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分析

一、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内容

现阶段我国健康管理服务无论从服务供给主体还是服务形式和内容方面都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国家大力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大环境下,传统健康管理服务主体和新兴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和企业都清楚地意识到健康管理服务领域的巨大前景和商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以健康管理服务为核心,以其他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主体为支撑和补充的立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在这一庞大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中,不同的供给主体发挥着各自重要的角色。这一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一旦形成并发展成熟将不仅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减轻国家医疗负担,促进国家健康管理服务蓬勃发展。

(一)社区健康管理服务

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对社区居民的生命全过程进行监控,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向居民提供健康维护服务,构建社区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对居民进行综合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疾病治疗,达到治未病、减轻医院压力、减少患者就医费用的目的。目前,我国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有不同程度的需求,而且有一定比例的社区居民愿意自愿付费进行一级(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和二级(针对发生的疾病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模式”医疗模式)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内容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该项目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主要包括面向所有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面向特定年龄、性别、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面向疾病患者的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基本健康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指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规划提出,到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40%以上,继续开展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和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适龄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稳定在96%以上等。

然而,仅仅依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还远远不够,目前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几乎很少涉及规范的健康指导计划制定、定期回访、长期追踪等后续服务。未来,根据不同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等特征的人群的健康需求建立立体化的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是社区健康管理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其他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主体参与,如大型综合性医院、商业体检机构、健康保险公司、健康相关IT行业、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

(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

医院是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更是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以健康管理服务为核心,以其他健康管理供给主体为支撑和补充的立体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随着居民的健康需求的变化,综合性医院也应该逐渐由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救死扶伤向同时兼顾“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理念逐步转变。

健康管理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对健康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和预测、健康咨询指导以及健康干预等各个环节都有很高要求。医院实施健康管理服务有着巨大优势:设备齐全先进、多学科专家资源丰富、专业技术人员水平高,而且医院信息系统先进完善,拥有涵盖住院和门诊病人的详细资料,可以精确定位健康服务需求人群及需求内容,可以针对不同需求人群提供适宜的卫生服务。如对健康、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咨询,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评估,给予健康指导;为康复期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康复指导;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精神状态、营养、饮食、生活行为等各方面的指导,并进行跟踪治疗;对于高端人群可根据其需求设置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多年的医疗卫生活动中,形成了较高的品牌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和患者的认可与信赖。同时医院也拥有稳定、庞大的客户群及潜在客户群。在医院品牌影响力的作用下,健康管理服务较容易赢得社会和客户的认可与信赖,使医院原医疗服务的客户群及潜在客户群成为健康管理服务的客户群。医院健康管理市场大,利润高,现金流回收快。与其他机构相比,医院有着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为健康管理客户提供就医绿色通道为健康管理一条龙服务提供了良好保证。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是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最好抓手,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或体检科主要是开展体检工作,即健康信息采集,而后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虽然有但占比较少甚至没有,但是健康体检中心为医院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已经做了前期探索,为未来健康管理服务的真正落地提供了宝贵经验。近年来,很多大型综合性医院对于体检部分重视程度显著加强,也逐步完善和拓展之前以健康体检这一单一形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此举背后的推动力正是健康管理服务这一巨大市场给医院带来的不菲收益。

(三)商业健康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服务

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的认知和需求中健康体检是普及率最高、需求度最高的项目、接受度最好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健康体检是健康监测的核心内容,是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干预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健康体检市场蓬勃发展,尤其是商业体检机构在完善以往体检服务、扩大体检市场的同时正逐步向建立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转变。目前较为理想商业健康体检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每个医院各自的场地要求设置合适的环境,以及根据每个省市的人群特点制定适合的体检项目。其次,坚持优化合理原则,即所有设计均应遵循优化体检流程、利于健康管理服务的原则。体检前,重视优化体检环境、设计合理体检套餐,以吸引更多的体检客户。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进行网上预约体检、手机预约体检、在线咨询等服务,以减轻体检现场压力、节约体检客人时间以及进行实时动态跟踪服务。体检中,优化体检流程,实行分层、分区管理,以优化体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注重现场环节质控。体检现场采用iPad等便捷式电子设备进行客人信息及问卷采集。体检后,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可随时随地查阅、调用个人健康信息。调用体检数据及其他健康信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常见慢性病患病风险进行评估。采用分级个性化管理,按照低危、中高危、慢病三类人群进精细化划分,分别管理。健康管理原则:先进行初期评估,设定干预分级目标;然后实施具体的健康指导,生活方式分析;饮食、运动、心理指导、药物干预;再进行中期评估,电话、短信、专家回访或上门随访指导,调整干预计划;最后进行评估并持续跟踪随访,最终形成从健康检测到健康评估、再到健康指导,最后进行健康干预的循环过程。直至将慢病控制在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或在理想状态下为止。

