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匮要略》选读
【条文】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论述厥阳的病机。厥阳独行应该怎样解释?老师说:就是单有阳而无阴,阳有升无降,独行于上,所以称厥阳。
【条文】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出处】《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释义】本条论述临床应根据五脏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五脏的疾病,能够得到适合病情需要的饮食、居住场所,病就可以好;同样,五脏的病,如果遇到病人所不喜欢的、厌恶的饮食、居处,疾病就会加重。假使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爱吃的食物,食后会助长病邪,引起发热。
【条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以上三条论述误治而成的痉病。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津液,可导致痉病;外感风邪之病,治疗应当调和营卫,若误用攻下法,损伤津液,可致痉病;如果再用汗法发其汗,竭其津液,筋脉失养而拘挛;久患疮疡流血、流脓的病人,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误用汗法伤其津液,可导致痉病的发生。
【条文】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湿病发黄的症候。患湿病的人,全身都疼痛,发热,皮肤颜色好像烟熏一样的暗黄。
【条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风湿病的发汗方法。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肌肉和关节,周身都疼痛,本当用汗法治疗,使风湿之邪随汗出而病愈,如果正当天气阴雨不止,医生说还是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然而发汗以后,病却未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发汗太过,出汗太多,只是风邪随汗而出,而湿邪仍在,所以病不愈。凡治风湿病,用汗法只宜微微汗出,风湿二邪才能都排出去。
【条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禁忌。患湿病的人,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宁的,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治疗比较适宜,千万不可用火熏、温针等火攻的方法治疗。
附: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条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风湿在表的成因和证治。病人一身烦疼、发热,傍晚的时候加重,叫做风湿病。此病是由于出汗时感受风邪,或经常贪凉所致。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治。
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薏苡仁半两 甘草一两(炙)
【条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风湿表虚的证治。风湿伤于肌表,脉浮,身体困重,出汗怕风,用防己黄芪汤主治。
附: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条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风湿而见表阳虚的证治。伤寒表证八九日不解,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出现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安,不能自由转侧,不呕吐,口也不渴,脉浮虚涩,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大便干结,小便通利的,可用前方去桂枝加白术汤治疗。
附: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条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风湿表里阳气俱虚的证治。风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肌肉、关节,出现疼痛难忍,四肢抽掣,关节屈伸不利,用手触摸则疼痛加剧,出汗,气短,小便不通利,怕风,不愿脱减衣服,或出现轻度水肿的,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附: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条文】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释义】本条论述伤暑夹湿的证治。太阳伤暑夹湿,出现发热,身体疼痛而沉重,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季贪凉饮冷,或者汗出用冷水淋浴,水湿之邪行于皮肤中所引起的。用一物瓜蒂汤主治。
附: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条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误汗后的治法。百合病虚热不能发汗,误用汗法后用百合知母汤主治。
附: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
【条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误下后的治法。百合病因误用攻下法,用滑石代赭汤治疗。
附: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条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误吐后的治法。百合病因误用吐法以后,用下面的方药治疗。
