清、肝阳得制、肝风得宁,故晕、痛、眩、鸣诸证可除。更有牛膝与赭石相配,一以降血、一以降气,气血得以同下,则不并逆于上,而得返于下,自然血压得控而症情缓解。此外,以炒麦芽易原方之生麦芽,取护胃养胃之义,可防方中金石太多伤中损胃。
本方于临证时可随证、随症加减:
1.根据证型加减 临床治疗高血压用上述基本处方,可适用于除心肝火旺型以外的所有高血压的治疗。
(1)阴虚阳亢型:径用基本处方治疗。
(2)阴虚型:除有阴虚阳亢型之肝肾阴虚证外,尚有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等心阴虚的表现。治宜滋阴潜阳、平肝安神,用基本处方合杞菊地黄汤、酸枣仁汤加减治之。
(3)阴阳两虚型:头晕眼花、步履不稳,心慌气短,胸闷或痛,腰酸腿软,失眠多梦,畏寒肢冷,面胫浮肿,夜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兼弦。治宜阴阳双补、交通心肾,用基本处方合济生肾气丸(汤)加减治之。
2.根据症状加减 患者若头痛较甚,加菊花12g、蔓荆子12g或茺蔚子12g,疏风清热、散瘀止痛;若兼头胀目胀,加青葙子12g、草决明12g、夏枯草10g,清肝祛风、降逆除胀;头晕伴浮肿,加茯苓30g、泽泻30g,利水消肿、降浊定眩;耳鸣,加磁石30g、石决明30g、茯神12g,潜镇、降逆、通窍;腰酸困痛,加杜仲10g、桑寄生20g,或川断20g、狗脊20g,壮腰、健肾、止痛;面胫浮肿,加茯苓 30g、泽泻30g、车前子12g(布包),淡渗利湿、消肿利尿;手足麻木,加桑枝15g、鸡血藤30g,以通络、活血、祛瘀;抽搐震颤,加生龙牡各30g、钩藤12g、地龙12g、僵蚕10g,潜镇祛风、活血通络;舌蹇语涩,加石菖蒲10g、防风10g、生蒲黄10g、僵蚕10g,化痰祛风、活血通络;神经损伤,加防风10g、蜈蚣2条,祛风解毒、活血通络;胸闷心痛,加瓜蒌15g、薤白10g、丹参20g、五灵脂10g,宣痹通阳、通络止痛;心悸怔忡,加生龙牡各30g、磁石20g、紫石英30g,镇定、安神、定惊;若失眠多梦,加炒枣仁30g、川芎12g、远志10g,养血安神;若纳呆食少,加焦楂15g、陈皮10g、砂仁6g,消食、健脾、开胃;大便秘结,加枳实10g、玉片10g,或大黄(后下)6g,通腑、泄热、通便。
(三)案例举要
案例一:
寇某,女,55岁。1986年2月24日就诊。患者素体虚弱,自诉近日头晕、心慌、两手发麻、腰膝酸软,舌淡红、苔白,脉沉弦。血压180/95mmHg。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筋脉失养,治以滋补肝肾、潜阳息风、养血荣筋,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生龙牡各 20g,茯苓 20g,桑枝15g,鸡血藤15g,桑寄生20g,杜仲10g。日1剂,水煎2次分服。
2月28日二诊:上药服4剂,血压降至175/90mmHg,但仍有头晕、两膝酸痛、手麻等不适感,上方加钩藤10g、威灵仙15g,以祛风舒筋、通络止痛。
上方继服15剂后,血压降至164/90mmHg,以丸剂调理,以收全功。
案例二:
宋某,男,55岁。1998年4月20日初诊。患者诉说患高血压眼底出血2年,近来头晕目蒙、眼前时有黑点,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干便结,舌红苔少,脉弦细稍数,血压150/95mmHg。此为心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眼目失养,治宜滋阴潜阳、平肝安神,方投镇肝熄风汤合杞菊地黄丸(汤)加减。
处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钩藤 10g,地龙 10g,山萸肉10g,山药10g,牡丹皮10g,茯苓 20g,泽泻20g,茺蔚子12g,赤芍 12g,生山楂15g,炒枣仁20g。日1剂,水煎2次分服。
4月24日复诊:服上药4剂,头晕减轻、眼前黑点减少、夜晚睡卧较前安定,大便干结、几日一行,血压135/85mmHg,上方去山药,加枳实10g、玉片10g,再服6剂。
上方继服1周后,血压稳定,大便自调,视力有所增强,又以丸剂调理,以巩固疗效。
案例三:
苏某,女,62岁。1998年7月13日初诊。头晕头痛,胸闷背胀,颜面及足胫浮肿,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测血压160/100mmHg。证属肝肾阴虚,脾肾不足,心肾不交,治宜滋阴潜阳、健脾利湿、养心安神,方用镇肝熄风汤合济生肾气丸(汤)加减。
处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钩藤 10g,生龙牡各 20g,茯苓30g,泽泻30g,车前子(布包)12g,防己15g,丹参15g,炒枣仁20g,炒麦芽20g。日1剂,水煎2次分服。
7月17日二诊:服上药4剂,血压降为145/95mmHg,浮肿消退,失眠改善,头痛头晕减轻,去车前子,加石决明20g、枳实10g,再服6剂。
7月25日三诊:血压近日稳定在140~145/90~88mmHg,头脑轻快,胸闷缓解,大便畅通。本方有效,嘱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案例四:
安某,女,48岁。1990年4月14日就诊。患者自诉头晕6天,伴有腰膝酸软、两手发麻,平素身体较弱。舌淡红、苔白,脉沉弦。血压 170/100mmHg。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筋脉失养,以滋补肝肾、潜阳息风、养血荣筋为治法,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生地 15g,牛膝 15g,代赭石 20g,菊花 12g,生龙牡各 20g,桑枝 15g,鸡血藤15g,石决明20g,桑寄生20g,杜仲10g。日1剂,水煎2次分服。
4月18日二诊:上药服4剂,血压降至160/90mmHg,但仍有头晕、腰膝酸软等不适感,上方加钩藤10g、川断20g,平肝降压、壮腰健肾。
上方继服15剂后,血压降至154/85mmHg,以丸剂调理,以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