此外,在客户生病时,根据客户提供的初步病情,告知注意事项,提前预约专家就诊,开辟绿色就医通道;客户就医回家后,代送报告和医药,及时了解恢复状况,并安排医师与客户沟通;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多种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目前,我国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实施这种模式,该集团已与全国200多个城市的5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网络,从而为客户提供覆盖全国网点的健康管理服务。部分健康管理机构还采用会员制方式的健康资产管理模式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倡导人群购买不同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通常是一些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在全国有与其合作的医疗机构,形成医疗服务系统,以会员制的方式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实施这种模式的如北京环球医疗救援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环球健保”健康资产管理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由三大子系统构成:健康资产评估与计划管理系统、健康资产干预管理系统和健康资产维护与保障管理系统。会员的缴费水平与享受的服务分为不同层次,最高层次能享受3大系统的所有服务;所有会员都能享受健康资产干预管理系统提供的健康风险因素管理的服务,当监测到身体和心理等相关系统的异常及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后,通过该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达到早期发现疾病、预防疾病的发生、治疗疾病、延缓疾病进展及并发症的出现的目的。

(四)商业性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

我国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机构养老是指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将老人集中在专门为其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中养老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包括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老年康复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等。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及社区养老相比,机构养老既可以分担家庭养老的功能,又能为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来自民政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存在项目少、水平低、设施不完善、人才缺乏,与民众需求差距大等主要问题。“十二五”时期,国家积极推进医疗与养老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强调在养老服务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养老机构在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健康检测和信息收集方面,老年人健康体检不能实现常态化,难以保证质量,且体检后续工作未能及时跟进,对健康危险因素及危险分层不能及时做出评估。也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处置方案,体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健康效益。如老年人健康档案是掌握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基本工具,完整的健康档案能够帮助健康管理者系统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患病的相关信息。在具体操作上,有些养老机构由于软硬件的限制,一次性输入的健康档案资料不能及时更新,对慢性病的追踪、随访所产生的数据不能及时录入,形成死档。其次,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方面,健康风险评估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和健康危险因素导致特定疾病或死亡的频率及潜在的健康损失程度的描述和估计,是进行健康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规范》将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定义为:养老服务机构为住院老人提供的健康状况的系统评价和健康等级的划分。目前养老机构开展的健康评估服务主要根据2001年民政部发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将入院老年人分为自理、介助、介护三个护理等级,缺乏系统的健康状况评价。系统的老年人健康评估应包括健康史、自理能力、精神状况、功能活动等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老人进行健康分级,而不仅是护理分级。最后,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和健康促进健康干预是根据健康评估出的已有疾病和潜在的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制订科学有效的健康促进计划。目前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患病和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情况主要开展了心理、运动、饮食、健康教育、药物等干预等健康干预服务。我国养老机构成熟的健康干预模式尚未确立组建。所以,养老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智能信息化健康管理服务

基于IT技术的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有几种类型:健康管理穿戴式设备开发、健康管理软件APP开发、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健康管理信息系统、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协同管理系统和智能知识库系统等为健康管理服务的提供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和网络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IT公司通过IT网络技术和专业的远程监护设备,依托合作医院的知名医疗专家与专业健康顾问团队,建立开放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为个人与家庭提供科学、系统、全方位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具体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慢性病健康促进、健康维护方案、家庭健康远程监护、健康咨询、医疗专家、门诊预约、住院预约、手术预约、特需医疗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服务,把专业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带进家庭,改变过去传统的有病才就医的服务模式。美国的一些IT公司,如谷歌、微软,都开发了数字化医疗服务平台。微软把家庭用的终端监测仪,比如血糖仪、血压仪等与网络进行连接,系统自动传输检测数据到中央数据库,公司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数据值的变化和异常,更关注一组数据的状态和变化,从而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对象,帮助管理对象改善健康行为,维持健康状态。IT公司等主体参与健康管理,能够发挥其IT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业的远程监护设备、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健康管理的能力,也有利于推动企业进一步根据居民需求,开发适宜的产品和服务,使健康管理的发展紧密围绕居民需求的变化,提供人性化、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例如方正集团发挥与北京大学合作的优势,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通过自建、并购和托管等方式形成自己的医疗网络,建立健康管理中心,为目标人群提供健康管家和动态健康风险档案管理,具体包括疾病评估、健康体检、绿色就医、物理治疗、营养保健、运动健身、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北京亿康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成立,致力于健康医疗产业事业发展,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利用移动互联网的高科技智能手段,打造国家健康促进智能网络平台及健康管理终端,建立国家远程医协同医疗云平台,实现智能物联全民覆盖的网络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正着力开发社区健康管理在线服务平台,并完成V3.0开发及测试工作,成熟后将在全国范围内的试点社区上线运行,成为社区健康管理的重要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宁软件”)同期正式发布了卫宁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医讯通、优生优育健康服务平台三个新产品。卫宁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是集“体检管理和慢病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医讯通”掌上健康助医平台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实时叫号查询、检查以及检验报告查询和处方查询等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优生优育健康服务平台基于移动物联网技术以数据的采集、交换、分发、整合、挖掘分析等为核心服务,为孕妇提供风险预警提醒、保健咨询、健康宣传教育、预约诊疗等服务,是基于物联网的优生优育健康服务示范工程。