附: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劈) 鸡子黄一枚
【条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的正治法。百合病没有用吐法、下法、汗法等治法,日虽久而病情如初,用百合地黄汤治疗。
附:百合地黄汤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
【条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经久变渴的外治法。百合病若经一个月之久仍不愈,反而出现口渴,应用百合洗方治疗。
附:百合洗方
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条文】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渴不差的治法。百合病经用内服外洗两法治疗后仍口渴的,用栝蒌牡蛎散治疗。
附:栝蒌牡蛎散方
栝蒌根 牡蛎(熬)等分
【条文】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百合病变发热的治法。百合病本无发热,若出现发热的,用百合滑石散治疗。
附: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条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狐惑病的证治。狐惑病的主要表现症状形如伤寒,病人常沉默不语,只想睡觉,但又不能闭目安睡,睡下又想起来,反复不安,腐蚀于咽喉为惑,腐蚀于前后二阴为狐,病人常不欲饮食,甚至不愿闻饮食的气味,面色也变化无常,一会赤、一会黑、一会白。上部咽喉被腐蚀,伤及声门,则说话声音噎塞,用甘草泻心汤。
附: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条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狐惑前阴蚀烂的证治。腐蚀于前阴部,就会出现咽喉干燥,用苦参汤外洗。
【条文】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狐惑后阴蚀烂的治法。腐蚀于肛门的,用雄黄熏患处。
【条文】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本条论述狐惑酿脓的证治。病人脉数,没有表证,稍微有点烦躁,沉默无语,只想睡觉,出汗。开始得病的三四天,两眼红得像斑鸠的眼睛一样,到七八天,两眼的内、外眦变黑,表明瘀血内积,脓已成熟,病人能食,用赤豆当归散治疗。
附: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条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释义】以上两条论述阴阳毒的证治及预后。阳毒病的临床表现:面部有红色斑点,像织绵上的花纹一样,咽喉疼痛,吐脓血,得病在五天内可以治疗,若超过七天,就很难治愈。用升麻鳖甲汤治疗。
阴毒病的临床表现:面部及眼睛发青,遍身疼痛如同被棍棒打了一样难忍,咽喉疼痛。这种病在病初的五天内容易治疗,若超过七天以上,就难治愈了。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治疗。
附: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条文】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出处】《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释义】本条从脉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疟病其脉多弦,属热重者多见弦数;属寒盛者多见弦迟,脉弦小而紧,是病偏于里,多兼有食滞,可酌用下法,脉弦迟则为里寒,可用温法,脉弦紧者可用汗法、针灸治疗。脉象浮大者可用吐法治疗,脉弦数而有阳邪动风象的宜用饮食调理。
【条文】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出处】《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释义】本条论述瘅疟的病机和症状。素体阴虚阳盛的人,患疟病后则津液愈亏而邪热独盛,表现为高热、气短、心中烦闷不舒,手足心热而想吐,名叫瘅疟。如果只有发热而不怕冷的,这是邪热侵扰内脏和体表,内外热盛、表里皆炽所致,所以容易使人消瘦。
【条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释义】本条论述温疟的证治。温疟的脉象像平时常见的脉一样,身体但热不寒,关节疼痛剧烈,时时呕吐,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附: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
【条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释义】本条论述牝疟的证治。疟病寒多热少的,名叫牝疟,用蜀漆散治疗。
附: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条文】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本条论述中风与瘾疹的病机。寸口脉象迟缓,迟脉为有寒,缓脉为营卫气血不足。营虚是由于失血于内,卫虚则是由于风伤于外。风寒之邪乘虚侵入经脉,就可出现全身瘙痒而伴发瘾疹;如果心气不足,又受邪气侵害,就会发生胸闷烦躁和呼吸气短。
【条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自汗出。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趺阳脉见浮滑,滑脉为胃热盛,浮脉为风象,风性疏泄腠理易于升发,内热盛而腠理开泄,故而汗出。
【条文】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本条论述血虚历节病的证候。少阴脉浮而弱,弱脉为阴血虚少,浮脉为外感风邪,风邪搏结于血虚之经脉,致经脉痹阻,故出现关节牵掣疼痛。
【条文】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本条论述盛人历节病的病机及证候。肥胖人的脉象涩小,症见气短,自汗,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这是由于饮酒以后汗出感受风邪所致。
