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就是指当大学生面对困难情境时,因无法运用他们通常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处理眼前的困难情境而产生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以下核心要素:①大学生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②大学生出现一些生理心理反应,但都不符合任何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③大学生自己感到无法应付、难以控制。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残、自杀、危害社会安全等案件一直层出不穷。例如,在对待自杀的问题上,调查统计显示,14.1%的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是一种勇敢的行为;22.8%的学生认为生命是属于自己,人有权选择死亡,这与道德无关;13.3%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15.8%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大学里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17.5%的学生觉得自己如果遇到很大的挫折时,说不准会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急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时代是人生中充满机遇、充满发展和希望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对大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挫折经验少、社会支持少,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自身问题及社会问题时容易陷入迷茫状态,难以调节内心冲突,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出现过激行为。因此,帮助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成为大学教学管理阶段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动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1.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心理危机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事件,没有人能够幸免,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心理危机是个体的非正常、非均衡状态,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和病理过程。心理危机表明个体正在努力抗争,力求保持自身与环境间的平衡。虽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设定目标、形成计划、妥善处理,是可以度过心理危机的。
2.复杂性
心理危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造成心理危机原因上看,它可以是生理的,如生理成长与变化、疾病等;也可以是心理的,如需要、价值、个性等;还可以是社会性的,如社会迁徙、文化变革与冲突等。从心理危机的来源上看,它可以是外部的,如环境的要求与压力;也可以是内部的,如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与要求。从心理危机发生的时间上看,它可以是突发灾难性的,如交通事故;也可以是一系列事件的日积月累,如人际关系恶化。从心理危机的程度上来说,它与生活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取决于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不同的大学生在同样的压力情境,有的产生了心理危机,有的却适应良好。
3.动力性
动力性是指在心理危机的过程中,焦虑和冲突总是存在的。这种情绪导致的紧张为变化提供了动力。也有人把心理危机看作成长的机会或催化剂,它可以打破个体原有的定势或习惯,唤起新的反应,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挫折的耐受性,提高环境适应的能力。
博尔诺夫认为,当人们战胜了危机,重新开始生活时,就会觉得人生格外轻松。因此危机往往与人生的新起点紧紧联系在一起,人可以通过危机的威胁获得真正的自我,树立稳定的、不怕任何外来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可以使自己更加成熟和坚强。而埃里克森(1965)则提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更替便是一次危机,如顺利度过,人格则会得到成长。每一次发展性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朝着成熟和完善迈步的阶梯。
4.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反映了个人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为成为人才、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与时代背景有着高度的相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贫富差距、就业困难等对现在的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一旦某些大学生应对不好,自然会出现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有学者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划分为发展性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和存在性心理危机:
1.发展性心理危机
发展性心理危机是指在大学生的大学阶段中发生涉及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这些心理危机是大学生生命中的必要和重大的转折点,每一次发展性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朝着成熟和完善迈步的阶梯。具体的发展性心理危机有升学心理危机、性心理危机等。这类心理危机往往出现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某些重大转变的时候,这时外界对个体的要求往往出现重大的改变。发展性心理危机有三个特点:①心理危机持续的时期比较短暂,但变化急剧;②大学生在发展性心理危机期间容易发生一些消极现象,如厌学、人际冲突或情绪冲动等;③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果能顺利度过,将会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使其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走向成熟。
2.境遇性心理危机
境遇性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区别境遇性心理危机和其他心理危机的关键为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本人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如某个大学生的父母离婚、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2003年SARS的流行等。境遇性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各种外部环境造成的心理危机,如遇到突发的外部事件(亲友突然亡故、父母失业、与同学或老师冲突等)而引起的心理危机,或是指受到突然的侵犯和恐怖事件(遭到强奸、被抢劫和暴力侵犯等)而引起的心理危机。
3.存在性心理危机
存在性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因为人生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中国学者石中英曾总结出人作为人的五个存在特征,它们是人的一生中所必须面对的死亡、自由、有限、孤独和自我认同的问题。实际上,个体在大学阶段前和在大学阶段后都在不断地追问和探索存在问题,但大学生因为年龄和身心的特点对存在性问题的思考特别的集中。存在性心理危机的成功解决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分析

