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关节痛
关节痛(arthralgia)既可由单纯的关节疾病引起,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急性关节痛起病急,病程在6周以内,多为单关节受累,与外伤、感染、晶体沉积等引起的关节及周围组织急性炎症反应有关。慢性关节痛与退行性改变、变态反应等引起的滑膜慢性炎症、关节囊肥厚和骨质增生有关,其起病隐匿,持续时间超过6周,常影响多个关节,可反复发作而无明显缓解期。
一、常见病因
关节痛的常见病因见表1-17-1。
表1-17-1 关节痛的常见病因
二、诊断要点
通过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检可基本确定关节痛的病因,为与其他疾病鉴别,必要时需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
(一)病史
急、慢性关节痛常见病因的病史特点见表1-17-2、表1-17-3。
表1-17-2 引起急性关节痛常见病因的病史特点
表1-17-3 引起慢性关节痛常见病因的病史特点
(二)体格检查
1.关节检查
肿胀常提示炎性关节病,渗出明显。压痛为非特异症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关节病变越重,活动度缩小越快越持久。目前无疼痛的关节出现活动度减小,提示曾经有过炎性关节病。关节松弛或半脱位是慢性关节病重要的机械物理特征。远端指间关节的赫伯登(Heberden)结节和近端指间关节的布夏尔(Bouchard)结节是骨关节炎引起的骨性膨大。手指尺侧偏斜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天鹅颈畸形是关节慢性炎症的结果。
2.全身检查
注意有无皮疹、心脏杂音、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类风湿结节、痛风石等。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见于化脓性关节炎,减少则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风湿病还常伴有贫血。血沉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助诊断和随访病情,如骨关节炎血沉仅轻度升高,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可明显升高。炎症或风湿性疾病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急性痛风发作时尿酸多升高,少数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因子70%阳性。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谱、抗双链DNA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助风湿病诊断。关节液中白细胞>200个/mm3提示炎症反应,偏振光显微镜下见尿酸钠结晶可明确诊断痛风。X线检查有助排除骨折,并可发现非对称性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骨赘形成等骨关节炎表现。
三、治疗原则
关节痛的治疗原则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促进愈合、保留功能、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其中缓解疼痛是各项治疗的基础。
(一)非药物治疗
急性关节痛时应告知患者药物起效所需的时间,若疼痛不缓解或持续超过6周应及时就诊。在保护受损关节的前提下适量运动以保持肌力,注意预防下肢静脉血栓。PRICE原则适用于急性关节痛的物理治疗,即Protect:使用护膝、护腿或棉垫保护关节;Rest:休息以减轻关节疼痛及肿胀;Icing:冰敷,每次15分钟,每天数次;Compressing: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受累关节。
慢性关节痛时应让患者了解疾病预后,消除思想负担,避免长久站立、跪位、蹲位、爬楼梯、不良姿势,了解药物用法和常见不良反应。肥胖者减轻体重以减少关节负担。建议使用手杖、助步器等减轻关节负荷,辅以按摩、热疗、水疗等物理治疗。合理的关节肌肉锻炼应在非负重状态下,保持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和关节稳定性,可采用步行、游泳、骑自行车等方式。
(二)药物治疗
1.止痛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解热镇痛药;止痛作用弱,无抗炎作用;每次0.3~0.6g,2~3次/日,每日不超过4g;偶致恶心、呕吐,少数发生过敏性皮炎、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包括布洛芬(0.4~0.6g/次,3次/日)、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每25mg/次,3次/日)、吲哚美辛(25~50mg/次,3次/日)、美洛昔康(7.5~15mg/次,1次/日),可致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出血等不良反应。曲马多(50~100mg/次,2~3次/日)为弱阿片类药物,适用于重度疼痛。
2.病因及辅助治疗
骨关节炎使用氨基葡萄糖和软骨素可修复软骨,延缓关节损伤。两者副作用小,但起效慢。辣椒碱软膏通过阻断P物质起到止痛作用,但破损皮肤禁用。关节腔内注射激素、局麻药及交联玻璃酸钠可抑制炎症、减轻疼痛,前提是排除化脓性关节炎、周围组织蜂窝织炎和骨折。
四、转诊指征
1.关节痛的病因不明者,应转诊至上级医院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应转诊至上级医院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多系统表现考虑风湿病者,应转诊至风湿科行自身抗体、补体或进一步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后行抗风湿病治疗。
4.需进一步指导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者可转诊至康复科。
5.关节功能严重受损、考虑行手术治疗者可转诊至骨科。
(祝墡珠 顾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