(六)健康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

目前,我国全民医保计划也仅是针对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对处于亚健康和临界高危状态的人群,尚不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医疗保险管理中引入健康管理的理念,将基本医疗保险与预防保健相结合,引导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将个人账户内积累的资金用于健康管理,既有利于减轻医保基金的压力,又有利于实现人人健康的目标。但健康维护又需要专业的、有医疗背景的机构,这就出现了有医疗背景的第三方健康管理组织,如美国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集团合作,突出了健康预防和健康维护的重要性,提倡早发现和早治疗,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同时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社区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社区居民购买了健康保险产品后,健康保险公司作为其代理人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委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购买者信息,并提供长期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例如,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浦东一家社区卫生中心合作实施“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保险公司与客户签订“全科医生家庭服务知情同意书”,为客户指定医生和公司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保险公司服务专业联合为客户进行健康体检,收集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评估,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提供营养膳食、运动健身等健康管理计划,分健康体和非健康体(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进行相应的预防控制路径管理;根据系统中防控路径单的要求和提示,定期对客户进行随访、健康教育、短信提醒、电话提醒客户按时到医院进行随检和配药。

(七)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健康管理服务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后,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部分省市把建立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纳入全省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健康管理中心,开展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还有巨大的市场。在人力、财力资源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政府的全额拨款单位,服务资金充足;在物力资源上,中心配备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X射线机等体检设备,以设备的最大负荷作为评价指标,现有设备基本满足供需要求,今后应有计划地购买设备仪器等手段来进一步优化。开发了一系列健康管理服务产品,针对服务对象的个体特质、需求特点、经济条件,通过信息收集、状况评估、干预和效果检测四大步骤,即:“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处方”、“健康监测”,组合开发出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产品,并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此不断地改良产品,并通过免费组织高水平健康讲座,促进健康管理服务的推广及时发现居民早期病变,通过采取针对性的健康促进与干预,逐步实行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了疾病风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健康管理服务更容易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良好口碑。

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非政府组织在各国的公共服务提供领域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对于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非政府组织将会是政府和市场之外新的提供主体。我国非政府组织提供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组织灵活、接近公众、效率高、具有创新性等优势,非政府组织提供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健康管理服务大力发展的政策使得非政府组织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政治可行性加强,在人才、资金、技术方面均获得支持。当然非政府组织提供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劣势资金和人员缺乏、知识及经验欠缺、协同性不够等劣势,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大、全球化、政策支持等机遇以及合法性欠缺、实践不足、公众认识有限等威胁。但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非政府组织在健康管理服务领域取得发展。

(八)其他健康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及促进人人健康的宗旨决定了健康管理服务业态的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务以个性化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为基本管理为核心,与多个行业密切关联,除了上述的相关行业以外,健康管理服务还涉及健康用品、健康娱乐、中医医疗保健、健康旅游、养老地产、保健品开发、护肤美容、足疗按摩等不同服务形式或内容的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的快速、良性发展自然需要多业态服务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健康管理服务巨大市场前景下,在各行业蓬勃发展激烈竞争下,企业准确定位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寻求错位发展,实现共赢才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市场选择。

