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学(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助产相关理论

助产理论(midwifery theory)是指对助产现象及本质的规律性、系统性认识,用以描述、解释、预测和管理助产现象。其意义在于为助产实践、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助产专业发展。助产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出现即存在的古老职业,然而助产学却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因此,用于指导助产实践和研究的成熟理论并不多。自20世纪60年代起,助产学的理论研究开始出现,至20世纪90年代得到深化发展。21世纪初期,助产学开始以一个新的视角审视生育的本质,进入了当代助产理论时代。

一、助产理论概述
(一)助产理论的核心概念

现代助产学理论框架由5个核心概念构成,即人、环境、健康、助产和自我认知。助产学的诸多理论模型都或多或少的围绕以上五个核心概念展开。

1.人(person)

作为助产的服务对象,人是助产专业最为关注的因素。人为一个开放系统,与周围环境持续不断地发生互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思考、判断、选择及适应的能力。助产中的人主要指生育妇女和胎婴儿,也可延伸至家属,以及妇女所处的家庭、社区、团体或整个社会。

2.环境(environment)

个人、家庭、团体及社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人的生存有赖于与环境持续不断的互动,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产生自己独特的生活及行为模式,并与他人及环境保持协调一致。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因此,助产需要关注环境,为孕产妇提供有助于生育的最佳环境。

3.健康(health)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每个人都有维持自己生命、健康及幸福的能力。怀孕与分娩通常是正常的生理过程,助产服务的核心就是促进孕产妇的健康和幸福。

4.助产(midwifery)

助产是健康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促进正常分娩,保障母婴安康的重要手段。其核心理念是以“妇女为中心”,视怀孕分娩为正常的生理过程,相信妇女正常分娩的能力,尊重妇女的尊严和自主权,在生育全程中为妇女提供连续的、整体的、个体化的支持、照护和咨询。助产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实证支持等方法,来保障高质量的助产服务,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5.自我认知(self-knowledge)

指的是助产士所持有的个人或集体信念,是对来自其他专业的知识、自身的经验,以及源于生活的价值观和态度的整合。助产士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对生育过程的自我认知),可从根本上影响到助产士对以上四个核心概念的理解,进而影响其在助产实践中的态度和行为。因此,作为助产学的第五个核心概念,助产士的自我认知是其他四个核心概念的基础,并与其相互影响。

不同助产学者针对其研究重点,在各自的理论中对以上五个核心概念有着不同的侧重,而这一侧重点的变化,也反映了生育模式和助产实践的变化。

(二)生育模式与助产理论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育模式的变化对助产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obbie Davis-Floyd归纳的以下三种生育模式对理解助产理论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即技术性生育模式、人性化生育模式和整体化生育模式。

1.技术性生育模式(technocratic paradigm of childbirth)

该模式基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将母体看作可被分割的机器部件;强调对生育过程的控制;视生育过程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

2.人性化生育模式(humanistic paradigm of childbirth)

该模式基于“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把母体看作是有机生物体,是有思想、有情感且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的完整的社会人;重视生育过程的社会性;强调以孕产妇为中心,尊重其文化背景、生命价值及个体需求。

3.整体化生育模式(holistic paradigm of childbirth)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将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与现代科学的实证方法有机结合,与中医理念一脉相承。把母体看作持续与外界交换的能量场;强调生育过程的整体性,既重视孕产妇自身的整体性,也关注孕产妇与自然的整体性。

对母体、孕产妇身心关系以及产科服务重点的界定是以上三种生育模式的本质区别。在具体助产实践中,这三种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并非绝对排他,而是通过助产士自我认知进行整合,以适应不同工作情境。

二、助产相关理论

助产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助产教育进一步完善,助产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助产学者对助产的现象及本质进行了不断地探索,20世纪90年代助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进入21世纪,为促进正常分娩,助产学者们基于健康生成论,对生育和产科服务的本质和结果进行了新的诠释,开创了当代助产理论。

(一)助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家Ernestine Wiedenbach被认为是最早在助产领域提出理论的学者。主要由于其在建立护理理论时已注册为美国护士-助产士,并且其理论的提出基于产科服务。Wiedenbach指出助产护理的目标是满足人(照护对象)对帮助的需求。为更好地指导实践,她于1964年在对助产护理实践经验和观察的归纳性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助产护理实践与过程理论:帮助的需求(need-for-help)。Wiedenbach把“帮助的需求”定义为:“个体对能够恢复或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或活动的需求,以达到使用自身能力来应对其所处环境中的内在需求的目的”,该理论围绕着助产护理的理念、目的、实践和艺术四个要素展开,当帮助的需求存在时,这种需求可通过孕产妇身体或情绪呈现。助产士应能感知并识别其需求,依此制定帮助计划,协调相关资源,采取措施予以帮助,并在帮助过程中对服务效果予以验证和调整。

代表着助产专业理论的起源。在Wiedenbach“帮助的需求”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助产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主要代表理论有:①美国助产护理理论家Reva Rubin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母性角色的获得理论(maternal role acquisition theory);②美国产科护理理论家Ramona T.Mercer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产前压力理论(theory of antepartum stress)和母性角色的获得理论;③英国护理理论家Rosamund Bryar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提出的组织管理以及助产实践的行动研究理论(the action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s and midwifery practice);④英国助产理论家Jean Ball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母亲情绪健康的躺椅理论(the deckchair theory of maternal emotional wellbeing)。

(二)当代助产理论

进入21世纪,为降低生育过程中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促进正常分娩,助产学者们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指导助产学科发展的新理论。这一时期,英国著名助产研究者Soo Downe及其所带领的生育与健康研究团队(research in childbirth and health,ReaCH)基于健康生成论,进行了系列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生育和产科服务的本质和结果进行了诠释,开创了助产理论的新时代。

健康生成论(salutogenesis)由美国裔以色列心理学家Aaron Antonovsky在1979年提出。Antonovsky指出健康是在完全不健康和完全健康这条轴线上移动的一种连续变量。与传统的注重风险和疾病相比,健康生成论所关注的是人类获得健康的资源和能力,即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探索人如何能从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发展出发,来利用普遍性的防御资源(generalized resistance resources),维持和促进个体向着轴线上健康一端不断前进。普遍性的防御资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物质因素(金钱、知识、体验、自尊、信仰、社会支持、健康行为、看待生活的角度等)。健康生成论中的核心概念是心理一致感,指个体在应对生活中内外环境刺激时,所保持的一种可控且有意义的一般自信倾向,由以下三要素组成:

1.可理解性

是指个体认为内外界环境的应激源是有结构的、可预测的和可解释的,属于心理一致感的认知成分;

2.可控性

是指个体有能力调动自身和外部环境资源应对面临的挑战,属于心理一致感的工具成分;

3.意义性

是指个体认为生活具有意义,值得为来自外界环境的应激和挑战付出时间和精力,属于心理一致感的动机成分;健康生成论一经出现,便在母婴保健领域产生了强烈反响。基于健康生成论,每一个体与其过去经历的联系会构建出个体独特的“心理一致感”,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人群。因此,人们应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原本视为病理的产科症状(如产痛、过期妊娠、产程缓慢等)。Downe和McCourt建议可采纳健康生成论中健康幸福的概念,从与病理学对立的视角来重构妇女的健康照护和研究,从构成“心理一致感”的三要素出发,提高妇女对生育的理解性、可控性和意义性,从而促进正常分娩,使其获得满意的分娩经历和结局。

(蔡文智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