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从临证识分型
(一)实喘
1.风寒束肺
症状以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色白而清稀,口不渴为特点,常伴头痛,恶寒等风寒表证,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喉痒、鼻痒,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宜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方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合华盖散(麻黄、紫苏、橘红、桑白皮、茯苓)。
2.表寒肺热
以形寒、身热,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为特点,伴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宜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方用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3.痰热郁肺
以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炽热,痰多质黏,咳嗽吐不利为特点,伴胸中烦闷,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红,苔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用桑白皮汤(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加减。
4.痰浊阻肺
以喘而胸中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为主要特点。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苔白腻,脉滑或濡。
治宜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用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合三子养亲汤(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减。
5.肺气郁闭
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宜开郁降气平喘。
方用五磨饮子(木香、沉香、槟榔、枳实、台乌)加减。
(二)虚喘
1.肺气虚耗
以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咳嗽声低微,自汗畏风为特点。兼见咳嗽呛,痰少而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淡红或白剥苔,脉软弱或细数。
治宜补肺益气养阴。
方用生脉散(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合补肺汤(黄芪、甘草、钟乳、人参、桂心、干地黄、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干姜、紫菀、橘皮、当归、五味子、远志、麦门冬、大枣)。
2.肾虚不纳
喘促日久,以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呼则难升,吸则难降,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表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补肾纳气。
方用金匮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制附子)合参蛤散(蛤蚧、人参)加减。
3.正虚喘脱
以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煽息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表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宜扶阳回固脱,镇摄肾气。
方用参附汤(人参、炮附子、青黛)送服黑锡丹(沉香、附子、胡芦巴、阳起石、茴香、破故纸、肉豆蔻、金铃子、木香、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