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中医心病辨证特点

(一)心血虚

主要表现为血虚的症状,结合心病的特点,属虚证。包括面色苍白,心悸,怔忡,心神不宁,恍惚不安,失眠,健忘。舌淡,苔少,脉细。治疗宜补益心血为主。

(二)心阴虚

主要表现为阴虚有内热的症状,结合心病的特征,属虚证。包括心悸,失眠,多梦,兼虚烦不安,五心烦热,健忘,盗汗,口干舌燥。舌尖红或干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滋阴清热安神。

(三)心阳虚

主要表现为阳虚症状结合心脏的病理特点,属虚证。包括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兼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滞黯,心胸闷或作痛。舌淡或紫黯,胖嫩,脉细弱或结代。其实,心阳虚患者多兼气虚或血瘀,治疗时应温阳益气为主。

(四)心气虚

主要表现为气虚的症状结合心病的特点,属虚证。患者可见心悸气短,动则加剧,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如果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则有可能发展为心阳不足。治宜补益心气为主。

(五)心脉瘀阻

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多属此证。主要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痛势剧烈或散至肩背或沿手少阴心经向左上肢尺侧放射,心悸不宁;重者并有面青、唇甲青紫、四肢发凉。舌质黯红或有紫斑,脉沉细或结代,或微细欲绝。治宜宣痹通阳,活血化瘀。

(六)心火上炎

可见于舌炎、舌体糜烂溃疡等病症。主要表现为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心烦,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小便赤黄或淋漓不尽,尿道刺痛,甚或尿血。舌苔薄黄,脉数。治宜清心降火为主。

(七)痰扰心窍

可见于癔症、精神病以及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胡言乱语,哭笑失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亦可出现意识朦胧。呕吐痰涎,喉间痰鸣,或昏迷不省人事。苔腻滑或黄腻,脉滑或滑数。治宜化痰开窍为主。

(八)心脾两虚

可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具有下述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心血虚或心阴虚兼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症状。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无力,面色萎黄。苔白,脉细。治宜补益心脾为主。

(九)心肾不交

可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及某些慢性疾病具有下述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悸心烦,遗精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交通心肾为主。

(十)中医心病辨证要点

1.心病以虚证多见,可分为血虚、阴虚、气虚、阳虚。其鉴别要点首先应掌握血虚、阴虚、气虚、阳虚之不同,以及出现的神志、血运等生理功能之异常,才能确定心是阴血虚还是阳气虚。

2.心之虚证,临床以阴血虚多见。阴血虚证,多见于西医学之神经官能症;而阳气虚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3.心之虚证,临床上常见气血不足、阴阳两虚者。治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来用阴阳或气血双补。

4.心脉瘀阻,多由于阳气不足所致。故临床上应根据标本缓急之不同,予以活血祛瘀、补益阳气或祛除寒邪等法治疗,而不能单用活血化瘀法论治。

5.心血虚及心阴虚可见于某些虚弱症、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症具有下述症状者。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易惊等为心血虚和心阴虚的共有症状。兼见面色苍白、舌质淡、脉沉细者为心血虚;兼见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者为心阴虚。治宜滋补阴血为主。

6.心气虚及心阳虚可见于心力衰竭、心律不齐、神经官能症、休克等病症具有下述症状者。心气虚者心悸发空、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倦怠无力,面色白,心前区憋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心阳虚除有心气虚证的症状之外,尚有形寒肢冷。若心阳虚虚脱时,则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治宜补心气,温心阳,或回阳救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