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疑难病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18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Bullou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27岁。面部红斑伴发热、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反复发作3个月余,加重1个月,实验室检查符合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第10天患者面部、背部红斑上持续新发水疱,背部水疱取病理示: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及真皮浅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IgG及IgM线状荧光沉积。治疗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治疗有效。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7岁,主因“面部红斑伴发热、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反复发作3月余,加重1个月”于2015年4月11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面部出现红斑、丘疹,于当地医院按“过敏性皮炎”予中药汤剂和抗组胺药物口服,皮疹无明显好转。逐渐出现发热、关节疼痛、乏力、口腔溃疡等不适,近1个月症状进行性加重,就诊于我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患者。
体检:
神清,精神可,心肺腹(-)。
皮肤科检查:
面部、后背多发粟粒至蚕豆大小水肿性暗红斑、丘疹,浸润明显,上覆少许鳞屑,部分破溃、结痂;口唇黏膜多处粟粒至黄豆大小浅溃疡;双手指端及部分足趾紫红色瘀斑,中心凹陷,雷诺征(-);外阴未见溃疡。
入院前于我院门诊检查:
血常规:WBC 3.91×10 9/L,RBC 3.17×10 12/L,HGB 103g/L;尿常规+沉渣:潜血3+,蛋白质3+,白细胞±,红细胞7~8个/HP;血沉109mm/h;免疫全项:补体C3↓补体C4↓,抗核抗体1∶320,抗ds-DNA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阳性。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红斑狼疮诊断。予泼尼松量70mg/d抗炎、免疫抑制治疗。
进一步化验检查回示:
肝肾功能正常,白蛋白20.9g/L(正常值:40~55g/L),24小时尿蛋白6.59g,胸片、EKG、胸腹部、双肾B超等均无异常。激素用量调整为甲泼尼龙80mg/d静点。入院第10天患者口唇、后背红斑上见新发水疱(图18-1,图18-2)。
图18-1 面部、后背多发红斑、水疱,疱液澄清,尼氏征阴性
图18-2 A:表皮下水疱形成(HE染色×10);B: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及真皮浅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HE染色×40)
背部水疱取病理示(图18-2):
表皮下水疱形成,疱内及真皮浅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线状荧光沉积IgG(+)、IgM(+)、IgA(±)、C3(±)。结合临床及化验检查,诊断为“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予硫酸羟氯喹、雷公藤多苷、低分子普通肝素和复方环磷酰胺等治疗,原皮疹明显消退,关节痛、发热等症状改善。
复查化验:
补体C3、补体C4正常,抗核抗体1∶80,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阴性,血沉82mm/h、WBC 8.72×10 9/L,24小时尿蛋白2.34g,至出院时无明显变化。出院时患者激素减量为泼尼松量60mg/d,雷公藤多苷片20mg,每天2次,复方环磷酰胺100mg,每天1次。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口服激素泼尼松10mg/d,补体C3、补体C4正常,抗核抗体1∶80,尿蛋白+++,周身无新发水疱及其他相关症状。现仍在随访中。
2.讨论
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为SLE疾病谱中极其少见的一个临床亚型,多个案例报道表明BSLE可以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最初表现出现,临床极易误诊,应与并发原发性水疱的SLE相鉴别。原发性水疱性疾病主要有疱疹样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BP)、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和线状IgA病(LABD)等。1993年Gammon和Briggaman首先提出了BSLE诊断要点,Yell等于1995年在其基础上又进一步修改了此诊断标准,建议符合以下3项条件即可诊断为BSLE:①符合SLE的诊断标准;②并发表皮下水疱或大疱;③DIF或IIF检查发现IgG和(或)IgM,IgA沉积或结合于基底膜带。BSLE的特征性皮损为水疱、大疱性损害,好发于曝光部位,也可累及非曝光部位和黏膜,可发生于红斑基础上或外观正常的皮肤上,呈孤立、散在或群集分布。尼氏征一般阴性,个别可阳性。消退后不留瘢痕,且大多伴有明显瘙痒。疱疹样皮炎的皮疹多为成群分布的张力性厚壁水疱,呈环状排列,瘙痒剧烈,一般伴有谷胶过敏。其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表皮下水疱形成,有嗜中性粒细胞聚集。BP多见于老年患者,基底潮红斑上可见厚壁水疱,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表皮下水疱形成,可见嗜酸性粒细胞。EBA主要为受伤部位出现的大疱,愈后可遗留粟丘疹,组织病理见表皮下水疱形成,皮肤盐裂实验示免疫荧光沉积在基底膜带真皮侧。LABD为外观正常皮肤或红斑上大小不一的水疱,常呈弧形串珠状排列,水疱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为表皮下水疱,疱液和疱下真皮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本例患者水疱出现于激素治疗后10天,发病部位为原皮疹基本消退之后部位,皮损无明显瘙痒。病理示:表皮下水疱,疱内及真皮浅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线状荧光沉积IgG(+)、IgM(+)、IgA(±)、C3(±)。 本例患者于住院中发生水疱,再次行水疱皮损病理,直接免疫荧光阳性,可以进一步排除药物性皮炎,结合临床及化验室检查,本病诊断明确。关于其发病机制,据报道在BSLE患者体内常常可以检测到抗Ⅶ型胶原的自身抗体,其在疾病发生前出现的时间至今没有明确,然而可以通过检测抗Ⅶ型胶原的自身抗体水平的变化,评估病情的变化水平。
目前认为大疱性皮损的出现与病情活动度和严重的内脏损害有关,可合并严重的肾脏损害或神经系统受累。本例患者入院时即有明显肾脏损害。治疗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为主,据临床报道统计,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对本病疗效不确切。有病例报道氨苯砜(DDS)对水疱性皮损疗效显著,也有少数病例应用氨苯砜(DDS)疗效不佳。最近发现,在对氨苯砜、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的病例中,利妥昔单抗是有效的。
(梁俊梅 张宇)
点评
1.大疱性系统性红斑狼疮(BSLE)为SLE疾病谱中极其少见的一个临床亚型,据文献报道BSLE常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最初表现出现,临床极易误诊。
2.本病的诊断标准:①符合SLE的诊断标准;②并发表皮下水疱或大疱;③DIF或IIF检查发现IgG和(或)IgM、IgA沉积或结合于基底膜带。
3.BSLE应与并发原发性水疱性疾病的SLE相鉴别。原发性水疱性疾病主要有疱疹样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BP)、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和线状IgA病(LABD)等。
4.目前认为大疱性皮损的出现与病情活动度和严重的内脏损害有关,本例患者入院时即有明显肾脏损害。治疗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为主。有病例报道氨苯砜(DDS)对水疱性皮损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