【条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释义】本条论述寒湿历节病的证治。患历节病,关节剧烈疼痛,不能屈伸,用乌头汤主治。
附:乌头汤方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条文】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阴血不足的虚劳脉证。男子面色苍白无华的,应当见口渴和失血症状;如果突然出现气喘,心悸,脉象浮大无力,这是里虚的缘故。
【条文】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气血两虚的虚劳脉证。男子的脉象沉取弦而无力,不恶寒发热,有呼吸急促,少腹拘急,小便不通利,面色白,经常有两眼昏花,鼻腔出血,少腹胀满等症状,这是虚劳病引起的。
【条文】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阴虚的虚劳证与季节的关系。虚劳病的表现:脉象浮大无力,手足烦热,春夏两季加重,秋冬季节减轻,外阴寒冷,精关不固而精液自动滑出,两腿酸痛瘦削不能行走。
【条文】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泠)。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从脉象论虚劳无子证。男子的脉象浮弱兼涩,这是真阳不足,精少清冷,不能授胎,故无子。
【条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遗精的证治。素有亡失精液的患者,少腹部拘急,阴茎龟头寒凉,眩晕,头发脱落,脉象极虚弱兼芤迟,多出现下利清谷、亡血、失精的症状;若脉象芤动或微紧,则男子患遗精,女子患梦交,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条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虚劳盗汗的脉象。男子从外表上看没有病,但脉却呈现虚弱或细微之象,容易发生盗汗。
【条文】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虚寒与虚热之脉大的区别。人的年龄到了五六十岁的时候,脉象大而按之无力的,脊柱两旁有麻木感,如果腹中肠鸣,或腋下、颈旁生瘰疠的,都由虚劳所致。
【条文】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脾肾阳气虚衰的脉证。脉象沉兼小迟,叫做脱气。病人走快了就会气喘,手足逆冷,腹部胀满,严重的出现大便稀溏,饮食不消化。
【条文】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精血亏损之虚劳的脉象。脉象弦而兼大,弦脉重按则衰减,大脉中空如芤脉,弦脉主寒证,芤脉主虚证,弦、芤两脉相合,称为革脉。妇人见革脉是半产或漏下,男子见革脉是亡血或遗精。
【条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阴阳两虚之虚劳的证治。虚劳病,少腹挛急,阴阳气血俱不足,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附:黄芪建中汤方
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
【条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释义】本条论述虚劳有干血的证治。由于五劳而致身体极度虚弱,肌肉消瘦而腹部胀满,不能吃东西,究其原因是由于饮食失节、忧伤过度、饮酒过量及房事、饥饿、疲劳过度等引起。经络、营卫气血受到邪气损伤,致使瘀血内留,出现皮肤粗糙如鱼鳞状,两眼周围呈黯黑色等症状。治法宜缓消瘀血,调补体虚,用大黄虫丸治疗。
附:大黄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半升
【条文】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肺痈的病因病机、脉证及预后。寸口脉象微而数,微脉是风邪所致,数脉是有热;脉微则汗出,脉数则恶寒。风邪初伤卫分时,邪气可随呼气排出体外而不吸入;热邪进入营分,邪气就随吸气深入到体内而不易排出;风邪易伤皮毛,热邪易伤血脉;风邪滞留于肺部,病人就咳嗽,口中干燥,气喘,胸中满闷,咽喉干燥而不渴,多咳吐稠痰或泡沫痰,时时寒战。热邪进一步深入营血,致血液凝滞,热甚则肉腐,肉腐则蓄结成脓,吐出像米粥样腥臭脓痰。病在初起阶段尚可治疗,到了痈脓已成的时候,治疗就困难了。
【条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痰浊壅肺之喘咳的证治。咳嗽、气喘,时时吐出稠痰,只能坐而不能平卧的,用皂荚丸治疗。
附: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条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肺痈成脓的证治。咳嗽而胸部胀满,寒战,脉象数,咽喉干燥而不渴,时常吐出黏稠腥臭脓痰,病久吐出米粥样脓痰的,是肺痈病,用桔梗汤治疗。
附: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条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饮热郁肺之咳喘的证治。咳嗽气逆,这是肺胀。病人喘气,两眼突出好像要脱出眼眶一样,脉象浮大的,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
附: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条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释义】本条论述寒饮夹热之咳喘的证治。肺胀病人,出现咳嗽而气逆,烦躁,气喘,脉象浮的,为心下有水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
附: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条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释义】本条论述胸痹虚实不同的证治。胸痹胃脘部有痞塞不通之感,是有气郁结在胸部,因而胸部满闷,胁下气逆上冲心胸,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也可以用人参汤主治。
附: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瓜蒌一枚(捣)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各三两