二、健康管理服务现存问题
(一)健康管理理念普及度不高

一方面,健康管理服务客体即居民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旺盛,居民健康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是传统观念依旧牢固,更多人关注重点仍然是身体是否患病及如何治疗,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早期防治重视程度较低,较多的被动就医,较少主动管理健康。另一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主体,如大型综合性医院内医院医护人员,服务对象多为疑难病、危重病患者,健康、亚健康人群相对很少,长期形成的传统服务理念根深蒂固,对健康、亚健康检测技术与干预手段不易接受,难以在短期内树立健康管理服务理念。

(二)健康管理人才匮乏

健康管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提供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服务人才匮乏,素质良莠不齐,这与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的急剧上升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如社区健康小屋等社区健康管理处的医务人员多由全科医生兼任,或由护士服务,这些人员大多数没有进过系统正规的健康管理师培训,其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医院缺乏经过健康管理专业化培训的人员,人员知识结构更新不够及时,造成服务团队不够专业,难以达到健康管理服务的真正要求。专家估算我国至少需要200万健康管理服务人才,而目前从业人数仅10万余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缺口更大

(三)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整体缺失、机构良莠不齐、产品质量无法保障、营销策略滞后

由于目前健康管理机构良莠不齐,再加上一些健康管理机构不当宣传,给健康管理服务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一是体检不能实现常态化,难以保证质量;二是体检后续工作未能及时跟进,对健康危险因素及危险分层不能及时做出评估;三是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处置方案,体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健康效益。健康档案不完整、虚假,死档等问题。健康管理服务为非必需品,健康管理服务需要新的营销策略。尤其是直接面对最广大劳动群众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如果拓展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医院传统的营销策略滞后,营销观念不易转变以及不善于非必需品的营销,不利于健康管理服务业务的发展。

(四)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行业规范

目前国内健康管理机构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严重制约了健康管理服务的良性发展。就健康体检来说,国内应用的体检软件和风险评估软件五花八门,健康管理信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量数据因标准不一无法实现大样本统计分析,导致健康管理不能深入开展。因此,如何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健康管理,如何依托现有的数字化诊疗平台,构筑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更好地实施健康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健康管理服务支付体系尚未建立

健康管理服务与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机制未衔接。我国现行的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制度属于事后经济补偿,即居民得病且产生医疗费用时才能得到经济补,而购买健康管理服务时不会得到经济补偿。健康管理服务的支出费用主要是由个人支付,而非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机构支付,未体现其社会性。现行的健康保险或医疗保险制度,不利于居民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继而不利于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早期预防缺乏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投入,由于缺乏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投入,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现阶段仍然以体检为主,后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开发应用缓慢,非常不利于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此外,先付费防病的观念尚未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相关研究者建议先在健康险投保者、高收入职业人群、法定性体检人群(各类从业人员、职业接触者、慢性病调查者等)3类高端客户群中重点推行,让这三类人群先健康起来,从而产生健康示范效应,使公众真正体会到“先付费防病”的健康管理优势,以便在低收入阶层中进行逐步推广。研究表明,健康管理的需求度受付费水平的影响,建议卫生部门根据居民的经济水平和需求水平设置合理的价格,同时引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体检机构、保险公司、消费者等相关方对其进行投资,促进社区健康管理事业的发展,提高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度和满意度。

(六)智能化、信息化支撑不足

健康管理服务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化智能系统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数据的实时获取,健康风险即时评估,动态健康干预方案的制定,远程健康咨询、监控、干预等服务,健康管理服务预约、健康体检在线访问、健康档案的实时更新、医院挂号就诊等等都离不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传统的医疗服务和管理工作等需要高强度的劳动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都消耗在事务性工作上,严重影响了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尽管部分机构或企业在信息化、智能化健康管理系统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多数相关健康管理服务主体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对高效健康管理服务的支撑。

(七)健康管理服务供给者之间合作不够

健康管理服务行业是投入高、技术含量高、周期长的服务产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的支持与企业的协助,如政策、资金、技术等。缺乏政府和社会支持、企业的协同合作,健康管理服务快速发展无从谈起。健康管理服务体系需要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务主体的协同合作,最终达到多赢的局面。

三、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对策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文件)等大力推进我国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得到较大发展。各省市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积极制定和研究地方性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相关政策,为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支持。以浙江省为例,自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浙江省健康服务业的投资非常踊跃,发展势头强劲,仅2014年12月,在涉及社会办医、健康旅游和文化、健康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相关支撑产业的5大领域,签约投资额达512亿元,健康服务业已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面对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