1.学业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与中小学相比,高等学校所发生的变化不只体现在学科设置及环境变化上,更多的变化体现在学习压力加重、学习方法灵活、同学间竞争加剧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难以转换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在学习方式、方法还是目标上,都还难以进行很好的调整,这时他们最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大学生活里没有父母的耳提面命,没有教师的严加管理,有的是同学间的激烈竞争,外在压力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陡然减轻,而同学间的竞争却随着年级的增长日益激烈。另外,部分学生因在专业选择时的盲目,对专业没有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缺失。而大学生大多具有自信、好强的心理特点,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他们长期处于学习的高负荷压力下,处于神经紧张、身心疲惫状态,极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2.择业就业压力
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容易出现紧张、悲观、焦虑等适应不良现象,进而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危机。一些大学生刚进校门就整天忧心忡忡,表现出严重的危机感,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即将到来的、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经常思考找何种工作、能否顺利毕业、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工作等问题;一些大学生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给自己过分加压,除了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在校外额外花钱学习计算机、日语、韩语等热门课程,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就业实力;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招聘会上的频频失利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强烈的挫折感导致其对自己失去信心,难以重新打起精神面对新的招聘单位。
3.经济压力
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人们的价值观念、人才观念和道德观念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我国现行的大学收费制度既是一种经济压力,又是一种心理压力。贫困生因为要承受经济压力而不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习上,每一次开学交学费对于他们来讲都是痛苦的,他们因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经常独处,要经常思考怎样才能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这种思考伴随而来的是压抑、恐惧和孤独。另外,因经济条件不好,他们不敢出现在众人眼前,心理上会产生自卑,多数贫困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而在他们要强的自尊心背后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要强的自尊心与隐藏的自卑感强烈地冲突、碰撞,使得他们内心的平衡遭到极大的破坏,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4.人际关系压力
在大学的校园里,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往往使大学生不知所措。
从总体上看,现在的学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而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相对的在减弱,同学间的关系日趋变得功利化、表面化,造成群体协作能力下降,甚至有部分的学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归结为互相利用的关系,缺乏真诚。
从个体角度来说,有的学生自我定位偏高,在生活中较多地关注自我,更多地在乎个人利益,往往忽视其他同学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其他同学,这导致他们在学生群体中不受欢迎;有的学生因学习不刻苦,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这造成他们与教师的关系紧张;有的学生由于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而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往,把握不好交往中语言与态度上的技巧,容易对其他同学造成伤害;有的学生因家庭矛盾或亲朋好友关系紧张而感到被冷落,由此而感到孤独、寂寞等。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5.情感问题
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情感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都会谈恋爱,但是很多人对恋爱中出现的感情问题不能正确去对待,承受不了失恋的打击,进而导致自伤或他伤。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的内容

(一)危机意识教育
既然危机事件是不可避免的,有效应对危机事件的前提就是要意识到它的存在,即所谓的“居安思危”。
1.危机是一种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年学生在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呵护下,始终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中,而忽略了危机事件的存在。对大学生进行危机教育,首先就要树立学生的危机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危机事件是一种常态,是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事情。
2.辩证地认识危机
危机是危险与机遇的共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危机带给个体的不仅仅是痛苦,也有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刻领悟,它能够使个体更迅速地走向成熟,更从容地面对今后的挫折。
(二)心理危机知识教育
大学生本身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并不明了,甚至存在很多误解,如将心理危机误解为是一种精神疾病、正常人不会陷入心理危机等。高校应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心理卫生专题讲座等普及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应对教育
心理危机应对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学会“三助”,即学会自助、学会求助、学会助人。对于灾害危机,高校应当注重开展相关课程、讲座及一些实践活动以增强大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而对于日常危机事件,高校则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通过开设课程、团体辅导等教会他们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提高学生在危机形态下的心理应激能力,是实施心理危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完善教育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富有时代精神的。然而在面对多元文化和社会主流颠倒缺失的这一现象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变得迷茫,表现出对周边人和事物的不知所措、内心空虚、随大众、缺乏主动性、沉溺网络等,严重的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因此,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我完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也十分重要,它包括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群体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而自我人格的完善是指个体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实现完善自我的过程。
(五)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教育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社会支持资源,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危机,获得成长。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地调节和促进作用;而缺少社会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容易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有助于他们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从而在面对压力事件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六)挫折教育
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主观、客观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由于外部客观原因和主观等因素的变化,人生路上必然会出现顺境与逆境,即使在良好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发展道路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因此,高校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断发展挫折教育理论,加强挫折教育实践,从而教会学生如何从容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索、破解、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
(七)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理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这些情绪特点,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进而引起社会适应不良和过激行为。通过加强情绪管理,使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加以有效调节,保持良好、健康、积极的情绪状态,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

【本章小结】

心理危机教育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帮助个体了解心理危机、合理看待危机事件并掌握应对的基本技能、增强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个体应对危机的素质和能力,防患于未然。心理危机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危机意识、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率、帮助个体顺利度过心理危机。国外发达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设、灾难危机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我国心理危机教育方面存在公众心理危机意识薄弱、心理危机应对能力不强、心理危机教育欠缺等方面的不足,应加强危机教育队伍建设、媒体的利用及国际合作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已成为高校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工作内容。
(冯正直 徐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