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服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目前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精神障碍的流行特征和病因研究较多,已广泛开展了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的研究,以明确处于某一阶层、某一人群或某一个民族中,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或患病率。研究成果主要有:一是明确了精神障碍分布的高危人群;二是明确了精神障碍的部分高危因素;三是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与本土化。但同时我们应当指出:当前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由于诊断标准和调查方法的差异,导致报道的有些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且目前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分析和实验性研究很少,因此,对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大多数研究多是以精神障碍临床治疗研究为主,专门研究精神障碍预防和康复的较少。

(一)高危人群的精神障碍患病情况

儿童及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受灾人群、失业、离异者、新移民等所谓“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基础和资源,将精神障碍预防工作纳入相应的工作体系,不仅对预防精神障碍有重要意义,同时将有利于全民心理素质的提高。

1.儿童及青少年

我国大陆有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3.4亿。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社会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人口控制政策带来的独生子女问题,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等,导致儿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因不适应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而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扰,出现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全国22省市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亦屡有发生。另外调查发现,青少年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儿童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也日趋严重。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素质。

2.妇女

国内资料提示孕产期各种不良心理行为发生率超过20%。我国农村调查表明,23%接受绝育术的女性有轻、中度以上的心身症状。我国的女性自杀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村妇女的自杀率更是引起国际世界的关注。

3.老年人群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卫生保健也将更加受到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精神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抑郁等的防治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显示,我国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症的患病率正逐渐增高。1999年北京地区调查,65岁以上人口抑郁症患病率为3.85%;65岁以上人口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3.86%;上海地区65岁以上人口老年性痴呆患病率为4.6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4.受灾人群

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平均每年使2亿人受到程度不等的影响,加上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的受害者,构成不可忽视的一个巨大群体。灾害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抑郁障碍、各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药物和酒精依赖、成瘾)等,需要进行医疗干预。根据对国内外52项相关研究的总结,人群经历灾害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平均增加17%。中国灾后PTSD发病率与持续时间与在其他地区研究的结果一致,如张北地震受灾群体3个月和9个月内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24.2%。除PTSD外,最常发生的还有抑郁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灾难性事件后报道的患病率在20%左右的居多。据估计,受灾人群中,发生酒精依赖的占35.5%,发生药物依赖的占22.9%。

(二)几种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

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按照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精神障碍包括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这些疾病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民的心理健康。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约占我国住院精神病人的50%。199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残疾者中82.5%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所致。1982年我国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5.69‰,1993年上升为6.55‰。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城市的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及总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农村,前者为7.11‰和6.06‰,后者为4.26‰和3.42‰。

2.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抑郁症

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观念、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功能障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的最低估计为3.02%,即全国有4000万左右抑郁症患者。调查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约为10%~25%。抑郁症为复发性疾病,年复发率为30%以上,即全国每年有780万人次复发,其中30%严重甚至需住院治疗。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约为2%,37%的患者在发病后一年之内复发,60%的患者可能在2年之内复发。

3.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痴呆,病情发展随病程加重,病因迄今未明。由于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使得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必然相应增加。这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3%左右,与发达国家接近。

(三)精神障碍病因研究状况

综观目前对精神障碍的病因学探讨表明,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即内、外因素在其发病中共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应注意到两者的作用并非平分秋色。在某些精神障碍中某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而在另一些疾病中则另一些因素起决定性影响。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许多精神障碍的起因,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在焦虑症、心因性精神障碍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同时发现有神经生理学的改变。如焦虑症有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的改变,强迫症可能有五羟色胺分泌减少等,这说明生物学研究对这些疾病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另一方而,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所谓“内因性”精神病、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某些类型等,则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或性格特征、发病年龄等特点起着主导作用。

当然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它可能作为发病的促发因素而起作用。又如颅脑损伤、感染、躯体发病等伴发的精神障碍,躯体因素成为了引起精神障碍的直接主要因素。但也应看到同样的外伤、感染、中毒和躯体疾病等,某些人可产生精神障碍,而另一些人却不出现精神障碍,不得不认为这种差异与病人的遗传因素、性格特征、年龄和当时的躯体功能状态等因素有关。同时,直接致病的躯体因素也会影响到精神障碍的发病及其转归损伤的程度、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等。中毒疾病的毒品种类、剂量和中毒后的时间等,感染疾病的病种、病原体毒等的种类、发热的高度等,这些与精神障碍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