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为了准确描写小儿脏器病变和体征的部位和范围,常借助腹部天然体表标志,可人为地将腹部划分为几个区,以便熟悉脏器的位置和其在体表的投影。
一、体表标志
常用腹部体表标志如下:
肋弓下缘(costal margin):由第8~10 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 浮肋组成。 肋弓下缘是腹部体表的上界,常用于腹部分区、肝、脾的测量和胆囊的定位。
剑突(xiphoid process):是胸骨下端的软骨,是腹部体表的上界,常作为肝脏测量的标志。
腹上角(upper abdominal angle):是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常用于判断体型及肝脏的测量。
脐(umbilicus):位于腹部中心,向后投射相当于第3~4 腰椎之间,是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在小儿,此处易形成脐疝。
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是髂嵴前方突出点,是腹部九分区法的标志和骨髓穿刺的部位。
腹直肌外缘(lateral border of rectus muscles):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为手术切口和胆囊点的定位。
腹中线(midabdominal line):是胸骨中线的延续,是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此处易有白线疝。
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是腹部体表的下界,是寻找股动、静脉的标志,常是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是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共同组成腹部体表下界。
肋脊角(costovertebral angle):是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为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二、腹部分区
小儿常用的腹部分区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四分区法
通过脐划一水平线与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 各区所包含的主要脏器如下:
1.右上腹部(right upper quadrant)
肝、胆囊、幽门、十二指肠、小肠、胰头、右肾上腺、右肾、结肠肝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2.右下腹部(right lower quadrant)
盲肠、阑尾、部分升结肠、小肠、右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增大的子宫、男性右侧精索。
3.左上腹部(left upper quadrant)
肝左叶、脾、胃、小肠、胰体、胰尾、左肾上腺、左肾、结肠脾曲、部分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4.左下腹部(left lower quadrant)
乙状结肠、部分横结肠、小肠、左输尿管、胀大的膀胱、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
四区分法简单易行,但较粗略,难于准确定位为其不足。
(二)九分区法
由两侧肋弓下缘连线和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为两条水平线,左、右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为两条垂直线,四线相交将腹部划分为井字形九区,即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部)及上腹部、中腹部(脐部)和下腹部(耻骨上部)。 各区脏器分布情况如下:
1.右上腹部(右季肋部right hypochondriac region)
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上腺、右肾。
2.右腹部(右腰部right lumber region)
升结肠、空肠、右肾。
3.右下腹部(右髂部right iliac region)
盲肠、阑尾、回肠末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
4.上腹部(epigastric region)
胃、肝左叶、十二指肠、胰头、胰体、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5.中腹部(脐部umbilical region)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下垂的胃或横结肠、肠系膜及淋巴结、输尿管、腹主动脉、大网膜。
6.下腹部(耻骨上部hypogastric region)
回肠、乙状结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
7.左上腹部(左季肋部left hypochondriac region)
脾、胃、结肠脾曲、胰尾、左肾上腺、左肾。
8.左侧腹部(左腰部left lumbar region)
降结肠、空肠、回肠、左肾。
9.左下腹部(左髂部left iliac region)
乙状结肠、淋巴结、女性左侧卵巢和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
九分区法较细,定位准确,但因各区较小,包含脏器常超过一个分区,特别是小儿,加之体型不同,脏器位置可略有差异(表6-1,图6-1)。 临床上常用四分区法,其不足之处,以九分区法补充,如在四分区法的基础上加用上腹、中腹、下腹和左、右侧腹部。
表6-1 与年龄相关的腹部解剖学差异
图6-1 婴幼儿和成人的腹部解剖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