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容性检测及疑难病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MNS血型系统

一、MNS血型系统常见抗原

MNS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是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即 GYPA基因和 GYPB基因,编码GPA和GPB。 GYPA基因有7个外显子, GYPB基因有5个外显子和1个无功能的外显子。MNS抗原表位位于血型糖蛋白A(GPA)和血型糖蛋白B(GPB),并以单次跨膜方式嵌入红细胞膜,其氨基末端位于细胞外,羧基末端位于细胞内。GPA在红细胞上的数量多达10 6个,GPB数量约为1.7×10 5~2×10 5个。GPA和GPB是红细胞磷脂双层中的主要蛋白质,在很大程度上被糖基化和唾液酸化。
GPA和GPB是红细胞膜上主要的唾液酸糖蛋白,GPA分子上包有M和N抗原。GPB分子上主要携带S和s抗原。GPA有13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为3个功能区:红细胞膜外氨基末端区域,有72个氨基酸;疏水性跨膜区,有23个氨基酸;羧基末端位于细胞质内区,有36个氨基酸。GPB有7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也分为3个功能区:氨基末糖基化细胞外区,有44个氨基酸;疏水性跨膜区,有20个氨基酸;羧基末端位于细胞质内区,有8个氨基酸。GPB氨基端的前26个氨基酸结构与带有N抗原的GPA相同,因此GPB上有少量N抗原。
M和N抗原特异性是由GPA氨基末端第1位和第5位氨基酸所决定。M抗原第1位是丝氨酸,第5位是甘氨酸;N抗原第1位是亮氨酸,第5位是谷氨酸。S和s抗原的区别在于GPB肽链第29位氨基酸的不同,S抗原是甲硫氨酸,s抗原是苏氨酸。MNS血型系统常见表型在人群中的频率见表5-3。
表5-3 MNS血型系统常见表型在人群中的频率(单位:%)
续表

二、MNS血型系统常见抗体

人血液中比较常见的是抗-M抗体,多为自然产生,也有因输血或细菌感染而产生,儿童尤为容易产生。抗-M以IgM类抗体为主,部分是IgG类抗体。大多数抗-M只在低于37℃的温度下发生反应,最佳反应温度是4℃。很多抗-M有剂量效应,它与M+N-的红细胞反应要强于与M+N+的红细胞反应。
与抗-M抗体相比,抗-N抗体相对少见,多数抗-N是自然发生的IgM类抗体,表现为典型的冷凝集素性质,在25℃以上很快失去反应活性。多次输血的患者可能产生抗-N免疫性抗体,多发生于非洲裔黑种人中。抗-N抗体在pH低于7时反应最强,也经常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
多数抗-M及抗-N抗体在37℃不发生反应,所以临床意义不大。如果患者血液中检出37℃有活性的抗-M或抗-N抗体,输血时应选择抗人球蛋白试验配血相合的血液,或者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该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少见。
部分抗-S抗体是自然产生的,多数是免疫性抗体。抗-s抗体属免疫性抗体。抗-S和抗-s抗体通常是非补体结合性的IgG类抗体,能够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

三、抗-Nformal

在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中,由于使用甲醛进行透析膜的灭菌,导致剩余少量残留的红细胞上的N抗原表位发生改变,进而免疫患者产生类N抗体,即为抗-N formal。对于使用甲醛灭菌膜的透析患者,无论其MN表型如何,都会有21%~27%的患者产生抗-N formal。当抗-N formal和甲醛溶液处理过的红细胞反应时,活性大大增强,而且可以凝集所有MN表型的红细胞。

四、Miltenberger血型

Miltenberger是与MNS系统有关的相对稀有的一系列血型,在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频率较高,同时会造成许多输血问题及新生儿溶血病。抗-“Mia”是最早用来界定Miltenberger亚型系统各表型的抗体,但后来发现这一抗体是许多针对低频抗原的抗体复合物。中国广东、福建、广西、香港、台湾等地的抗原频率约为7%。“Mia”不是单一抗原,属于GyPA和GyPB两段交错的抗原,由于交错的位置及程度不同,目前有13种及更新增加的“Mia”抗原。
抗-“Mia”抗体会造成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及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也有造成新生儿溶血病的报道。抗-“Mia”抗体可能存在天然抗体或输血致敏抗体,约57%是IgM抗体,但这些IgM抗-“Mia”抗体,有40%在37℃时反应;约43%是IgG类抗体,其中约96%的IgG抗体属于IgG 1和(或)IgG 3抗体。
抗筛细胞上无“Mia”抗原(某些谱细胞因采用单克隆抗-Mur试剂,所以谱细胞上标示为Mur抗原),所以无法检测到抗-“Mia”抗体,易造成抗-“Mia”抗体的漏检,抗-“Mia”抗体在台湾为最常见的不规则抗体,也有因抗-“Mia”抗体造成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输血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病,所以对抗-“Mia”的漏检,应该要有一套预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