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我国精神障碍流行现状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及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分化日趋明显,失业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精神障碍发病情况和影响因素也在发生变化。精神障碍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1993年全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障碍患病率是13.47%。2001—2005年间Michael Phillips教授等人对山东、浙江、青海、甘肃四省进行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目前,我国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1600万人以上,每年还会至少增加10万名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WHO、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对全球疾病负担的调查指出,神经精神障碍负担逐年上升。1990年为10.5%,1998年为11.5%,推测到2020年将上升至14.5%。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曾指出,精神卫生应受到卫生界与科学界的更大关注。精神障碍不仅加重了社会负担,而且有攻击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经济发展。因此,开展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动态地掌握精神障碍流行现状、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科学制定和评价精神障碍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04年8月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及中国残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障碍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障碍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按照《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确立的工作目标,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障碍预防知识知晓率2005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10年降到12%;精神分裂症治疗率2005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精神障碍治疗与康复工作覆盖人口2005年达到4亿人,2010年达到8亿人。
具体对策如下:
1.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建设
加强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各级政府要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政府重大议事日程,明确目标责任,掌握精神障碍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县级以上政府成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和协调组织,明确有关部门职责,统筹落实和安排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精神卫生工作和落实各项措施。
2.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2012年10月26日公布并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武器。
3.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筹资模式
各级政府须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精神卫生工作的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筹措资金,建立和完善贫困精神障碍患者的医疗和救助制度;制订具体办法,鼓励单位、团体和个人资助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和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精神卫生宣传、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防治知识。
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应组织定期精神卫生宣传活动。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向大众传播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防治知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信息。
5.加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
各地区、各部门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现有的工作基础和资源状况,明确本地区、本部门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和优先干预措施。
6.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保障措施,做好重点精神障碍的医疗和康复工作
搞好重点精神障碍的医疗和康复工作,是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各部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制订综合对策,切实扩大精神障碍患者获得医疗和康复服务的覆盖面,促进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
7.加快精神卫生工作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相关规范和标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形成结构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8.监测与信息
建立国家精神障碍信息网络,及时掌握精神障碍流行情况、疾病负担和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需求,为制订干预措施和决策提供依据。
9.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科学研究是有效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关键。各有关科研机构应积极开展适合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的心理卫生、精神障碍干预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及时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精神卫生工作;开展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等重大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等的科学研究。
(王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