【条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释义】本条论述胸痹轻证的治法。胸痹病,症见心胸满闷,呼吸气短,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亦可用橘枳姜汤治疗。
附: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条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释义】本条论述胸痹急症的治法。胸痹病情急迫的,可用薏苡附子散治疗。
【条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释义】本条论述痰饮气逆的心痛证治。胃脘部痞闷不通,胃气上逆,心下之寒饮亦随之上逆,致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用桂枝生姜枳实汤治疗。
附: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条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释义】本条论述阴寒痼结的心痛证治。心窝部疼痛牵连到背部,背部疼痛又牵连到心窝部,用乌头赤石脂丸治疗。
附: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 (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条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腹满虚实的辨证和实证腹满的治法。病人有腹部胀满的症状,按之不痛的为虚证;按之痛的为实证。实证当用泻下法治疗。如果腹满而舌苔黄厚而燥,没有用泻下法的,用泻下药后黄苔消退而病愈。
【条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腹满兼表证的证治。病人腹部胀满,伴发热十天,脉象浮而数,饮食正常的,用厚朴七物汤治疗。
附: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条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腹满痛之属于脾胃虚寒、水湿内停的证治。腹部受寒邪侵袭,出现肠鸣腹痛,胸胁胀满,呕吐,用附子粳米汤治疗。
附: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条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腹满之胀重于积的证治。腹部疼痛而见大便秘结不通的,用厚朴三物汤治疗。
附: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条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胀满疼痛在心下病属少阳、阳明的证治。用手按心下胃脘部位,感觉胀满疼痛的,这是实证,应当用攻下法,宜用大柴胡汤治疗。
附: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条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积、胀俱重的证治。腹部胀满没有减轻的时候,即使有时减轻,也微乎其微,当须用泻下法,可考虑用大承气汤治疗。
附: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条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腹满痛之属脾胃虚寒的证治。心胸中大寒痛,呕吐,不能饮食,腹中寒气攻冲,致使腹壁隆起像头足样肿块,上下攻冲疼痛而不可触摸的症状,用大建中汤治疗。
附: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胶饴一升
【条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寒湿内结的证治。胁下一侧疼痛,兼有发热,脉象紧而弦的,这是寒实证,应当用温下法治疗,宜用大黄附子汤。
附: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条文】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寒疝的病机与证治。腹痛病人,脉弦紧,弦脉为卫阳之气虚弱,不能运行全身,故怕冷,紧脉主胃中有寒,故不思饮食,内外寒盛与人之正气相搏结,就形成了寒疝。寒疝发作时,绕脐疼痛,因疼痛剧烈有冷汗出,甚至手足厥冷,脉象沉紧的,用大乌头煎主治。
附: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条文】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出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释义】本条论述寒实可下证的脉象及治法。病人脉数兼紧的是弦脉,像弓弦那样按之挺直不移。脉数兼弦的,应当用温下法祛其寒邪;脉紧大而迟的,一定会出现心下胃脘部坚实痞硬之症;脉大兼紧的,为阳中有阴,可用下法。
【条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释义】本条论述肝着病的证治。患肝着病的人,胸胁痞闷不舒,或者胀痛、刺痛,以手按揉或捶打其胸部才稍微舒适,在疾病初起,只想喝热汤,用旋覆花汤治疗。
附: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条文】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出处】《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释义】本条论述血气虚少,发生精神错乱的病证。病人悲伤哭泣,好像邪鬼作怪似的,使人心神不安定,这是气血虚少的缘故。气血虚少是属于心的疾病;心气不足的人,时常有恐惧感,闭起眼睛想睡觉,梦见自己走得很远,致使精神分散,心神不安。如果阴气衰弱的就成为癫病,阳气衰弱的就成为狂病。
【条文】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以上五条论述水饮在五脏得症状。水饮停滞在心,见心下悸动,胃脘部痞满,呼吸气短,厌恶水,不想饮水;水饮停留在肺,见吐清稀痰涎,想喝水;水饮停滞在脾,见气短乏力,身体沉重;水饮停滞在肝,见胁下支撑胀满,打喷嚏时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停滞在肾,则见心下悸动。
