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内分泌疾病针灸治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高脂血症的中医认识

中医古籍文献中虽无“血脂”之名称,但对其内容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每常以膏脂并称,或者单以膏名之。《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脂者”、“油脂”、“脂膜”等名称,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后世医家对膏脂的认识多见于“痰湿”、“痰瘀”、“痰饮”、“湿邪”等条文中。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气机失司,脏腑功能减退,其关键的病理因素为痰湿、瘀血。如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痰候》:“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指明痰既是病理产物,也是病理因素。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痰涎皆本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浊”,指出脾胃失司,则津液不能化生,痰浊随之内阻。民国时期的医家唐容川则认为痰瘀相关,指出“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然使无瘀血,则痰气自有消溶之地”。其病因病机见图1-2-1。

图1-2-1 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二、高脂血症的西医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主要与饮食、肥胖、年龄、基因等因素有关,由于脂质不溶于水,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因此当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升高,会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活性,导致脂蛋白代谢紊乱,引起高脂血症。同时,血浆中较高浓度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肝脏分泌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加重高脂血症的产生。

三、高脂血症的针灸经络认识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脾胃二经相互络属,主中焦之运化,本病的发生,主要责之脾胃二经。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相互作用,化生之气血精微由脾经输送至各个脏腑、官窍及肢体筋骨等组织,分出的浊物则由胃降而下至肠腑排泄。脾胃二经的升降协调,使得水液、气血精微代谢利用得当。一旦脾胃二经病变,运化功能失调,水液、气血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则凝聚于血脉之中,变生膏脂,发为本病。

另外,经络学说中,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任脉“循腹里”,这三条经络均与脾胃直接或间接联络。肝、肺二经病变,人体气机失调;任脉病变,气血运行不畅,也会影响水液精微的输布,导致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