(一)加大健康管理理念宣传力度

向居民传达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改进健康观念。如鼓励居民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保健、医疗。新闻媒体及卫生部门应加强宣传,普及健康管理知识及健康体检、健康咨询、疾病早期筛选与预防、就医绿色通道、健康档案、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健康保险、健康风险评估、疾病管理等健康刮泥服务项目,帮助居民树立“健康可以管理”的理念,鼓励居民主动进行自我健康管理,通过多渠道促进居民健康,医务人员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医疗机构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服务理念,促进“以疾病为中心”理念向“以健康为中心”意识的转变。

(二)培养健康管理人才,建设健康管理团队

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规范并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及老龄健康管理方向,培养高技能复合型老龄健康管理人才健康管理服务自身特点,决定了服务团队人员的专业化、多样化、复合型。2011年9月16日,国内高校首家健康管理学院在杭州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该校于2014年5月正式建立了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健康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近250人,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在全国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健康管理学院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旨在缓解国内健康管理人才巨大缺口问题,推动学校特色学科快速发展。高校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的同时,社会化健康管理职业培训体系日趋形成,国家健康管理师培训就是一个范例。健康管理师是卫生行业特有的国家职业,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对持证人从事健康监测、健康评价、健康维护、健康促进等相关工作技术水平的认证,是其具有相应专业水平的证明,由该职业全国唯一认证单位—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鉴定及发证。学员经培训后,参加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国家职业资格健康管理师鉴定考核,考核通过者将获得由劳动部、卫生部颁发的相应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在中国卫生人才网发布考核合格学员证书及相关信息,提供学员成绩和证书编号查询。2014年,民政部也启动全国老年健康管理师培训工作,加大我国老年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国家加大健康管理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健康管理科学研究投入,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院设立专门的健康管理科室,打造专业化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开展健康管理专业化培训必不可少。其一,提高人员在健康管理业务的熟悉程度,引导其将自己专业知识同健康管理业务相结合,并根据其所侧重的业务,分层次、分重点加强培训。其二,着重解决服务理念上的问题,树立起健康管理理念,内外兼修,将有效解决服务观念滞后,服务效果不佳的现状。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健康管理与养老服务复合型人才专家估算我国至少需要200万健康管理服务人才,而目前从业人数仅10万余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缺口更大。

(三)规范健康管理服务市场

当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健康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市场,而规范健康管理服务市场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为推动健康管理发展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这标志着我国健康管理学术理论研究与行业开始步入科学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随着国家第一个健康管理项目(蓝卡计划)实施,健康管理正式纳入国家现代医学创新体系和“十二五”国家医学科技规划。全国性的健康管理学术组织(学会/协会)相继成立,成为学术与行业的旗帜,如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等。在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的支持与指导下,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成立了健康管理学术组织,成为地区性学术平台与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2009年形成了《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对统一学术认识,引领学科与健康管理机构及相关产业规范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健康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健康管理学创新体系已成为现代医学科技五大创新体系之一。一是要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在立法、执法和监管上真正下工夫;二是需要媒体加大监督力度,对于打着健康管理旗号的不法机构和不法行为毫不留情地曝光;三是要推动行业自律,不要让个别机构不良的行为损害整个行业的声誉网。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为健康管理服务行业,创造一个健康良性的成长环境。严控服务流程,依照健康管理三部曲开展规范化服务。

(四)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支付机制

我国应尽快实现健康保险机制的转型,从事后经济补偿的医疗保险到防治结合的健康保险,使居民在购买健康管理服务后,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防治结合的健康保险机制,能够鼓励居民购买健康管理服务,不仅有利于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居民提高了健康素养,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减轻了疾病负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收费,缺少统一的收费标准,缺乏制度制约,不与医疗保险支付体系挂钩。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为中心,联合专业体检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公司等开展多种个性化服务,同时保险公司医疗保险和个人之间协调建立合理的支付体系,确保居民在享受健康服务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度的经济负担,使社区健康管理真正造福于广大居民。

(五)发挥大型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优势

通过对医疗资源、人力资源、设备与设施、管理与技术等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在健康管理硬件强大基础上,强化服务理念、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学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等软件建设,为综合医院发展健康管理打造高起点健康管理服务。以优良的质量、精湛的技术、便捷的流程和完美的形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借力于医院的品牌影响,健康管理服务部以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吸引更多客户,培养客户忠诚度,进而建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品牌。在优质及不断完善的服务中,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也会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院可以借助于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广泛宣传、举办公益性的健康管理知识普及活动等手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营销。提高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品牌、知名度,增加客户量,提升竞争力。同时,加强与政府、社会的合作医院要争取获得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引入社会资金,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等,才能促进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六)健康管理服务应发挥中医优势