【条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以上三条论述留饮的症候。水饮留在心下胃脘部,病人感到背部寒冷,冷处约有手掌大;留饮在胁下,则两胁下疼痛牵引到缺盆部位,咳嗽时则疼痛加剧;水饮留在胸中,病人出现短气和口渴,四肢关节疼痛,脉沉为有留饮。
【条文】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膈上伏饮发作的症状。膈上有痰饮的人,可见胸部胀满,气喘,咳嗽,吐痰涎,病发作的时候,恶寒发热,腰背部疼痛,咳喘剧烈时,两眼流泪,身体颤抖得很严重,不能坐立,这必然是有伏饮。
【条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微饮的证治。有轻微的饮邪停留,出现呼吸短促的,应当用健脾利小便的方法,使水饮从小便排出,用苓桂术甘汤治疗。若属肾气不足的,应当用肾气丸温肾化气利小便。
【条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留饮的证治。病人脉象沉伏,没有服泻下药,自己想要泻泄,泻后反而觉得舒畅,虽然下利,心下继续痞坚胀满,这是留饮有欲去之势,用甘遂半夏汤治疗。
附: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一本作无)
【条文】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悬饮的治法。患悬饮病的,用十枣汤治疗。
附: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条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溢饮的证治。患溢饮病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用大青龙汤主治;亦可用小青龙汤治疗。
附: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条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支饮的证治。支饮停留在膈间,病人气喘胸满,心下痞塞坚硬,面色暗黑,脉象沉紧,患病已数十天,医生曾用吐法、攻下法病不愈的,用木防己汤治疗;服药后如果心下痞塞坚硬变软,病属虚结的,则病即时痊愈;如果心下仍坚实痞结的,三天以后可复发,宜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疗。
附: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条文】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支饮眩冒的证治。支饮停滞在心下胃脘部,病人感到头目昏眩,用泽泻汤治疗。
附: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条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支饮兼有腹满的证治。支饮病而见腹部胀满者,用厚朴大黄汤治疗。
附: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条文】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支饮在肺的证治。支饮病人,喘息、呼吸困难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条文】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支饮呕吐的预后及治法。经常呕吐的病人,因津液受伤,本来应该有口渴症,口渴是饮邪随呕吐而去、病欲痊愈的象征;现在反而口不渴,这是心下胃脘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治疗。
附: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条文】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痰饮水走肠间的证治。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饮停留所引起,用己椒苈黄丸治疗。
附: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条文】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痰饮呕吐眩悸的证治。病人突然呕吐,心下胃脘痞满,这是膈间有停水,头眩心悸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附: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条文】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下焦水逆的证治。假如身体消瘦的人,脐下有悸动感,口吐涎沫而头晕目眩,这是水饮之证,用五苓散治疗。
附: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条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外寒引动内饮之支饮的证治。病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用小青龙汤治疗。
【条文】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痰饮作呕的证治。病人先有口渴,饮水多,而后又发生呕吐,这是水停心下胃脘所致,属于饮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出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释义】本条论述厥阴病的消渴不可用下法。厥阴病的表现:口渴喜饮无度,气逆向上冲心,心中疼痛灼热,有饥饿感而又不想进食,食后即吐,如果用下法治疗,就会腹泻不止。
【条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释义】本条论述小便不利、下寒上燥的证治。小便不通利的,是体内有水饮停留,病人若口渴,用栝蒌瞿麦丸治疗。
