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监测(Surveillance)是指连续不断地、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与公共卫生计划和评估有关的资料,及时将资料用于疾病预防和控制。因此,监测是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监测的过程被概括为收集、分析、反馈和利用,而寄生虫病监测工作的目的是监测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分析与反馈有效信息,并及时响应与处置。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一方面可用于了解和掌握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如确定暴发人群、流行范围以及向周围地区的扩散趋势;另一方面将分析结果反馈给行政部门可直接指导防治工作的开展,包括防治计划制定、措施实施、成效评估,如在暴发过程中的应急响应、不同防治阶段的考核验收均需监测工作的支撑。因此,监测工作始终贯穿于寄生虫病防治的全过程(图1-1)。
图1-1 寄生虫病监测工作的功能、防治工作和预警响应间的关系图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学技术的发展,连续时间长、系统性强的监测资料经统计(Statistics)或数理模型分析(Model analysis)后,可用于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正确地发出预报,建立预警(Early warning)机制,直接为应急响应服务。在预警机制中,预警是根据长期的监测数据等基础资料,针对一系列疫情指标或某一可能发生的疫情事件,提前对疫情达到某一危险水平或疫情事件达到发生概率做出预测,并及时在时空水平上对疫情发展趋势做出预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疫情蔓延或发生而造成的危害。响应是根据预警水平,当地政府及时组织资源按照应急预案作出响应,控制疫情蔓延或降低危害程度,确保群众人身安全。监测(Surveillance)、预警(Early warning)与响应(Response)三者必须有机结合、前后呼应、分工明确,才能达到预防控制寄生虫病蔓延的效果。
因此,监测技术的发展与科学应用,直接影响着监测水平的高低,也是建立有效而快速反应的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基础,其影响着寄生虫病的防控与管理的效果与效能。只有通过建立科学、高效和敏感的监测与预警响应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将疾病的疫情控制在最低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寄生虫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从而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发展历史
早在20世纪初,国外如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就已引入了监测的概念,并进行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系统的疾病监测工作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68年第21届世界卫生大会(WHA)讨论了国家和国际传染病监测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广泛开展监测工作,观察传染病疫情动态,此后又将监测内容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评价预防措施和防病效果,且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进行监测。
在16世纪的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死亡记录及当地人口情况记录完整,这一人口学资料一直保存至19世纪,并在死亡病种统计、死因分析等方面不断改进。这一疾病监测资料主要记录了急性疾病(早期)、慢性疾病(后期)等多病种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为分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疾病的影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用以动员资源推动当地卫生状况和提升人群健康水平。而在美国直至1878年,因要阻止患有霍乱、水痘、鼠疫和黄热病等海上移民的输入,美国海军医院服务局(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局前身)开始对这些疾病的发病资料进行登记与收集,1893年美国国会批准每周公布这些资料,至1979年国会批准这些资料对外公开查阅。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对一批法定传染病进行上报并以不同形式公布。196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指定为法定传染病资料的收集统计单位。至今,美国有60种法定疾病,均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统计分析。
我国的疾病监测工作从疾病登记到规范化上报,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疾病监测系统与网络上报法定传染病相互补充的体系,包括甲、乙、丙三类共39种法定传染病和14种重点疾病(包括病媒)的458个国家级监测点,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与监测有机结合,利用监测点监测获得的病媒生物、人群免疫、病原学及环境等流行因素信息,帮助解释全国疾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科学制定防治对策,并有机结合常规监测与暴发调查的结果,可弥补法定传染病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的不足,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撑。
疾病监测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包括疾病监测、流行病学监测和公共卫生监测等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疾病监测(Disease surveillance)时期,主要的监测内容包括系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资料。流行病学监测(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时期,除了以上监测内容外,还开展对疾病流行因素的监测,包括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影响等。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时期,除开展上述疾病监测与流行因素监测内容外,还开展卫生资源监测,这对公共卫生资源的优化、及时处置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疾病监测还是公共卫生监测,监测工作均是制定、实施、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重要基础与信息来源。
随着新发传染病的全球性蔓延(Spreading)与流行(Epidemic),以及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等生态环境因素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近年来传染病的预警与响应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应的监测与预警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专门成立了预警与响应网络,旨在保障全球共同抵御传染病疫情的国际传播,确保适当的技术援助迅速到达受影响的国家,有助于长期的流行病防备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