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其“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及“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理念高度契合,使得我国在健康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医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让其参与到健康管理工作中,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完善我社区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在进行健康管理服务时,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对慢性病加以预防,从而提高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冬病夏治,膏方调理等中医药预防保健和养生保健服务。提高群众对“治未病”的认知、完善“治未病”工程的运行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及资金保障对促进“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治未病”理念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基层治未病服务指南”、“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刚要(2013—2020)”、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版)等加快推进中医药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为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在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未病”工作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已向社区推广,通过建立中医健康管理档案,制订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完成“上工治未病”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工作。各地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的工作,初步形成了社区的“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该模式针对居民不同“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开展普及性宣传教育、个体化干预、专业性指导、互动性交流,促进社区居民自我预防保健意识。

(七)加大健康管理服务“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力度

近年来,健康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并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力求通过多学科优势资源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健康管理理论及科研成果快速、科学、高效地应用于实践。2011年3月,全国首个智能健康管理研究院在杭州师范大学成立。2013年底,杭州师范大学“移动健康管理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这两大智能健康管理平台整合了健康管理、信息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器械等多学科领域的资源,通过广泛与多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医疗与信息技术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全面合作,重点针对健康信息采集、评估及干预,进行集成创新微型、智能、数字化人体穿戴式多参量医学传感终端,实现人体多生理参数的微创/无创、实时、准确获取,开展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交互式移动健康服务,建立家庭-社区-医院健康服务模式,实现生命无缝隙监护和健康管理,并逐步起到应用示范作用。

2012年11月20日,杭州师范大学与绿城房地产集团举行养老事业协同创新签约仪式。合作双方在颐养服务和老年教育两方面展开合作。前者主要包括研究护理、保健、老年社区的居家生活服务等老年人的需求分析,以及提出服务标准与服务具体方式;后者主要研究颐乐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师资培训等。颐养服务和老年教育两方面合作的展开旨在为绿城集团截至目前最大的养老事业项目—绿城乌镇颐乐学院项目提供健康管理理论和技术支撑。2014年9月,绿城乌镇颐乐学院一期和二期已经完成交付,中国首个学院式养老社区正式运营,这也成为了健康管理理念及科研成果成功付诸实践的一大典范。

(八)加大互联网和物联网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技术的支持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指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同时文件指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互联网和物联网与健康管理服务已经密不可分,互联网和物联网相关技术水平将直接决定着未来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和市场规模。

(九)积极推行医养护一体化进程

国家推进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的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并出台了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养老服务与健康服务的有机整合。上海和杭州力推“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2014年10月4日起,《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方案》正式实施,具有杭州市户籍的市医保参保居民,可至社区所在的医保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择1名全科医生进行签约,在2015年一整年的签约期里,享受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知己)健康管理服务为中心,联合专业体检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服务公司联合开展多种个性化服务,同时保险公司、医疗保险和个人之间协调建立合理的支付体系,确保居民在享受健康服务的同时,不会造成过度的经济负担,使社区(知己)健康管理能真正造福于广大居民。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对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良性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案 例

浙江浙健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浙江浙健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于1999年开始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探索,是国内最早开展健康服务的机构之一。现已在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嘉兴、苏州、南北湖、浙江清华研究院,杭州等地开设专业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平台,拥有150万人群服务经验,是浙江省政府健康服务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中国教育电视台健康台浙江运营中心,2009—2010年度中国健康管理先进单位,是中国健康管理发展的实践者和见证者。浙健企业文化:“创造客户健康价值”“让自己健康,让家人健康,让朋友健康”。浙健经历多年市场实践,逐步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健康服务公司,以数据驱动和服务创新为方向的互联网健康服务是公司未来发展的目标。

浙健的业务范围:体检领域投资运营、养老服务和健康旅游。

体检领域投资运营;主要针对B2B企业客户提供健康解决方案。

养老服务: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成立各级老年日间照护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可及性多样化社区健康服务。与央企合作,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和软件,互联网+人文化的健康服务落地模式,成为政府采购服务的有益探索。

健康旅游:浙健首创融体检、疗休养、员工福利、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模式,解决压力过大带来的各类慢性病,帮助地方政府和旅游景区拉宽拉长旅游消费的空间、深度,把普通旅游变成健康旅游后可以有效提升消费满意度、消费金额、消费效率和健康价值,已拥有丰富市场经验。

(周驰 王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