附: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条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释义】本条论述热盛伤津之消渴的证治。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条文】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释义】本条论述水热互结、郁热伤阴之小便不利的证治。脉浮,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利的,用猪苓汤治疗。
附: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条文】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论述风水病的病机。脉象浮而洪,浮脉为有风,洪脉为水气盛,风与水气相搏击,风邪强于水气,就会发生瘾疹,而且身体发痒,痒是风邪外透的表现,称为泄风,日久不愈,成为痂癞;水气强于风邪,就会发生水气病,出现身体俯仰困难。风邪与水气互相搏击,就会出现全身浮肿,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则愈,怕风是卫气虚,这是风水病;不怕风的,小便通利,这是上焦有寒,病人口中涎沫多,这是黄汗病。
【条文】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论述风水的脉证。寸口部的脉象沉滑,为体内有水气,面目浮肿,发热,名叫风水;望诊可见病人两眼泡微肿,像睡眠后刚醒的一样,颈部的脉管跳动,时常咳嗽,用手按压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不起的,这是风水病。
【条文】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论述皮水的证治。患皮水病的人,面目及全身其他部位都浮肿,脉象沉,小便不通利,导致水湿潴留,所以患水气病。如果小便通利,这是水去而津液损伤,所以病人出现口渴的症状,用越婢加术汤治疗。
附:越婢加术汤方
为越婢汤加白术四两
【条文】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论述水气病的病机。寸口的脉象浮而迟,浮脉为有邪热,迟脉为潜藏,热与潜相合,名叫沉;趺阳部位的脉象浮而数,浮脉是有热,数脉为水谷精微停滞于中,不能运化,热与止相合,名叫伏;沉与伏相合,名叫水;沉为络脉空虚,伏为小便困难,虚与难相合,水邪泛溢肌肤,就会形成水气病。
【条文】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论述风水表虚的证治。风水病,脉象浮,身体沉重,汗出怕风的,用防己黄芪汤治疗。腹痛者加芍药以通血闭,疼痛即止。
附: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条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论述风水夹热的证治。风水病,怕风,全身都浮肿,脉象浮,口不渴,不断地出汗,全身没有大热,用越婢汤治疗。
附: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条文】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论述黄汗的病机及证治。黄汗这种病,身体浮肿,发热汗出而口渴,病状像风水,汗出沾衣,颜色正黄如黄柏汁一样,脉象沉,这种病是怎样得的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因为出汗以后,进入水中洗浴,水湿从汗孔渗入肌肤而得病,宜用芪芍桂酒汤治疗。
附: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苦酒一升
【条文】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论述气分病的病机、脉证及治则。寸口的脉象迟而涩,脉迟为有寒,脉涩是血虚。趺阳部位的脉象微而迟,脉微主脾阳不足,脉迟为寒气内盛,寒盛阳虚,不暖四肢,故而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说明营卫运行不利,营卫运行不通利,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肠鸣;寒气转入膀胱,使营卫之气都很虚弱;阳气不通,不能温暖肌肤,则觉身冷,阴气不通,就觉骨痛;阳气先通而阴气不跟着流行,就怕冷,阴气先通而阳气不跟着流行,不能濡养肌肉,则觉麻木不仁,阴气和阳气相互协调,营卫之气才能正常运行,胸中宗气就会流转,寒气就能自然消散;实证的邪气,就会从后阴矢气而排泄,虚证的邪气,就会从前阴由小便排出,这叫气分病。
【条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释义】本条指出气分病的治法。气分病,心下胃脘坚硬,用手触摸如盘如杯,这是水饮寒邪停积心下胃脘所致,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疗。
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条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出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释义】本条论述黄疸的病机、分类及主症。趺阳部位的脉象紧而数,数脉是有热,胃热盛则能消食善饥,紧脉是有寒,寒伤脾阳,运化失职,而出现食后腹部胀满。尺部的脉象浮,是风热伤肾;趺阳部位的脉象紧,是寒邪伤脾。风寒相合,进食后即感到头部眩晕,食物不能消化,内酿湿热,胃为湿热侵扰,湿热浊气下流膀胱,就会出现小便不通利。由于足太阴脾感受寒湿,加之胃热流入膀胱,所以全身发黄,这种病名叫谷疸。额部的颜色变黑,微汗出,手足心发热,每到傍晚时分就发病,膀胱拘急,小便通畅,这种病叫女劳疸。如果腹部胀满、好像有水的样子,这是不治之症。病人感觉心中郁闷而又燥热不安,不能进食,时常恶心想吐,这种病叫酒疸。
【条文】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释义】本条论述酒疸的证治。患酒黄疸的病人,出现心中郁闷不宁,或发热,或疼痛的,用栀子大黄汤治疗。
附: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条文】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出处】《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释义】本条从脉象论述惊、悸的病因病机。寸口的脉象动而弱,脉动主惊证,脉弱主悸证。
【条文】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出处】《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释义】本条论述亡血虚寒的脉象。寸口脉弦而大,脉弦主阳气衰减,脉大中空如葱管;阳气衰减因为有寒,大而中空的为血虚,寒与虚相合,这叫革,妇人患小产和漏下,男子则失血。
【条文】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出处】《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释义】本条论述亡血误汗伤阳的变证。失血的病人,不可乱用发汗解表药,若误用汗法,不仅阴血受伤,而且阳气亦虚损,故出现怕冷、寒战的症状。
【条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出处】《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释义】本条论述瘀血的脉证。病人胸部胀满,口唇枯萎而不润泽,舌质青紫,口中干燥,只想漱水而不想吞咽,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浮大而迟,从外形看,腹部并不胀满,但病人自觉腹部胀满,这是体内有瘀血。
【条文】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出处】《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释义】本条论述瘀血化热的脉证及治法。病人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咽干燥而渴,诊其脉并无热象,这是热伏于血分,是有瘀血,应当用攻下法逐瘀血。
【条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释义】本条论述虚寒便血的证治。下血,如果先有大便,而后下血的,这称为远血,用黄土汤治疗。
附:黄土汤方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条文】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释义】本条论述湿热便血的证治。下血,如果先下血,而后有大便的,这称为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主治。
【条文】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本条论述水饮致呕的辨证。病人先有呕吐,而后有口渴的,这是邪去正复,病将痊愈之征;病人先有口渴,而后呕吐的,这是由于水饮停于心下胃脘,属饮病;经常呕吐的病人,本来有口渴,现在反而不渴的,这是心下有支饮停滞的缘故,属支饮病。
【条文】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本条论述虚寒胃反的病机。病人的脉呈数象,数脉为有热,应当消谷善饥,而反出现呕吐的,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因为误用发汗法,致使阳气损伤,正气虚弱,故脉数,此数为假热的象征,故不能消化水谷,这是胃阳不足,胃中虚冷的缘故。
【条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本条论述胃反脾胃两虚的病机、脉证及预后。趺阳部位的脉象浮而涩,脉浮为胃阳虚弱,脉涩是脾阳受损,脾伤则不能运化水谷,所以导致早晨进食,晚上吐出,晚上进食,早晨吐出,停留在胃脘的食物不能消化,这是胃反病。病人脉象紧而涩,其病难治。
【条文】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释义】下利病人,大便带脓血的,用桃花汤治疗。
附: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条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出处】《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释义】本条论述痈肿初起时的脉证和病机。凡是浮数的脉象,应当有发热的症状,但是病人反而怕冷,冷得像被冷水浇在身上一样,如果身体某处疼痛,此处将要发生痈肿。
【条文】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出处】《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释义】本条以触诊的热感辨别痈肿之有脓无脓。辨别各种痈肿是否有脓的方法:用手按在痈肿的部位上,有热感的,为有脓;没有热感的,为无脓。
【条文】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释义】本条论述肠痈脓已成的辨证和治法。肠痈病人,出现全身肌肤干燥粗糙得像鳞甲一样,腹部皮肤紧急,但按之则柔软如肿状,腹部没有肿块,全身不发热,脉呈数象,这是肠内有痈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
附: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条文】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释义】本条论述蛔厥的证治。患蛔厥病的人,应当吐出蛔虫,现在病人安静而又时常烦躁,其烦躁是内脏虚寒,蛔虫上扰入膈所致;一会儿,烦躁又停止,进食后就呕吐;又发烦的,这是蛔虫闻到饮食的气味后上窜,以致病人自行吐出蛔虫。蛔厥病人,用乌梅丸治疗。
附: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条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释义】本条论述妊娠恶阻的证治。妇人的脉象平和,只是尺部的脉象稍弱,口渴,不能进食,没有恶寒发热,这是妊娠反应,用桂枝汤治疗。上述这些症状通常在妊娠六十天左右出现,如果在停经一个月医生误诊,治疗不当,使病人又添加上吐下泻等症状,应当停止用药。
附: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条文】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释义】本条论述癥病与妊娠的鉴别及癥病的治法。妇人素有癥积之病,停经不足三个月,又有子宫出血断续不止,自觉胎动在脐上的,这是由于癥病造成的。如果停经六个月,感觉有胎动的,而且在停经前三个月的月经正常,这是胎儿。假如停经前三个月,月经紊乱,月经停止三个月后,又漏下紫色晦暗的瘀血,这是癥病而不是胎儿。之所以出血不止,是癥积未去的缘故,应当用下法攻其癥积,用桂枝茯苓丸治疗。
附: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条文】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释义】本条论述妇人三种下血的证治。妇人子宫出血有三种情况:一是月经淋漓不断的下血;二是小产后继续出血不止;三是怀孕期间阴道出血。假如怀孕而又腹部疼痛的,这是胞阻病,用胶艾汤治疗。
附:芎归胶艾汤方
芎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四两
【条文】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释义】本条论述妊娠肝脾不和所致腹痛的治法。妇人怀孕后,腹中拘急,绵绵而痛,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附: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半斤(一作三两)
【条文】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释义】本条论述胎动不安之属血虚湿热的治法。这种情况妇人怀孕后宜常服当归散以养胎。
附:当归散方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条文】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释义】本条论述胎动不安之属脾虚寒湿的治法。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妇人怀孕后可用白术散来养胎。
附:白术散方
白术四分 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
【条文】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释义】本条论述妇人产后病痉、郁冒及大便难三类证候的病机。刚生了小孩的产妇有三种病:一是痉病,二是郁冒,三是大便困难,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说:由于刚生小孩以后血虚,出汗多,容易感受风邪而患痉病;产后失血多,加之汗多亡阳,容易感受寒邪,所以发生郁冒;产后失血、汗多,津液耗损而胃中干燥,所以大便困难。
【条文】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释义】本条论述妇人产后腹痛属气血郁滞成实的证治。产后腹部疼痛,心烦,胸满,不能安卧,用枳实芍药散治疗。
附: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等分
【条文】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释义】本条论述妇人产后腹痛属瘀血内结所致之证治。产妇腹部疼痛,按理应当用枳实芍药散治疗。假如用药后腹痛病不愈,这是腹中有瘀血凝结肚脐下部,宜用下瘀血汤治疗。此方亦可治疗瘀血所致月经不调。
附: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枚(熬,去足)
【条文】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热入血室的证候及治疗禁忌。妇人感受寒邪而发热,恰逢月经来潮,白天神志清楚,夜晚则神昏谵语,说胡话,精神错乱,好像见了鬼一样,这是热入血室。治疗时不要伤害胃气及上、中二焦,病必然会自愈。
【条文】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热入血室、表证已罢的证治。妇人感受风邪,发热、怕冷,恰逢月经来潮,到了七八天时,热退,脉迟,身体不热,胸胁胀满,像得了结胸证一样,胡言乱语的,这是热入血室,治疗应当用针刺法刺期门穴,以泻肝胆实热。
【条文】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阳明病热入血室的证治。妇人患阳明病,出现下血和神昏谵语的,这是热入血室。如果仅见头部出汗,治疗应当针刺期门穴,以泻肝胆实热,使周身微汗出而病愈。
【条文】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总论妇人杂病的病因、证候及治则。妇人患病,常因虚损、积冷和结气所引起,致使月经失调,甚至闭经,历经数年以后,血寒积结在子宫,寒邪损伤经络,凝结在上焦,影响于肺,则见咳吐涎沫,日久不愈,寒郁化热,损伤肺络,即形成肺痈病而致形体消瘦。若积冷结气盘结于中焦,则可形成绕脐疼痛的寒疝病;或导致肝失疏泄,发生腹痛及两胁疼痛;若病从热化,热结于中焦,则见脐下关元处疼痛,脉象数,周身肌肤虽无疮疡之变,但可见皮肤枯燥,状如鳞甲,此病有时也能见于男子,不只发生于女性。若积冷结气在下焦,则为肝肾受病。如妇女虽然下血并不太多,但往往可见月经不调,前阴掣痛,少腹怕冷,或疼痛牵引到腰脊部,下连气街,发生冲气急痛,且两腿膝部及两小腿疼痛而烦扰不宁,甚至突然出现眩晕昏厥,神志失常,类似厥逆癫痫的症状,或者忧愁凄惨或者悲伤怒骂,这些都是由于妇女疾病所致,并非鬼神作祟。日久则见身体消瘦,脉象虚弱,畏寒。妇人三十六种疾病,千变万化,医者应当仔细诊察脉象的变化,认真辨别阴阳虚实紧弦,根据病情,或用针或用药物治疗,使病情转危为安。虽然某些疾病症状相同,但脉象不同,应当详加辨脉审证,并做好记录,不要认为以上这些话是多余的。
【条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崩漏证属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者。妇人年已五十岁左右,患阴道下血数十天不止,傍晚发热,少腹部拘急,腹部胀满,手掌心发热,口干唇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回答说:这是属于妇科月经不调方面的疾病。有什么根据呢?因为病人曾经小产,有瘀血停留在少腹还未去尽的缘故。怎么知道瘀血还没有去呢?从病人所表现的唇口干燥之症,可以推知。应当用温经汤治疗。
附: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条文】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释义】本条论述半产漏下的脉象和治法。病人寸口的脉象弦而大,脉弦主衰减,脉大重按中空为芤脉,衰减的为寒证,芤为虚证,寒与虚相合,这叫革脉。妇人则见小产或者漏下,用旋覆花汤治疗。
附: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